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戲碼頭”上演“青春進行時” 中華優秀戲曲文化藝術節有了網路版

精彩回眸

昆曲進校園

學子愛上《牡丹亭》

4月21日,來自上海昆曲團的國家一級演員沈昳麗走進江漢大學,和學子們暢談戲曲和學習、愛情等話題。講座中,沈昳麗介紹了昆曲的基本知識和“臨川四夢”的創作過程,並現場演唱一段《牡丹亭》裡最經典的“驚夢”,場上氣氛瞬間高漲。

一位文學專業的女生表示,之前讀過《牡丹亭》的文本,

這次聽到現場演唱非常感動:“杜麗娘的感情唯美而濃烈,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感覺特別夢幻非常不真實?”沈昳麗坦率作答:“正因為這種感情特別美好而不可得,所以才特別值得珍惜。現實生活中雖然不會經歷生死,但愛情也可能經過磨礪,或者面臨各種壓力,其實是一樣的。我們通過看戲解讀人物,也獲得關於感情和人生的認知,更坦然地面對感情、面對生活。

“戲曲進地鐵”

父子共唱一台戲

4月14日的京劇專場中,來自漢陽區金龍京劇票社的票友張建強和兒子張放先後登臺,上演了父子同台的感人場景。兒子張放從小跟著父親聽戲,由此成長為武漢市京劇院的青年花臉演員,為了活動專門來給父親的票社當“外援”。他表示,看到人群中的孩子感覺就像看到了自己小時候,而在地鐵裡演出,比劇場離觀眾更近:“大家會更容易接受,

對戲曲有個大概的瞭解,也許就會有人產生興趣。”

觀眾易女士特意從郭茨口趕到洪山廣場來聽戲:“我就喜歡看戲, 現在地鐵很方便,又是免費的活動,大家都歡迎。”年輕的公司職員田小姐老家在黃岡,從小跟著老人聽黃梅戲,下班路過地鐵站時,熟悉的胡琴聲讓她忍不住駐足:“感覺大家平時很少特意去聽戲曲,能在地鐵站看到這樣的表演很驚喜。一邊是地鐵的廣播,

一邊是古老的唱腔,交會在一起感覺很特別!”

“國學少年”

開啟戲曲小課堂

“國學少年”是本屆藝術節針對青少年觀眾推出的戲曲啟蒙課程。戲曲節期間,孩子們先後跟隨北京京劇院、上海昆劇團的老師們一起手繪臉譜,認識戲曲的服裝和人物。4月21日上午,來自東方紅小學的10多位同學,在上海昆劇團的戲曲演員的帶領下參觀了化妝、穿戲裝的造型過程。穿著高底靴的武生張藝嚴,在服裝師的幫助下穿上層層疊疊的水衣、護領之後,才能穿上戲裝,孩子們一邊看一邊笑:“穿衣服還要人幫忙啊!”但張藝嚴穿戴完畢,再紮上威武的大靠,孩子們一下驚呼起來:“哇,太好看了!”紛紛撲過去要求合照。

演員安新宇扮演的宇文融,先在臉上畫出大量白色,一位女生嚷了起來:“白色代表他是壞人,他是曹操嗎?”另一位同學則從放在一邊的戲服上辨認著人物的身份:“他的衣服上有龍,肯定是個大官。”引來笑聲一片。笑聲中,老師告訴孩子們,戲服上繡圖案也有講究:“戲服上的龍有五個爪子就是龍袍,就是皇帝穿的,龍只有四個爪子的就是蟒,穿著的人一般是高官。”

活動過程中,7歲的劉佩希看得目不轉睛,還仔細記下了頭紗、靠旗、蟒等名詞。“很好玩,也很漂亮。老師說勒頭很難受還會吐,覺得他們太辛苦了!”

