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社科院調查顯示,重點高校農民家庭的生源占比排名第一

近年來,關於寒門子弟考取重點大學機會少、入學難,重點大學農村生源比例不斷下降等問題和現象引起了人們的關注,由此觸發了人們對“教育資源分佈不均、底層上升管道變窄、寒門難出貴子、貧窮代際相傳等”的擔憂。

法國著名社會學家布迪厄研究發現,在20世紀60年代的法國,農民的兒子上大學者不到1%,70%的工業家兒子上大學,自由職業者和高級職員的兒子上大學的比例超過80%。

不同社會出身的人,進入不同類型院校和不同類型專業學習的條件概率是有顯著差異的。

中低收入階層子女占生源六成以上

已有研究大多集中在發達地區的個別高校,在一些媒體的報導中,一些學者和相關機構對某些頂尖大學生源進行了縱向的歷史考察和個案研究,發現其農村生源的比例在不斷下降,從而得出結論:寒門子弟越來越難以進入精英大學。

中國重點大學農村生源和寒門子弟的比例到底如何?國家社科基金課題組於2016年1月-2017年3月對中國若干地區以985、211高校為代表的全國重點大學生源狀況進行了抽樣調查。

課題組採用德爾菲法和小組討論法相結合的方法編制和設計調查問卷,問卷涉及生源家庭背景的變數主要是父母職業和教育背景。

為了盡可能保證調查的真實性、代表性和推廣性,調查採用完全隨機抽樣,對天津、合肥、蘭州三個地區的全國重點大學進行現場隨機問卷調查。

本次調查結果發現:

來自農民家庭的生源占30%以上,占比排名第一;

其次來自商人、國有或公有企業職工和普通工人家庭,三者之和占比在30%以上。

父親為農民、商人和普通工人的比例分別為32%、14.5%和11%。

父親為公務員、事業單位編制人員和國有或公有企業職工的比例依次為8.6%、5.8%和14%。

母親為農民和普通工人的比例分別為37%和11%。母親為公務員、事業單位編制人員和商人的比例依次為3.5%、12.4%和3.7%。

相關核對總和一致性檢驗表明,父親和母親的職業具有較高的相關性和一致性。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來自中低收入階層的子女至少占全部生源的60%以上,符合中國的現實國情,同時也表明了中國政府在推進高等教育公平方面所做的努力。

近年來,中國政府積極實施農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畫,國務院研討擴大重點大學農村和寒門子弟生源的對策措施,積極推進教育公平。調查結果部分驗證了我國政府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

父母教育程度與子女有關聯

由於人的職業和社會分層大都和教育背景聯繫在一起,更高和更好的教育往往意味著更好的職業和更高的社會地位。

現代社會想擁有更好的職業和更高的社會地位,必須接受更高水準的教育。因此,父母的教育背景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生源的家庭背景和社會地位。

調查結果發現,職業為農民、工人等的父母,所受的教育程度大都為小學或初中,而職業為公務員、事業單位編制人員等的父母,所受教育程度大都在專科以上。

調查還發現,絕大多數生源父母所受教育程度偏低,獲得碩士、博士等高級學位者極少,絕大多數集中在小學到高中階段,比例在60%以上。

同樣,相關核對總和一致性檢驗表明,父親和母親的學歷具有較高的相關性和一致性。實際上,父母的教育背景不僅決定了子女的家庭背景和社會地位,而且和子女的教育背景以及今後的發展前景有著很大的關係。

父母教育程度越高,對子女的教育要求相應也更高,對子女在教育方面的指導作用也更有效,子女的受教育程度因而也會更高。

這種關聯性和傳承性,即布迪厄所說的“再生產”和“繼承人”關係,深刻地體現出家庭背景對子女的影響及代際傳遞。

頂尖大學與重點大學生源差異有原因

從天津、合肥和蘭州三地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在重點大學的生源當中,農村和寒門子弟仍然占大多數,占樣本高校全部生源的四成以上,其他各種家庭背景的生源比例比較分散,並且均不構成絕對優勢。

