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抗戰時期日軍中流傳著一本書,讀錯就得切腹自盡

日本人的民族我們其實好像是很難理解的,他們犯下滔天的罪行卻不知道悔改,還厚顏無恥強調自己是“受害者”。那麼今天我們就一起看看在抗戰時期的這個“奇葩”民族。

日軍喜歡殘害被俘的俘虜是眾所周知的。不管是中國主戰場還是東南亞戰場還是太平洋戰場,無數被日軍俘虜的士兵,都被殘忍殺害。

不光對別他國士兵與平民非常殘忍外,日軍對本國士兵也十分殘忍。日本士官不待見俘虜,因為他們眼裡和條文中都認為,

俘虜是“無用廢物”。

二戰全部結束後,一些日軍的俘虜被戰勝國遣送回國,然而這些俘虜向政府和軍隊彙報自己的遭遇時,卻並沒有得到同情,反而受到了譏笑和侮辱,很多俘虜士兵俘虜最後不堪其辱選擇了剖腹自盡。

日本一直對俘虜都是持不同情的鄙視態度,

這個是有傳統的,政府在十九世紀末就發佈了一個針對軍人的檔叫《軍人敕昭》很是著名。

日軍內部,這本小書伴隨他們在國外征戰,是日本的所有士兵的軍規鐵紀一般絕對要遵守的精神指南。

文中對於日本士兵都有嚴厲的規定,

被視為不可違抗的“鐵律”,該敕昭最核心的就是對天皇的“忠”。其中具體的條目如下:

軍人的最高德行是要忠。如果一支部隊缺少“忠”就會變成烏合之眾。

下級要把上級軍官下達的命令當做天皇命令。

該敕昭中還寫了要節儉,要善待他人,要勇於征戰等等,

當然日軍肯定是沒有好好重視遵守善待別人這一條的,在中國戰場日軍屠城屠村不是罕見。

日本之所以提倡節儉的重要性,是為了傾全國之力去發動侵略戰爭,日本本來就是一個資源及其缺乏的國家,想要去國外打仗必須要大量錢財支撐,所以當然要通過節儉來剩下大筆軍費。

從十九世紀開始日本的軍國主義就一直將這本《軍人敕昭》作為軍人的必讀之書但其實就是用來洗腦,在每天日本士兵吃飯之前,還先要從自己口袋中拿出這小書來恭恭敬敬朗誦一番,有時是專門的人來朗誦,而且一旦這些人朗讀錯了,那就是犯了大罪,要自殺謝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