小朋友老戲迷

共跳戲曲廣播操

今年1月在央視戲曲春晚亮相的戲曲廣播體操,將戲曲動作和廣播體操結合,一招一式都融入了中國戲曲的程式動作基本功,音樂也充滿了獨特的韻律。5月6日,經過一個多月的層層選拔脫穎而出的8支隊伍,在武漢劇院上演了戲曲廣播體操總決賽。8支隊伍中既有長春街小學、紅領巾小學、湖北省直機關第二幼稚園的師生,也有來自漢劇票友協會、黃梅戲戲迷協會的票友們,涵蓋了各個年齡層。來自長春街小學的五年級學生夏天、周錦程都是校園裡有名的“戲曲小達人”,他們表演的《齊天大聖》《智取威虎山》選段曾多次在央視露臉,這套廣播體操他們已經學了兩個多月。夏天說,戲曲廣播體操難度不大,也很好玩,“裡面有雲手、亮相很多戲曲動作,在戲曲課上學過了就不覺得難,我們每天都練!”武漢市黃梅戲戲迷協會的阿姨們,特意配合了戲曲的服飾和妝容,上場時格外搶眼。55歲的隊員馬玉香認為:“戲曲廣播體操練的是戲曲的身段,每次我們活動之前都會先練一下,又可以健身,大家都很喜歡!”

(記者王娟)

青年演員方佳歡主演的京劇《三戰張月娥》 記者胡冬冬 攝

記者王娟 通訊員滑淩雲

昆曲《臨川四夢》、京劇《党的女兒》《八珍湯》《楊家將》、漢劇《狀元媒》《紅色娘子軍》、楚劇《啞女告狀》、黃梅戲《女駙馬》《天仙配》、越劇《仁醫寸心》《梁祝》等好戲接連上演,王蓉蓉、張克、俞玖林以及王荔、夏青玲等眾多名家先後亮相……一個多月來,第五屆中華優秀戲曲文化藝術節為江城戲迷們帶來了34場精彩的演出,11場豐富的公益活動,讓戲迷們過足了戲癮。同時,戲曲節也首次走出劇院線上上有了“網路版”,並通過直播、互動等多種手段向更多市民傳達戲曲藝術的魅力。作為振興漢派戲曲,復興武漢“戲碼頭”的一項重大活動,中華優秀戲曲文化藝術節不僅在廣大戲迷群體中贏得了良好的口碑,更通過五年的經營成長為我市重要的一張文化名片。在大幕落下的時刻,回顧本屆戲曲節期間的精彩瞬間,更讓人感受到這個春天裡,武漢這座“戲碼頭”煥發出的青春和活力。

“青春力量”傳承薪火

薪火相傳,方能生生不息。和往屆戲曲藝術節相比,第五屆中華優秀戲曲文化藝術節更多地洋溢出青春氣息。無論是舞臺上的演員,還是台下的觀眾、戲迷,都出現了更多年輕的面孔,為戲曲節帶來了無限活力。

5月5日至5月7日,武漢京劇院的四位優秀青年演員陳芳芳、邱璿、方佳歡和程亮集體亮相武漢劇院,帶來四出名家親授的《春草闖堂》《八珍湯》《三戰張月娥》和《楊家將》等經典劇碼,這也是武漢京劇院的青年演員們首次集體和江城戲迷見面。從日常演出的天一小劇場起步,到在大戲裡跑龍套、演配角,再到站在可容納一千余名觀眾的武漢劇院舞臺中央,這四位青年演員第一次感受到了“聚焦”的效果,也體會到了戲曲傳承的責任。

而5月11日在武漢劇院上演的“雅腔·詠歎湖北省高校楚劇演唱會”上,舞臺上一大批學子集體唱起楚劇,讓全場觀眾都為之振奮。這些學子們來自華中師範大學、武漢大學、湖北大學、江漢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音樂與傳媒學院、中南民族大學、湖北第二師範學院、湖北工程學院等8所高校,大部分都是“95後”。其中60位來自湖北大學合唱團的同學們,現場演繹了楚劇《三月茶香》《萬里茶道》的選段,聲腔、韻味都引來全場觀眾的喝彩。

