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龐均的藝術”鷺島開展 替母親拜會大海和鼓浪嶼

龐均在作品《媽媽最後的回憶徐悲鴻弟子、油畫家龐均時隔59年來到廈門,

他要還一個母親的心願,替母親拜會大海和鼓浪嶼。

昨天,一個深情與詩意相伴、因愛回歸的展覽在廈門中華兒女美術館舉辦開幕式,這就是“龐均的藝術”。

沒有客套話、沒有致辭,全場哼唱著那首膾炙人口的《濤聲依舊》,館長李憶敏將一張1958年廈鼓輪渡舊船票交到龐均手裡。就此,一場穿越了半個多世紀的藝術擺渡揭開帷幕。

展期至6月11日(逢週一閉館),免費向公眾開放。

母親的心願

時光回到半個多世紀前。那年,1958年4月。“昨天做了一個夢,夢見回到了福建,晴朗的天、大海好藍、鼓浪嶼美……”母親丘堤臨終前一天下午,忽然興高采烈地對龐均說。

丘堤是福建霞浦人,少小離家,去日本留學,卻從未忘卻故鄉。當時,龐均就在心中立下重誓:我要替母親回故鄉霞浦,也要拜會福建的大海和廈門的鼓浪嶼。

龐均的父親龐薰琹曾留學巴黎,是我國現代藝術先驅、工藝美術大師、著名畫家;母親丘堤曾留學東京,

他們都是早年第一代著名油畫家。

龐均回憶,1957年,父親創辦了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所培養設計專才的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但在這之後,父親被打成右派,母親也心臟病惡化為心臟衰竭。1958年4月8日,母親再也說不出半句話,離開了這個世界。

龐均的心念

回到故鄉霞浦,再看看廈門的鼓浪嶼,是龐均母親的心願。

時隔59年,

龐均帶著他的油畫《媽媽最後的回憶(鼓浪嶼)》來廈門辦展,68組油畫作品佔用了中華兒女美術館四個展廳,其中不少是難得一見的巨作和力作。“我以畫展的方式來到廈門,實現59年來的願望,代我母親丘堤向福建的鄉親父老問安。”龐均說,“我的畫筆下是如此平凡地表現中國文人心中的真、善、美,回歸人性初衷的自然情感,它指導著我的藝術只追求繪畫中的詩性與音樂,向前走而永無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