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梁山五虎將的設定肯定不變,但馬步軍頭領讓領導頭疼了

在三打祝家莊時,孫立立了大功。要不是他裡應外合,祝家莊是很難拿下的。雖難進五虎,但位列天罡對於孫提轄來講,並不是很大問題。為何這位出類拔萃的“病尉遲”最終位列地煞?這裡不得不用一些厚黑學和職場道理去解釋了。

水滸成書之前,孫立一直是主角和重要人物

《水滸》第十二回“汴京城楊志賣刀”中,當白衣秀才王倫問楊志“青面漢,你卻是誰?願通姓名”時,楊志的回答是:“洒家是三代將門之後,五候楊令公之孫,姓楊名志。

隨後,楊志又提到自己與另外十個制使運送道君皇帝造萬歲山用的太湖花石的故事。

楊志說到的這十個制使都是誰?《水滸》中沒有介紹。但在《水滸》成書之前,其他作品中卻已經列出了名單。

除楊志外,其他十人分別是:盧俊義、林沖、楊雄、花榮、柴進、張青、徐甯、李應、穆弘、關勝,還有一位就是孫立(見《大宋宣和遺事》)。將《大宋宣和遺事》中的這份名單與《水滸》一對照,我們就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前者十一個人之中的十個,都被列入後者的天罡星,只有孫立被剔除了出來。

顯而易見,這孫立在《水滸》未成書之前,他已經是水滸故事中的常客、主角之一,而且還是一位重要的名人。

但成書之後,孫立卻成為了徹底的配角,甚至成為了反面教材。

五虎將這個設定是肯定不變的,接下來,馬步軍的頭領著實令領導頭疼:都得是雙數才行。

要想保證分出兩個雙數,

又好聽一點,只能是八驃騎加上十個步軍頭領這種格局,所以就不可能安排朱武之類的非戰鬥人員進天罡了。

花榮、張清、楊志、徐甯、索超、史進、孫立這七個人肯定是馬軍,魯智深只在對戰呼延灼的時候騎過一次馬,劉唐只在被砸死的時候騎了一次馬,結果就因為跑得太快被砸死了。

再加上武松、李逵、燕青,這五個人肯定是步軍,朱仝和雷橫經常馬步切換,楊雄石秀騎馬記錄比較少,都是步軍較為妥當。至於穆弘,這個打醬油的是馬軍還是步軍其實無所謂。

結果,以上人物除了孫立之外都進入了天罡之列,孫提轄連八驃騎都沒能進入。

這裡不禁引人深思:真的是孫立能力不行嗎?

孫立是宋代州郡的武官,官階比花榮還高,與董平、張清不相上下。這裡,我們先欣賞幾段水滸中的原文:

孫立飛馬直出,逕來奔寇鎮遠。軍中戰鼓喧天,耳畔喊聲不絕。那孫立的金槍,神出鬼沒。寇先鋒不過二十余合,勒回馬便走;不敢回陣,恐怕撞動了陣腳,繞陣東北而走。孫立正要建功,那裡肯放,縱馬趕去。

寇先鋒去得遠了,孫立在馬上帶住槍,左手拈弓,右手取箭,搭上箭,拽滿弓,覷看寇先鋒後心較親,只一箭,那寇將軍聽的弓弦響,把身一倒,那枝箭卻好射到,順手只一綽,綽了那枝箭。孫立見了,暗暗地喝采。寇先鋒冷笑道:「這廝賣弄弓箭!」便把那枝箭咬在口裡,自把槍帶在了事環上,急把左手取出硬弓,右手就取那枝箭,搭上弦,扭過身來,望孫立前心窩裡一箭射來。孫立早已偷眼見了,在馬上左來右去。那枝箭到胸前,把身望後便倒,那枝箭從身上飛過去了。這馬收勒不住,只顧跑來。

寇先鋒把弓穿在臂上扭回身,且看孫立倒在馬上。寇先鋒想道:「必是中了!」原來孫立兩腿有力,夾住寶鎧,倒在馬上,故作如此,卻不墜下馬來。寇先鋒勒轉馬,要來捉孫立。兩個馬頭,卻好相迎著,隔不的丈尺來去,孫立卻跳將起來,大喝一聲。

寇先鋒吃了一驚,便回道:「你只躲得我箭,須躲不得我槍。」望孫立胸前,盡力一槍搠來,孫立挺起胸脯,受他一槍。槍尖到甲,略側一側,那槍從肋窩裡放將過去。那寇將軍卻撲入懷裡來。孫立就手提起腕上虎眼鋼鞭,向那寇先鋒腦袋上飛將下來,削去了半個天靈骨。

這一仗的描繪著實精彩,我認為孫立客觀來說也是要有八驃實力的,對比秦明二十回合力怯韓滔,孫立二十回合敗寇鎮遠,即使寇鎮遠跟韓滔一個水準,秦明還是以勇猛著稱,孫立也有個八驃實力了吧?