不僅是本土的演出,戲曲節上不少劇碼都由優秀青年演員擔綱。上海昆劇團的《臨川四夢》四部大戲中,青年演員挑大樑的就有三部;曾主演青春版《牡丹亭》而吸引了大批青年“昆蟲”的蘇州昆劇院國家一級演員、“梅花獎”獲得者俞玖林,也在戲曲節上帶來新作《白羅衫》,一唱三歎眉目含情,魅力依舊;安徽省黃梅戲劇院帶來的青春版《天仙配》,主演梅院軍和袁媛的表演委婉清新,經典的劇情加上青春靚麗的舞臺,讓戲迷們連連稱讚“養眼”。

網路互動歡樂無限

據統計,第五屆中華優秀戲曲文化藝術節期間,主辦方共舉行直播20場,其中包括劇場演出、“國學少年”、“戲曲進校園”、“百姓大戲臺”等多種活動,通過直播線上觀看人數已超過50萬人次,網友互動評論多達上千條。不少戲迷在直播結束後,還多次通過重播重溫精彩的實況。目前,網路直播的播放量還在不斷增加。

昆曲《臨川四夢》之《邯鄲記》演出現場 記者郭良朔 攝

漢劇《紅色娘子軍》劇照 記者任勇 攝

市民參與熱情更高

戲曲藝術節不僅是藝術家的舞臺,也為市民提供了廣泛參與的管道。作為本屆戲曲節的一大特色,組委會在戲曲節期間還舉辦了“國學少年”、“戲曲進校園”、“戲曲進地鐵”、“百姓大戲臺”以及戲曲廣播體操大賽等多項公益活動,不設任何門檻邀請市民免費和戲曲零距離接觸,分享戲曲藝術的魅力。

本屆戲曲節開幕當天,通過本報徵集的孩子們就走進“國學少年”課堂,在北京京劇院的演員指導下認識戲曲的文武場,並手繪獨一無二的京劇臉譜。在“戲曲進校園”活動中,上海昆劇院一級演員沈昳麗、湖北省地方藝術戲曲劇院漢劇團先後走進江漢大學、武漢軟體工程學院,帶來戲曲知識講座和漢劇經典折子戲。而在4、5月的4個週末,每個路過洪山廣場地鐵站文化角的市民,都能看到“戲曲進地鐵”演出專場,精彩的京劇、漢劇、楚劇、黃梅戲,讓他們忍不住駐足觀賞。而在漢街、園博園漢口裡和吉慶街亮相的“百姓大戲臺”,更是邀請來自三鎮的票友和專業演員們同台獻藝。前後持續一個月的首屆戲曲廣播體操大賽,參賽者從小學生到年過半百的老人,都跳出了自己的戲曲“STYLE”。無論是資深票友還是一無所知的戲曲“小白”,幾乎每位市民都能在戲曲節上找到自己的參與方式。

“百姓大戲臺”在吉慶街演出 記者胡冬冬 攝

名家說

劉長瑜:

復興“戲碼頭” ,武漢大有可為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劉長瑜,戲曲節期間專程來漢為武漢京劇院青年演員陳芳芳指導大戲《春草闖堂》。從上世紀60年代就來漢演出的劉長瑜,對武漢戲迷有深刻的印象。“武漢觀眾懂戲、愛戲,對演員特別熱情,就像他們愛吃的辣椒一樣,火辣辣的。其實武漢是京劇的老家,武漢京劇院曾經有過很輝煌的歷史,高盛麟高百歲他們培養了這麼好的戲迷,這次我來排戲,也看到了這一茬青年演員,非常整齊。只要有人好好教他們,就能出好戲”。

當瞭解到武漢已經連續五年舉辦中華優秀戲曲文化藝術節,邀請京劇、越劇、昆曲、黃梅戲等多個劇種來漢演出時,劉長瑜連連說好:“武漢有戲曲的土壤,有這麼好的人才,一定能把京劇做大做強。我對武漢充滿了信心,武漢復興‘戲碼頭’大有可為!”