可見,中國重點大學的生源構成完全是多樣化的,並且農村和寒門子弟仍然占絕大多數,接受高等教育乃至優質高等教育,仍然是農村和寒門子弟尋求改變命運的主要管道。

之所以少數頂尖大學出現農村和寒門子弟生源減少的現象,除了頂尖大學招生名額分配這種客觀政策偏差之外,頂尖大學招生規模有限、准入門檻更高、入口更狹窄、錄取標準更嚴格、考察方式更全面等客觀因素也不容忽視。

此外,伴隨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的變化,新的讀書無用論又開始抬頭,造成許多農村和寒門子弟過早輟學。

因此,以少數頂尖大學農村和寒門生源減少去推測全國的整體狀況是不夠客觀和準確的。就連布迪厄也承認,教育的不平等也與出身下層的學生入學晚,進步慢有關。可見,造成重點大學農村和寒門子弟比例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個別頂尖大學的例子,並不能代表全國重點高校的整體狀況。

當然,受限於經費、時間等研究條件的限制,本研究也還存在一定的不足,譬如,樣本的覆蓋面還需擴大,生源家庭背景的考察變數還需更全面等。

編輯:劉思思 // 責編:白晨 // 監製:汪群均

版權聲明:本文已注明來源,版權屬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必須接受更高水準的教育。因此,父母的教育背景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生源的家庭背景和社會地位。

調查結果發現,職業為農民、工人等的父母,所受的教育程度大都為小學或初中,而職業為公務員、事業單位編制人員等的父母,所受教育程度大都在專科以上。

調查還發現,絕大多數生源父母所受教育程度偏低,獲得碩士、博士等高級學位者極少,絕大多數集中在小學到高中階段,比例在60%以上。

同樣,相關核對總和一致性檢驗表明,父親和母親的學歷具有較高的相關性和一致性。實際上,父母的教育背景不僅決定了子女的家庭背景和社會地位,而且和子女的教育背景以及今後的發展前景有著很大的關係。

父母教育程度越高,對子女的教育要求相應也更高,對子女在教育方面的指導作用也更有效,子女的受教育程度因而也會更高。

這種關聯性和傳承性,即布迪厄所說的“再生產”和“繼承人”關係,深刻地體現出家庭背景對子女的影響及代際傳遞。

頂尖大學與重點大學生源差異有原因

從天津、合肥和蘭州三地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在重點大學的生源當中,農村和寒門子弟仍然占大多數,占樣本高校全部生源的四成以上,其他各種家庭背景的生源比例比較分散,並且均不構成絕對優勢。

可見,中國重點大學的生源構成完全是多樣化的,並且農村和寒門子弟仍然占絕大多數,接受高等教育乃至優質高等教育,仍然是農村和寒門子弟尋求改變命運的主要管道。

之所以少數頂尖大學出現農村和寒門子弟生源減少的現象,除了頂尖大學招生名額分配這種客觀政策偏差之外,頂尖大學招生規模有限、准入門檻更高、入口更狹窄、錄取標準更嚴格、考察方式更全面等客觀因素也不容忽視。

此外,伴隨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的變化,新的讀書無用論又開始抬頭,造成許多農村和寒門子弟過早輟學。

因此,以少數頂尖大學農村和寒門生源減少去推測全國的整體狀況是不夠客觀和準確的。就連布迪厄也承認,教育的不平等也與出身下層的學生入學晚,進步慢有關。可見,造成重點大學農村和寒門子弟比例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個別頂尖大學的例子,並不能代表全國重點高校的整體狀況。

當然,受限於經費、時間等研究條件的限制,本研究也還存在一定的不足,譬如,樣本的覆蓋面還需擴大,生源家庭背景的考察變數還需更全面等。

編輯:劉思思 // 責編:白晨 // 監製:汪群均

版權聲明:本文已注明來源,版權屬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