因此,孫立能力不行,這一點根本不成立,不吹噓的講:跟秦明相比,不分伯仲。

能力上的完美,永遠抵不上道德上的缺陷。

也許是作者生活于封建社會,也或許為了全書的忠義,近乎完美的孫立有著讓其政治生涯最易抹黑的污點:忠誠度。

其實也不難理解,孫立雖然立了大功,可是他出賣了師兄欒廷玉,利用了師兄對他的信任,這樣的行為就有了‘賣友求榮’的嫌疑,是為人所忌諱的。說白了,你今天能出賣他,明天說不定就出賣了我。這樣的人讓人無法相信,也不能託付。

孫立並不像林沖那般無可奈何,沒有什麼必須要上梁山的理由。

他好好做他的提轄,登州軍官,不曾被人構陷謀害奪利,無非是被弟媳顧大嫂拿你死我活逼了一把而已(顧大嫂道:“既是伯伯不肯,我們今日先和伯伯並個你死我活。”顧大嫂身邊便掣出兩把刀來,鄒淵、鄒潤各拔出短刀在手。孫立叫道:“嬸子且住!休要急速行,我從長計較,慢慢地商量。)

從全書武力設置來看,很難想像顧大嫂加二鄒能對孫立有什麼威脅。也就是說,孫立是在自己沒有受到實質威脅的情況下,主動上梁山,然後為了初來乍到,在梁山先混個功勞,主動出賣自己自幼同師學藝的兄弟欒廷玉。

從孫立的故事中,我們應該得到些啟示,學到一些做人的根本。信義二字從古至今都是很重要的,象孫立那樣為貪一時之功,置信義於不顧,如何取信於人?

尤其是在梁山這個以信義為主流思想的群體中,怎麼能接受一個沒有信義的人呢?

不過不可否認,位列地煞的孫立有著韜光養晦的成分,不然征方臘後登州系為何又完好無損呢?明天繼續為您去趣解水滸。

孫立是宋代州郡的武官,官階比花榮還高,與董平、張清不相上下。這裡,我們先欣賞幾段水滸中的原文:

孫立飛馬直出,逕來奔寇鎮遠。軍中戰鼓喧天,耳畔喊聲不絕。那孫立的金槍,神出鬼沒。寇先鋒不過二十余合,勒回馬便走;不敢回陣,恐怕撞動了陣腳,繞陣東北而走。孫立正要建功,那裡肯放,縱馬趕去。

寇先鋒去得遠了,孫立在馬上帶住槍,左手拈弓,右手取箭,搭上箭,拽滿弓,覷看寇先鋒後心較親,只一箭,那寇將軍聽的弓弦響,把身一倒,那枝箭卻好射到,順手只一綽,綽了那枝箭。孫立見了,暗暗地喝采。寇先鋒冷笑道:「這廝賣弄弓箭!」便把那枝箭咬在口裡,自把槍帶在了事環上,急把左手取出硬弓,右手就取那枝箭,搭上弦,扭過身來,望孫立前心窩裡一箭射來。孫立早已偷眼見了,在馬上左來右去。那枝箭到胸前,把身望後便倒,那枝箭從身上飛過去了。這馬收勒不住,只顧跑來。

寇先鋒把弓穿在臂上扭回身,且看孫立倒在馬上。寇先鋒想道:「必是中了!」原來孫立兩腿有力,夾住寶鎧,倒在馬上,故作如此,卻不墜下馬來。寇先鋒勒轉馬,要來捉孫立。兩個馬頭,卻好相迎著,隔不的丈尺來去,孫立卻跳將起來,大喝一聲。

寇先鋒吃了一驚,便回道:「你只躲得我箭,須躲不得我槍。」望孫立胸前,盡力一槍搠來,孫立挺起胸脯,受他一槍。槍尖到甲,略側一側,那槍從肋窩裡放將過去。那寇將軍卻撲入懷裡來。孫立就手提起腕上虎眼鋼鞭,向那寇先鋒腦袋上飛將下來,削去了半個天靈骨。

這一仗的描繪著實精彩,我認為孫立客觀來說也是要有八驃實力的,對比秦明二十回合力怯韓滔,孫立二十回合敗寇鎮遠,即使寇鎮遠跟韓滔一個水準,秦明還是以勇猛著稱,孫立也有個八驃實力了吧?

因此,孫立能力不行,這一點根本不成立,不吹噓的講:跟秦明相比,不分伯仲。

能力上的完美,永遠抵不上道德上的缺陷。

也許是作者生活于封建社會,也或許為了全書的忠義,近乎完美的孫立有著讓其政治生涯最易抹黑的污點:忠誠度。

其實也不難理解,孫立雖然立了大功,可是他出賣了師兄欒廷玉,利用了師兄對他的信任,這樣的行為就有了‘賣友求榮’的嫌疑,是為人所忌諱的。說白了,你今天能出賣他,明天說不定就出賣了我。這樣的人讓人無法相信,也不能託付。

孫立並不像林沖那般無可奈何,沒有什麼必須要上梁山的理由。

他好好做他的提轄,登州軍官,不曾被人構陷謀害奪利,無非是被弟媳顧大嫂拿你死我活逼了一把而已(顧大嫂道:“既是伯伯不肯,我們今日先和伯伯並個你死我活。”顧大嫂身邊便掣出兩把刀來,鄒淵、鄒潤各拔出短刀在手。孫立叫道:“嬸子且住!休要急速行,我從長計較,慢慢地商量。)

從全書武力設置來看,很難想像顧大嫂加二鄒能對孫立有什麼威脅。也就是說,孫立是在自己沒有受到實質威脅的情況下,主動上梁山,然後為了初來乍到,在梁山先混個功勞,主動出賣自己自幼同師學藝的兄弟欒廷玉。

從孫立的故事中,我們應該得到些啟示,學到一些做人的根本。信義二字從古至今都是很重要的,象孫立那樣為貪一時之功,置信義於不顧,如何取信於人?

尤其是在梁山這個以信義為主流思想的群體中,怎麼能接受一個沒有信義的人呢?

不過不可否認,位列地煞的孫立有著韜光養晦的成分,不然征方臘後登州系為何又完好無損呢?明天繼續為您去趣解水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