王蓉蓉:

“戲碼頭”需要良性迴圈

著名張派青衣王蓉蓉,曾經多次帶著大戲來漢參加中華優秀戲曲文化藝術節。對武漢這座歷史悠久的“戲碼頭”,王蓉蓉充滿感情:“武漢這個地方,如果京劇演員不來演出、沒有被武漢觀眾所喜愛,會覺得不夠有名氣。武漢戲迷熱愛京劇,懂行、尊重演員,每次來演出都覺得現場互動好熱鬧,心裡非常寬慰。”

王蓉蓉認為,復興武漢“戲碼頭”,首先要邀請全國的好戲來演出,而演員們來武漢演出,也必須對自己負責,拿出好戲,才能讓觀眾自己掏錢買票走進劇場來“捧”你。“有了好戲,有了好的觀眾,才會形成良性迴圈,武漢這個戲曲大碼頭才會紅火起來!”

易棟:

“戲碼頭”不僅是演出繁榮

武漢大學藝術學系教師易棟,多年來一直在高校普及、傳播戲曲文化,也關注著戲曲節的發展。他認為,武漢高校已經培養了眾多年輕戲迷,在年輕人的心目中播下了戲曲和傳統文化的種子。“武漢是戲曲的一方福地,戲碼頭不僅要有演出的繁榮,還要有教育傳播、評論研究的繁榮,培養戲曲的鑒賞家、研究者,讓各個劇種的藝術都能在這裡展示風采,才能培育更多文化品牌”。

劉長瑜(左)給年輕演員說戲

記者彭年 攝

戲迷說

糊戲迷:

昨天晚上,武漢市京劇院在武漢劇院演出《春草闖堂》。該劇由青年演員陳芳芳主演,許多觀眾都誇她扮相好,臺上一露面,就讓人感到她漂亮、美!她離開舞臺多年,現在再次登臺,唱、念、做、表都很不錯,短時間內能恢復到這程度,實屬不易。一方面說明她幼功扎實,另一方面表明她很刻苦努力,用心揣摩角色,用心表演人物。首次演出不撒湯、不漏水,順順利利地演下來就算成功,祝願她再接再厲更上一層樓!昨晚老中青三代演員齊上陣,發揚“一棵菜”精神,主配演配合很好,他們的精彩演出讓觀眾都一起鼓掌、叫起好來。

896阿果:

昨晚在武漢劇院看了蘇州昆劇院的《白羅衫》,再次感慨,昆曲的一招一式都美得耐人尋味。神,務使其眼波流轉;服,務使其裙裾翩然;樂,務使其綿延不絕;聲,務使其一唱三歎。

雒州浪客:

在人來人往、熙熙攘攘的吉慶街看“百姓大戲臺”的演出,找到了久違的村頭看戲的感覺。沒想到楚劇票友中也有高手哇,演唱《李雙雙》的那位真棒!頭回這麼近距離地看武漢楚劇院青春靚麗的角兒們,萬江紅、陳曉檬、鄧雅倩、餘維剛認真專業、演唱精彩完美,贊!一直都挺欣賞這些青年楚劇演員的,業務能力強戲好不說,私下裡也隨和、逗趣的很,不端著捏著,沒有絲毫的架子。感覺是時候要到楚樂戲苑拔拔草了…… (記者王娟)

在服裝師的幫助下穿上層層疊疊的水衣、護領之後,才能穿上戲裝,孩子們一邊看一邊笑:“穿衣服還要人幫忙啊!”但張藝嚴穿戴完畢,再紮上威武的大靠,孩子們一下驚呼起來:“哇,太好看了!”紛紛撲過去要求合照。

演員安新宇扮演的宇文融,先在臉上畫出大量白色,一位女生嚷了起來:“白色代表他是壞人,他是曹操嗎?”另一位同學則從放在一邊的戲服上辨認著人物的身份:“他的衣服上有龍,肯定是個大官。”引來笑聲一片。笑聲中,老師告訴孩子們,戲服上繡圖案也有講究:“戲服上的龍有五個爪子就是龍袍,就是皇帝穿的,龍只有四個爪子的就是蟒,穿著的人一般是高官。”

活動過程中,7歲的劉佩希看得目不轉睛,還仔細記下了頭紗、靠旗、蟒等名詞。“很好玩,也很漂亮。老師說勒頭很難受還會吐,覺得他們太辛苦了!”

