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為什麼家長善意提醒“慢點、注意點”,孩子不領情卻發脾氣?

為什麼家長善意提醒“慢點、注意點”,孩子不領情卻發脾氣?

週末,小敏一家人外出郊遊,本來玩的挺高興,卻因一件事弄得大家格外尷尬。小敏的孩子今年5歲,調皮好動,好不容易出來一次,

像瘋了一樣四處跑的玩,家長理解孩子的心情,便放開了讓他放鬆。

不一會,看孩子出了很多汗,小敏擔心孩子脫水,便喊孩子過來喝水。還想接著玩的孩子,抓緊一切時間,所以沒等休息一下就接過水瓶就往嘴裡倒,一不小心嗆到了,咳嗽個不停。小敏一邊拍著孩子的背,一邊說:“慢點!做什麼事都不知道小心點!”

此話一出,孩子不高興了,把手裡的水杯丟了出去,說:“不喝了!”

一家人看到這個情況,都有點莫名其妙!孩子的爸爸發了脾氣,說:“怎麼,關心你還不對了?你看你什麼態度,撿起來!”

再比如,孩子因為一道簡單的作業題做錯了、不小心打了一個碗、走路絆了一下,家長們總會本能的說:“慢點、注意點、小心點”等等類似的囑咐語。

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類似的情況,出於關心,總會善意的提醒對方要注意。而事情的當事人並不這麼認為,他們會覺得你的提醒有意放大了事情的結果。低估了對方的能力、智商。對於成年人,他們對你的提醒表面迎合,心裡卻恨透了你。

孩子們不會這樣,他們很直接,不會拐彎抹角。對於家長的假意關懷,孩子們並不領情。他們認為家長的提醒是一種不認可,認為自己沒有能力處理這些簡單的事情。

可以想像的到,當孩子的小錯誤,被家長發現並提出來,他是多麼的尷尬。當在眾人面前,

孩子會感覺更加的丟人。他們的反抗是表達自己的情緒。而家長一般不理解這種行為,覺的孩子不可理喻。

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家長們更多的是換位思考,而不是用傳統的思維去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