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社會上流傳的致癌消息都是真的嗎?想證實的可以看這裡

癌症是一種惡性腫瘤,可以說在生活中每個細節都有可能引發癌症,嚴重的還會造成人體消瘦、無力、貧血、食欲不振、發熱以及嚴重的臟器功能受損等,最終造成患者死亡。看看生活中的那些致癌因素都是真的假的?

1、刮腋毛致癌

流言:有些地方的毛髮如果去除掉會影響身體裡的毒素排出,比如,腋毛,如果去掉,毒素會儲存在腋下的淋巴結,形成腫瘤。所以如果去掉就會影響淋巴正常排毒。

真相:刮腋毛只是剃除毛髮在體表的部分,

並不能達到破壞身體內毛囊深層結構,因此對頂漿汗腺的分泌影響也十分有限。刮腋毛不會影響汗腺的結構,也不會阻礙排汗。

2、藍色潔廁塊致癌

流言:有人說潔廁用的藍色潔廁塊只適合有雙供水系統的國外樓房,國內幾乎沒有這樣的供水系統。沒有這種雙供水的循環系統使用了這種潔廁塊會污染水,造成反流進自來水系統,引起癌症等幾十種致死疾病。

真相:據國內研究專家表示,國內的單迴圈潔廁用水循環系統只會造成馬桶水倒流的風險,並沒有研究表明潔廁塊可以致癌的風險跟,潔廁用水無關,要說這些化學元素對於人體的危害,主要應該還是體現在刺激性上,所以也不建議頻繁或長時間接觸。

3、口香糖致癌

流言:口香糖中的天然橡膠雖無毒,但製作過程中所用的白片膠是加了毒性的硫化促進劑、防老劑等添加劑,刺激腸胃,引起不適。口香糖中的代糖阿斯巴甜也是致癌物。

真相:口香糖中會含有一定的添加劑和代糖阿斯巴甜,但一切脫離劑量談毒性都是荒謬之談。一個人只要不是每天成斤地攝入,就不會出現健康隱患。

4、筷子3個月不換可誘發肝癌

流言:普通筷子使用3-6個月後,

由於食物、洗滌劑及空氣、餐櫃內殘留物附著,顏色會發生改變。此時,筷子會滋生各種黴菌,嚴重發黴的筷子會滋生黃麴黴素,該物質已被廣泛認定可誘發肝癌。

真相:木質和竹質的筷子,一定要保證乾燥,如果沒有發黴而且乾淨清潔,不一定非要3個月就換一批。但是,筷子一旦出現黴斑,就要立即更換。因為發黴的筷子,有可能被黃麴黴素污染。黃麴黴毒素為致癌物,

是劇毒物質,對人及動物肝臟組織有破壞作用,嚴重時可導致肝癌甚至致人死亡。

5、癌細胞愛甜食

流言:霜淇淋、草莓蛋糕、布朗尼……往往讓人難以抗拒。糖會“滋養”癌細胞,癌症患者應該杜絕糖類。

真相:糖只是一類的總稱,人體所有細胞都需要葡萄糖來提供能量,無論是不好的細胞(比如癌細胞)還是正常的細胞。並沒有臨床證明,偏食糖類的人易患癌症,只要合理搭配是可以的,但如果太偏食一類食物卻容易致癌。

6、地暖致癌

流言:兒童長期處於地熱供暖輻射環境中,會導致血液、淋巴液和細胞原生質發生改變。

真相:電地暖的輻射屬於電磁輻射,電磁輻射對人體影響的關鍵取決於輻射的量。電地暖雖然屬於電磁輻射,但產生的輻射波頻率只有50Hz。實際上我們經 常使用的家用電器都會產生電磁輻射,如手機工作頻率900MHz(1MHz=1000000Hz),電腦一般為333MHz,微波爐為2450MHz。因此,擔心地暖影響人體健康是完全沒必要的。

7、味精致癌

流言:味精被加熱到120℃時,谷氨酸會變成致癌物質焦谷氨酸鈉。

真相:100℃溫度加熱半小時,僅有0.3%的味精生成焦谷氨酸鈉,加熱1小時才有0.6%的味精生成焦谷氨酸鈉。其對人體產生的影響微乎其微。所以味精致癌這說法不可靠。對於健康的人來說,食用味精並沒有大問題。

8、6號杯蓋致癌

流言:每個塑膠容器底部都有一個三角符號,類似於“身份證”,代表塑膠回收標誌。三角框內的數位從1至7,對應不同材料。6號杯蓋的材料是聚苯乙烯,也被標識為PS。重點是,這種塑膠材質在高溫下會熔解出有毒物質,長期飲用可能致癌,建議不帶蓋喝。

真相:塑膠杯蓋上的數字對應的是材質。根據國際癌症研究中心公佈的資料看,一個熱飲杯蓋中苯乙烯單體的遷移量為3.75微克。國際衛生和糧農組織制定的苯乙烯暫定每日最大容許攝入量為0.04毫克/千克。對於體重為120斤的人來說,每日最大容許攝入量是2400微克。要達到這個危害量,相當於每天要 飲用約107杯熱飲。

所以其實有些生活中常識還是需要我們自己去掌握的,並不是人人流傳什麼都可以相信的,想打破這種迷信的說法,要時刻關注健康知識。

但如果太偏食一類食物卻容易致癌。

6、地暖致癌

流言:兒童長期處於地熱供暖輻射環境中,會導致血液、淋巴液和細胞原生質發生改變。

真相:電地暖的輻射屬於電磁輻射,電磁輻射對人體影響的關鍵取決於輻射的量。電地暖雖然屬於電磁輻射,但產生的輻射波頻率只有50Hz。實際上我們經 常使用的家用電器都會產生電磁輻射,如手機工作頻率900MHz(1MHz=1000000Hz),電腦一般為333MHz,微波爐為2450MHz。因此,擔心地暖影響人體健康是完全沒必要的。

7、味精致癌

流言:味精被加熱到120℃時,谷氨酸會變成致癌物質焦谷氨酸鈉。

真相:100℃溫度加熱半小時,僅有0.3%的味精生成焦谷氨酸鈉,加熱1小時才有0.6%的味精生成焦谷氨酸鈉。其對人體產生的影響微乎其微。所以味精致癌這說法不可靠。對於健康的人來說,食用味精並沒有大問題。

8、6號杯蓋致癌

流言:每個塑膠容器底部都有一個三角符號,類似於“身份證”,代表塑膠回收標誌。三角框內的數位從1至7,對應不同材料。6號杯蓋的材料是聚苯乙烯,也被標識為PS。重點是,這種塑膠材質在高溫下會熔解出有毒物質,長期飲用可能致癌,建議不帶蓋喝。

真相:塑膠杯蓋上的數字對應的是材質。根據國際癌症研究中心公佈的資料看,一個熱飲杯蓋中苯乙烯單體的遷移量為3.75微克。國際衛生和糧農組織制定的苯乙烯暫定每日最大容許攝入量為0.04毫克/千克。對於體重為120斤的人來說,每日最大容許攝入量是2400微克。要達到這個危害量,相當於每天要 飲用約107杯熱飲。

所以其實有些生活中常識還是需要我們自己去掌握的,並不是人人流傳什麼都可以相信的,想打破這種迷信的說法,要時刻關注健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