小朋友老戲迷

共跳戲曲廣播操

今年1月在央視戲曲春晚亮相的戲曲廣播體操,將戲曲動作和廣播體操結合,一招一式都融入了中國戲曲的程式動作基本功,音樂也充滿了獨特的韻律。5月6日,經過一個多月的層層選拔脫穎而出的8支隊伍,在武漢劇院上演了戲曲廣播體操總決賽。8支隊伍中既有長春街小學、紅領巾小學、湖北省直機關第二幼稚園的師生,也有來自漢劇票友協會、黃梅戲戲迷協會的票友們,涵蓋了各個年齡層。來自長春街小學的五年級學生夏天、周錦程都是校園裡有名的“戲曲小達人”,他們表演的《齊天大聖》《智取威虎山》選段曾多次在央視露臉,這套廣播體操他們已經學了兩個多月。夏天說,戲曲廣播體操難度不大,也很好玩,“裡面有雲手、亮相很多戲曲動作,在戲曲課上學過了就不覺得難,我們每天都練!”武漢市黃梅戲戲迷協會的阿姨們,特意配合了戲曲的服飾和妝容,上場時格外搶眼。55歲的隊員馬玉香認為:“戲曲廣播體操練的是戲曲的身段,每次我們活動之前都會先練一下,又可以健身,大家都很喜歡!”

(記者王娟)

青年演員方佳歡主演的京劇《三戰張月娥》 記者胡冬冬 攝

記者王娟 通訊員滑淩雲

昆曲《臨川四夢》、京劇《党的女兒》《八珍湯》《楊家將》、漢劇《狀元媒》《紅色娘子軍》、楚劇《啞女告狀》、黃梅戲《女駙馬》《天仙配》、越劇《仁醫寸心》《梁祝》等好戲接連上演,王蓉蓉、張克、俞玖林以及王荔、夏青玲等眾多名家先後亮相……一個多月來,第五屆中華優秀戲曲文化藝術節為江城戲迷們帶來了34場精彩的演出,11場豐富的公益活動,讓戲迷們過足了戲癮。同時,戲曲節也首次走出劇院線上上有了“網路版”,並通過直播、互動等多種手段向更多市民傳達戲曲藝術的魅力。作為振興漢派戲曲,復興武漢“戲碼頭”的一項重大活動,中華優秀戲曲文化藝術節不僅在廣大戲迷群體中贏得了良好的口碑,更通過五年的經營成長為我市重要的一張文化名片。在大幕落下的時刻,回顧本屆戲曲節期間的精彩瞬間,更讓人感受到這個春天裡,武漢這座“戲碼頭”煥發出的青春和活力。

“青春力量”傳承薪火

薪火相傳,方能生生不息。和往屆戲曲藝術節相比,第五屆中華優秀戲曲文化藝術節更多地洋溢出青春氣息。無論是舞臺上的演員,還是台下的觀眾、戲迷,都出現了更多年輕的面孔,為戲曲節帶來了無限活力。

5月5日至5月7日,武漢京劇院的四位優秀青年演員陳芳芳、邱璿、方佳歡和程亮集體亮相武漢劇院,帶來四出名家親授的《春草闖堂》《八珍湯》《三戰張月娥》和《楊家將》等經典劇碼,這也是武漢京劇院的青年演員們首次集體和江城戲迷見面。從日常演出的天一小劇場起步,到在大戲裡跑龍套、演配角,再到站在可容納一千余名觀眾的武漢劇院舞臺中央,這四位青年演員第一次感受到了“聚焦”的效果,也體會到了戲曲傳承的責任。

