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思美人》一代霸主楚懷王何以前期雄才大略 後期卻走向窮途末路

戰國時期,群雄並立,戰爭頻發。其中,秦國謀士張儀出使楚國,遊說楚懷王只要與齊國絕交,秦國甘願以六百里肥沃土地相送。然而,事成後,秦國僅以六裡土地回饋,實為戲弄甚至“侮辱”楚懷王。

楚懷王這才知道自己被張儀誆騙了,他怒而興兵伐秦,結果卻招致慘敗。這段歷史的記載,往往留下的都是張儀的聰慧與楚懷王的愚蠢。

楚懷王熊槐(約前355年―前296年),羋姓,熊氏,名槐,楚威王之子,楚頃襄王之父,戰國時期楚國國君,前328年―前299年在位。

在楚懷王繼位早期,他北伐魏國,攻打魏國,將魏國的八大城池收入囊中,使楚國的人口、資源和軍事力量都達到了頂峰時期。西元前318年,甚至組織起七國聯軍,共同討伐秦國。楚國的疆域也一度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家。次年,楚懷王的聲望儼然成為魏惠王之後的又一位霸主。

然而,歷史上有如此作為的楚懷王,為何會出現被張儀用“六百里土地”之騙而輕易蠱惑呢?

其實,與其說楚懷王愚蠢,倒不如說他太貪婪與輕狂了。

張儀允諾給楚懷王的六百里土地,可不是一般的地方,而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商於之地”—武關,正是商於之地的南大門。這塊土地之所以重要,倒不是因為它曾是商鞅的封地,而是因為這裡乃是秦國的死穴所在。

從地圖上看,這塊商於之地不過是丹江峽谷中的一小塊山間盆地,遠不如周邊的南襄盆地、上庸盆地、漢中盆地富庶。但是,如果放在秦楚爭霸的大視野去觀察,就會發現,這塊土地的戰略價值實在是太大了。秦楚兩國長期爭霸,卻始終勢均力敵,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秦國控制著丹江通道北半部的入口—武關。

這條溝通關中平原與南襄盆地的戰略通道,正是以武關為界一分為二,楚有其南,秦占其北。後來,劉邦就是穿越了丹江通道最終一舉滅亡秦國的。因此,丹江通道,實乃秦國的命門所在。這就不難理解,當初張儀用商於之地遊說楚懷王的時候,楚懷王為何會真的動了心。

因為他已經準確地判斷出了商於之地的戰略價值。

假使秦國是個守約的國家,楚國擁有商於之地後就會打破戰略平衡,滅秦的幾率就會極大增加。一旦能滅秦或者重創秦國,強國格局就要被重寫。而且自成大國,也無需分憂如何結盟周邊小國家了,比如齊國和三晉的態度,更是不會被楚懷王放在眼裡。

所以說,楚懷王並不愚蠢。只可惜,他的致命缺點是貪、是過於自信。他恰恰忘了兵不厭詐這個簡單的常識。在那個群雄逐鹿的時代,“失信”二字,本就是兵家毫無介懷的。

所以說,楚懷王並不愚蠢。只可惜,他的致命缺點是貪、是過於自信。他恰恰忘了兵不厭詐這個簡單的常識。在那個群雄逐鹿的時代,“失信”二字,本就是兵家毫無介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