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七年煮一碗 “麵條”

2017-03-18 蘇蘇 艾客優

小編在“到底愛他,還是她”的文章說到過,作為留守兒童的孩子,父母常年不在家,而照顧一切衣食的就是我的“老花鏡”和婆婆。

講起爺爺婆婆,氣氛就由沉重轉變到愉悅和“暖心”

那個時代的人,慣有的思想都相對保守;記得爺爺經常講一句話“打是疼、寵是害”雖然在我的記憶裡好像沒有挨過打。

懵懂孩童時期,對很多東西好奇也貪玩,沒少的挨駡。爺爺脾氣特別不好,無論你是誰!他說這是1,你就不能說這是2。週末還是假期,只能在家裡看書寫作業,寫完就能看會兒電視,想出去玩?美吧。對於我來說,能少說一句話就儘量不說話。

和爺爺相處最愉快的時候就是“拔鬍子”

我問爺爺為什麼不用刮胡刀刮呢,拔不是很痛嗎?爺爺說拔的方式長得慢,重點也不疼;所以基本每隔一周我就會坐爺爺腿上給他拔鬍子,講實話,拔鬍子真的是一件很爽的事情。

婆婆是典型家庭婦女性的女人,每一次爺爺開始上“思想課”,婆婆就會在旁邊勸導,打圓場,讓爺爺不會再繼續叨叨叨。

讀書時期,爺爺婆婆總是說“你每天要用腦學習,一定要多吃一點長身體”。

所以在家的每一天,爺爺婆婆6點就會起床做早飯,怕我會餓、怕我營養不良、怕我在外面吃了不乾淨的東西...日復一日,沒有漏下任何一個早晨。

時間久了,哪怕想多睡會兒,也是不可能的;週末休息也“逃”不過...老年人不會像年輕的媽媽,會換著花樣做著不一樣的早餐。

就這樣,我吃了七年的...“麵條”

開始因為學習,作為住校生的我,覺得自己得到了釋放。終於不用每天早晨7點就起床吃那一碗男生都吃不完的麵條,

除了開心還是開心;因為沒有人再管我早上吃什麼,或者不吃。

工作後,因為方便工作,沒有住在家裡。每天醒來就起床收拾出門上班,那個時候更多是想吃東西卻沒有時間吃,有時間在外面買一個餅和牛奶就好了。

現在一年一次或是兩次在一起生活一段時間,我拉著爺爺婆婆臭美自拍時,婆婆害羞不要拍,“來嘛來嘛、拉著孫女拍嘛”爺爺笑著說到。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爺爺變得越來越像小孩子,我也不再害怕靠近、反而想要粘著他們。

離家的時間越來越長,人越來越大,卻越來越念家,想念家人、想念家的味道...

想念“老花鏡”和婆婆,想念那碗滿滿的、油油的、顏色白的跟紙一樣、還有幾顆蔥花。

自己偶爾做一碗面,除了做點配菜、也總是少不了撒上幾顆蔥花...七年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