而5月11日在武漢劇院上演的“雅腔·詠歎湖北省高校楚劇演唱會”上,舞臺上一大批學子集體唱起楚劇,讓全場觀眾都為之振奮。這些學子們來自華中師範大學、武漢大學、湖北大學、江漢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音樂與傳媒學院、中南民族大學、湖北第二師範學院、湖北工程學院等8所高校,大部分都是“95後”。其中60位來自湖北大學合唱團的同學們,現場演繹了楚劇《三月茶香》《萬里茶道》的選段,聲腔、韻味都引來全場觀眾的喝彩。

不僅是本土的演出,戲曲節上不少劇碼都由優秀青年演員擔綱。上海昆劇團的《臨川四夢》四部大戲中,青年演員挑大樑的就有三部;曾主演青春版《牡丹亭》而吸引了大批青年“昆蟲”的蘇州昆劇院國家一級演員、“梅花獎”獲得者俞玖林,也在戲曲節上帶來新作《白羅衫》,一唱三歎眉目含情,魅力依舊;安徽省黃梅戲劇院帶來的青春版《天仙配》,主演梅院軍和袁媛的表演委婉清新,經典的劇情加上青春靚麗的舞臺,讓戲迷們連連稱讚“養眼”。

網路互動歡樂無限

據統計,第五屆中華優秀戲曲文化藝術節期間,主辦方共舉行直播20場,其中包括劇場演出、“國學少年”、“戲曲進校園”、“百姓大戲臺”等多種活動,通過直播線上觀看人數已超過50萬人次,網友互動評論多達上千條。不少戲迷在直播結束後,還多次通過重播重溫精彩的實況。目前,網路直播的播放量還在不斷增加。

昆曲《臨川四夢》之《邯鄲記》演出現場 記者郭良朔 攝

漢劇《紅色娘子軍》劇照 記者任勇 攝

市民參與熱情更高

戲曲藝術節不僅是藝術家的舞臺,也為市民提供了廣泛參與的管道。作為本屆戲曲節的一大特色,組委會在戲曲節期間還舉辦了“國學少年”、“戲曲進校園”、“戲曲進地鐵”、“百姓大戲臺”以及戲曲廣播體操大賽等多項公益活動,不設任何門檻邀請市民免費和戲曲零距離接觸,分享戲曲藝術的魅力。

本屆戲曲節開幕當天,通過本報徵集的孩子們就走進“國學少年”課堂,在北京京劇院的演員指導下認識戲曲的文武場,並手繪獨一無二的京劇臉譜。在“戲曲進校園”活動中,上海昆劇院一級演員沈昳麗、湖北省地方藝術戲曲劇院漢劇團先後走進江漢大學、武漢軟體工程學院,帶來戲曲知識講座和漢劇經典折子戲。而在4、5月的4個週末,每個路過洪山廣場地鐵站文化角的市民,都能看到“戲曲進地鐵”演出專場,精彩的京劇、漢劇、楚劇、黃梅戲,讓他們忍不住駐足觀賞。而在漢街、園博園漢口裡和吉慶街亮相的“百姓大戲臺”,更是邀請來自三鎮的票友和專業演員們同台獻藝。前後持續一個月的首屆戲曲廣播體操大賽,參賽者從小學生到年過半百的老人,都跳出了自己的戲曲“STYLE”。無論是資深票友還是一無所知的戲曲“小白”,幾乎每位市民都能在戲曲節上找到自己的參與方式。

“百姓大戲臺”在吉慶街演出 記者胡冬冬 攝

名家說

劉長瑜:

復興“戲碼頭” ,武漢大有可為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劉長瑜,戲曲節期間專程來漢為武漢京劇院青年演員陳芳芳指導大戲《春草闖堂》。從上世紀60年代就來漢演出的劉長瑜,對武漢戲迷有深刻的印象。“武漢觀眾懂戲、愛戲,對演員特別熱情,就像他們愛吃的辣椒一樣,火辣辣的。其實武漢是京劇的老家,武漢京劇院曾經有過很輝煌的歷史,高盛麟高百歲他們培養了這麼好的戲迷,這次我來排戲,也看到了這一茬青年演員,非常整齊。只要有人好好教他們,就能出好戲”。

