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陵墓為何遭遇兩次重大火災?

康熙皇帝,即愛新覺羅?玄燁,生於1654年,因其年號為康熙,世人也稱其為康熙帝。康熙是比較傳奇的一位皇帝,他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

他少年時就挫敗了權臣鼇拜,成年後取得了對三藩、明鄭、準噶爾等戰爭的勝利,驅逐沙俄侵略軍,以尼布楚條約確立中國在黑龍江流域的領土主權,懷柔招撫喀爾喀蒙古。康熙帝是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局面,有學者將其尊為“千古一帝”,

廟號聖祖,康熙帝還當了4年的太上皇,最喜歡到處收集文物。

康熙去世後葬于景陵,但景陵經歷了諸多風雨,曾經發生過兩次重大火災,分別於1905年和1952年。光緒年間的那場大火燒毀了隆恩殿,直至宣統年間才完成重建,著火原因至今未知,懷疑是由於守陵大臣怠忽職守,

誤使火種進入以木制為主的宮殿而引起的。

而1952年的那次則是由於接觸雷電引起的。另外還有多次火災由於損失較上述兩次較少故不一一列舉。此外,景陵也遭遇過盜墓賊的光顧,一次是軍閥孫殿英的侵犯,不僅偷盜了大量寶藏還破壞了陵墓的許多文物,

另一次更為嚴重,當時當地一個姓張的人糾集約300余人對景陵展開了大規模的盜掘,將塵封了200餘年的景陵地宮打開把隨葬珍寶全部盜走,康熙皇帝及四後一妃的骸骨散落在地宮之中,一片狼藉慘不忍睹。

1995年到1996年,清東陵文物管理處,

對景陵的地面建築進行了一次全面的修繕,使景陵的地面建築基本上已經恢復歷史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