華文網

如此與眾不同的我們,回首時才發現,其實你我的青春都一樣

文:十三

“我的初戀記憶永遠留在了那列火車上。許多年後,重讀情書中幼稚的自己,我似乎才明白,葉虹影當初拒絕我的原因。青春不再,那些幼稚懦弱自以為是的歲月,其實也真摯,

也閃光。我們長大成人,無論今天的我們過得精彩或是平凡,惟願不負過往,都能用勇氣加持今後的人生。

母親節當天看完《小情書》的點映,這種奇怪的巧合,妙不可言。有人說《小情書》講純愛,我更樂意說它解釋了什麼叫被青春撞了一下腰,笑得春風跟著用力搖。高中畢業到大學入學,一段極度自我中心又認知模糊、不 斷試探觀望、似懂非懂的時光,熱愛“痛苦”且自我陶醉,

期盼又懦弱,常常內心如火如荼還故作鎮定 try to be cool,看到就欣喜,看不見就掛念。

曾以為我們是如此的與眾不同,回首時才發現,其實我們的青春都一樣。

“高考”長期位列人生四大劫難榜首,大部分中國學生升學壓力大,除了讀書考試早戀實在沒什麼課餘專案。

尤其高三,是連廣播台和文學社都可能被勒令退團退社保學業的。青春期的暗戀與追求時的小心與曖昧,以及愛的“誤會”才是多數學生的相通之處,其實我們的青春都一樣。

暗戀上對面鄰居家的優樂美妹妹或樓下阿姨家的清秀小哥哥,那往往每天假裝巧遇,偷偷望TA窗前燈影就是 “愛”了。高壓下的逆反期更直接,要麼動不動一副看破世事,我心已冷的樣子,要麼隨時準備破除家長權威與父母決裂離家出走。

用情書做串聯是樸實的,就算沒有地動天驚愛戀交換情書過,誰還沒傳過小紙條?《小情書》縮小了切入點, 最終的落點反而更有力量,至少不反人類了。借了更多豐富的細節,而非生硬的標籤:忘寫名字的卷子、樓道 籃球賽、雪仗、轉筆、撕書、“請你假裝做我男(女)朋友”、扣班主任錢的遲到白條、“自習改化學”、“老師來啦!”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地讓人不自覺地就被代入其中,

因為我們的青春都一樣。

最近曾流行過一些青春片,觀感一言難盡,有浮光掠影式講完過去十年二十年的懵懂和籠統,劇情清奇,全是套路。青春時期道聼塗説的八卦事件紛紛成為讓主角擺脫無聊和平凡的浮誇人設必備單品。

為博到觀眾會心一笑,成堆的年代符號往一處扔暫且不表。更有甚者一廂情願強行搞笑,滿滿的尷尬,段子堆砌,沒什麼清晰的記憶點。善意一點講,唯有我們曾經八卦、願意相信校園傳聞的獵奇內心或許是真切的。

不難理解,青春期的無聊單一導致影片主創們默認曾經陣痛過而如今處於事業上升期或社會中流砥柱的中年中產更需要進行歇斯底里的釋放,用“錯過痛過懷孕過”釋懷遺憾,從而緬懷舊情,暗暗恥笑自己又慶倖別人並不知曉。這樣真的不變態嗎?

《小情書》的劇情主題並沒有擺脫以考試和畢業為圓心,以男女關係為半徑的刻畫,但還是用日常小事做出了正常情感戲。唯一最“痛”的記憶,大概就是老喬那段了,但好在導演會選角,讓這個人物本身的喜感規避了脫離群眾的過度沉重。

學生時代可以找到這樣的原型,憨憨呆呆的,無論說出什麼來都是笑話,情急之下什麼都說不出來也是笑話。

這些同學存在不為人知的極限,越過了這個極限就是青春陰影級的人物。無論是校園暴力,還是高考壓力,都實實在在發生過。我甚至找到了對號的同窗。

四面而來的壓力,宿舍排擠,人際關係降至冰點,戀情被舉報,成績下降,終於爆發,倒地大喊抽搐。她後來休學回家了一段時間。這和片中老喬的命運如出一轍。而我作為隨機抽樣樣本,找到了我青春裡的對應人物。

唯一有所區別的是我的同學並沒有錯過高考,她考上了離家很遠的西南的一所大學,結婚生子。

還有一點是我個人經驗中也深有體會過,高考時期為成績與家長的對峙,束手無策又別無他法,整個社會都是這樣的上升路徑,青春期將“命運的人質感”無限放大。於是“神經衰弱”,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有時要會因為一月一次的週末過完將要返校而莫名其妙大哭、裝病。更有甚者,指甲刀“自殘”。就連這點沉重也被導演設置戲謔橋段輕鬆化解。

少年時不肯妥協不肯低頭不知道自己的未來在哪裡是什麼樣,後來功成名卻更習慣談失敗和不成熟。

並不美的現實與曾經豐滿的理想形成了日復一日的反差,時常困頓中是不斷折騰找回自我,還是選擇通過觀影休閒來暫時埋進一種毫無壓力的圖景,順便張望一番他人的二十歲。惟願我們的自我重新滋滋作響,翻騰不休,就像火炭上的一滴糖。

距2017年高考6月7號還剩16天。 這個夏天,至少有一部片子將為這炎熱和欲望帶來清涼。

用“錯過痛過懷孕過”釋懷遺憾,從而緬懷舊情,暗暗恥笑自己又慶倖別人並不知曉。這樣真的不變態嗎?

《小情書》的劇情主題並沒有擺脫以考試和畢業為圓心,以男女關係為半徑的刻畫,但還是用日常小事做出了正常情感戲。唯一最“痛”的記憶,大概就是老喬那段了,但好在導演會選角,讓這個人物本身的喜感規避了脫離群眾的過度沉重。

學生時代可以找到這樣的原型,憨憨呆呆的,無論說出什麼來都是笑話,情急之下什麼都說不出來也是笑話。

這些同學存在不為人知的極限,越過了這個極限就是青春陰影級的人物。無論是校園暴力,還是高考壓力,都實實在在發生過。我甚至找到了對號的同窗。

四面而來的壓力,宿舍排擠,人際關係降至冰點,戀情被舉報,成績下降,終於爆發,倒地大喊抽搐。她後來休學回家了一段時間。這和片中老喬的命運如出一轍。而我作為隨機抽樣樣本,找到了我青春裡的對應人物。

唯一有所區別的是我的同學並沒有錯過高考,她考上了離家很遠的西南的一所大學,結婚生子。

還有一點是我個人經驗中也深有體會過,高考時期為成績與家長的對峙,束手無策又別無他法,整個社會都是這樣的上升路徑,青春期將“命運的人質感”無限放大。於是“神經衰弱”,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有時要會因為一月一次的週末過完將要返校而莫名其妙大哭、裝病。更有甚者,指甲刀“自殘”。就連這點沉重也被導演設置戲謔橋段輕鬆化解。

少年時不肯妥協不肯低頭不知道自己的未來在哪裡是什麼樣,後來功成名卻更習慣談失敗和不成熟。

並不美的現實與曾經豐滿的理想形成了日復一日的反差,時常困頓中是不斷折騰找回自我,還是選擇通過觀影休閒來暫時埋進一種毫無壓力的圖景,順便張望一番他人的二十歲。惟願我們的自我重新滋滋作響,翻騰不休,就像火炭上的一滴糖。

距2017年高考6月7號還剩16天。 這個夏天,至少有一部片子將為這炎熱和欲望帶來清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