當瞭解到武漢已經連續五年舉辦中華優秀戲曲文化藝術節,邀請京劇、越劇、昆曲、黃梅戲等多個劇種來漢演出時,劉長瑜連連說好:“武漢有戲曲的土壤,有這麼好的人才,一定能把京劇做大做強。我對武漢充滿了信心,武漢復興‘戲碼頭’大有可為!”

王蓉蓉:

“戲碼頭”需要良性迴圈

著名張派青衣王蓉蓉,曾經多次帶著大戲來漢參加中華優秀戲曲文化藝術節。對武漢這座歷史悠久的“戲碼頭”,王蓉蓉充滿感情:“武漢這個地方,如果京劇演員不來演出、沒有被武漢觀眾所喜愛,會覺得不夠有名氣。武漢戲迷熱愛京劇,懂行、尊重演員,每次來演出都覺得現場互動好熱鬧,心裡非常寬慰。”

王蓉蓉認為,復興武漢“戲碼頭”,首先要邀請全國的好戲來演出,而演員們來武漢演出,也必須對自己負責,拿出好戲,才能讓觀眾自己掏錢買票走進劇場來“捧”你。“有了好戲,有了好的觀眾,才會形成良性迴圈,武漢這個戲曲大碼頭才會紅火起來!”

易棟:

“戲碼頭”不僅是演出繁榮

武漢大學藝術學系教師易棟,多年來一直在高校普及、傳播戲曲文化,也關注著戲曲節的發展。他認為,武漢高校已經培養了眾多年輕戲迷,在年輕人的心目中播下了戲曲和傳統文化的種子。“武漢是戲曲的一方福地,戲碼頭不僅要有演出的繁榮,還要有教育傳播、評論研究的繁榮,培養戲曲的鑒賞家、研究者,讓各個劇種的藝術都能在這裡展示風采,才能培育更多文化品牌”。

劉長瑜(左)給年輕演員說戲

記者彭年 攝

戲迷說

糊戲迷:

昨天晚上,武漢市京劇院在武漢劇院演出《春草闖堂》。該劇由青年演員陳芳芳主演,許多觀眾都誇她扮相好,臺上一露面,就讓人感到她漂亮、美!她離開舞臺多年,現在再次登臺,唱、念、做、表都很不錯,短時間內能恢復到這程度,實屬不易。一方面說明她幼功扎實,另一方面表明她很刻苦努力,用心揣摩角色,用心表演人物。首次演出不撒湯、不漏水,順順利利地演下來就算成功,祝願她再接再厲更上一層樓!昨晚老中青三代演員齊上陣,發揚“一棵菜”精神,主配演配合很好,他們的精彩演出讓觀眾都一起鼓掌、叫起好來。

896阿果:

昨晚在武漢劇院看了蘇州昆劇院的《白羅衫》,再次感慨,昆曲的一招一式都美得耐人尋味。神,務使其眼波流轉;服,務使其裙裾翩然;樂,務使其綿延不絕;聲,務使其一唱三歎。

雒州浪客:

在人來人往、熙熙攘攘的吉慶街看“百姓大戲臺”的演出,找到了久違的村頭看戲的感覺。沒想到楚劇票友中也有高手哇,演唱《李雙雙》的那位真棒!頭回這麼近距離地看武漢楚劇院青春靚麗的角兒們,萬江紅、陳曉檬、鄧雅倩、餘維剛認真專業、演唱精彩完美,贊!一直都挺欣賞這些青年楚劇演員的,業務能力強戲好不說,私下裡也隨和、逗趣的很,不端著捏著,沒有絲毫的架子。感覺是時候要到楚樂戲苑拔拔草了…… (記者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