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走進大美湘潭 暢遊特色小鎮”——西漢古城 魅力花石

花石鎮總規圖

農婦在荷田裡掐著藕尖兒

羅漢山

漢城橋遺址

改造一新的湘蓮大市場

天馬現代農業產業示範園專案規劃圖

遊客在荷塘拍照留念

紅網湘潭站5月23日訊“霧柳暗時雲度月,露荷翻處水流螢。”張元幹《浣溪沙·山繞平湖波撼城》的這兩句詞展現的場景是當天上飄動的浮雲遮住月亮時,夜霧中的柳樹頓時顯得暗淡難辨。含著夜露的荷葉隨風輕輕搖曳,露珠不斷彙聚,落入湖中後蕩起層層漣漪,在月光的映射下,

仿佛無數閃著光的螢火蟲在空中飛翔,美妙的畫面讓人流連忘返。

5月的湘潭已進入初夏時分,湖南省湘潭縣花石鎮的萬畝荷田中綠意盈盈,很多荷葉盡情地舒展開來。清晨,一名頭戴草帽的農婦開始在荷田間摸索,不一會兒,就掐了一小把一尺來長的藕尖兒攥在手裡。這個時節的藕尖兒可是非常搶手的時令小蔬,把它切成1釐米長短的小段,搭配紅椒、蒜末一起下鍋大火翻炒,

加少許鹽和白醋,一兩分鐘後即可出鍋。夾起一段藕尖兒放入口中,輕輕一咬,便能感受到它的鮮嫩。汁水從牙間迸射出來,蓮藕的清香瞬間沁人心脾。

再過一個月左右,這萬畝荷田就會展露出最迷人的風情,吸引大批的遊客前往觀賞。蜜蜂們也將忙碌的穿梭在大片的粉嫩花瓣中,透明的翅膀慢慢變得金黃。

花石蓮香飄全國

花石鎮位於湘潭市南部,依涓水鄰衡山,

潭花、韶茶公路貫穿全鎮,交通十分便利。鎮區距離嶽臨高速回龍橋收費站僅5公里,距湘潭市區僅1.5小時車程,距長沙、株洲、衡陽僅2個多小時車程。花石鎮總面積約為201.25平方公里,總人口9.2萬人,是湘潭縣西南部最大的集市貿易集散中心。目前,花石鎮擁有全國最大的湘蓮生產基地和蓮子貿易集散中心,曾獲評“全國重點鎮”“湖南省新型城鎮化試點建制鎮”“湖南省美麗鄉鎮示範”“湘潭市特色鎮”等。

“湘蓮甲天下,潭蓮冠三湘”。湘蓮產業是花石鎮的傳統產業、支柱產業,具有非常成熟的湘蓮初加工技術,專業經營人員6000多人。同時,花石湘蓮市場也成為了全國規模最大的湘蓮加工貿易專業市場,全鎮常年種植湘蓮面積1.2萬畝,建設了“萬畝湘蓮基地”,現有湘蓮規模企業12家,其中1家為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8家為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湘蓮年產值達24億元。在更優更快發展傳統品種的同時,花石鎮也加大了對湘蓮品種的保護和培育,建設“中國寸三蓮”原種場,對湘蓮最好的品種寸三蓮進行提純復壯,成功培育出寸三蓮1號和2號,佔據了蓮種培育、供應的制高點。

按照湘潭縣委、縣政府“一區帶多園”的發展思路,花石鎮將成立天易經開區湘蓮產業園,並被列入湘潭市2017年“三農”工作十大重大建設專案,打造建設中南地區的“湘蓮大鎮”,湘蓮產業迎來全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園區的項目建設包括重點打造花石湘蓮產業基地、花石湘蓮小鎮基礎設施完善、花石水庫旅遊開發以及涓水河兩岸古鎮建設景觀改造等項目。天馬現代農業產業示範園位於花石鎮天馬山村,是藍思科技的後勤保障基地、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產學研合作基地。項目主要以蔬菜、湘蓮、水稻種植和畜禽、水產品養殖為主,以天然水體、山脈、植被等自然資源為依託,力求打造成種植、養殖、休閒旅遊為一體的現代生態農業產業示範園。園區發展以種養殖業為基礎,農產品精深加工求收益,休閒旅遊業創品牌,實現產業的融合,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專案規劃總面積約5000畝,分為五個功能區,計畫總投資約2.5億元。專案開發公司將土地流轉後,再無償返還給當地農戶耕種,並由開發公司提供資金、技術、銷售支援。該項目共分三期進行,預計8年內完成。整個專案落地後,需要專職就業人員1000人以上,流動作業人員4000人以上。這為當地留守農民以及返鄉人士的就業提供了充分保障,也為當地留守兒童及空巢老人等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有利條件。由於該專案緊鄰花石水庫,根據專案第三期規劃,將把天馬山村打造成湘潭縣生態旅遊第一村。

近年來,花石鎮以項目建設為抓手,以湘蓮市場為基礎,以萬畝湘蓮基地為中心向周邊輻射,推進 “一心(核心鎮區),一園(天易經開區湘蓮產業園),一片(花石示範片),兩水(涓水和花石水庫)”建設,啟動實施項目13個,總投資近1.4億元。自2014年以來,花石鎮不僅加大了城鎮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力度,還從環境綜合整治、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入手,目前湘蓮市場提質改造、韶茶幹線連接線建設、大江州大橋建設、環庫公路建設等多個專案正如火如荼的建設中。

花石鎮依託山水塑形、綠韻作裳,依靠萬畝湘蓮基地等獨特的農業風光,結合漢城橋、觀政橋、龍口老街等人文歷史古跡,以湘蓮文化為魂,將鎮域內山、水、花串聯起來形成“賞荷之旅”休閒觀光路線,吸引了大量遊客前來遊玩。目前已連續三年成功舉辦了花石“賞荷之旅”系列活動,花石鎮已成為長株潭三地夏季旅遊的火爆地點,也成為了中南地區賞荷的首選之地。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以文化帶動旅遊、以旅遊帶動經濟發展,是花石發展全域旅遊的建設目標。”據花石鎮負責人介紹,他們的思路是用文化穿線,在挖掘各具特色的文化資源的基礎上,通過精心的策劃,讓生態保護與文化發展相結合,讓人們在旅遊中能真實、全面地感受到當地旅遊的特點和風采。

十八“羅漢”十七峰

花石鎮位於湘潭縣西南部,距縣城50公里,與南嶽衡山相距約30公里,因傳說水中巨石有花紋而得名。西漢時期,花石以地理位置顯要、歷史文化厚重而被定址為古湘南縣的縣城。花石境內名勝眾多,十八羅漢山就是其中之一,“羅漢”惟妙惟肖、姿態各異、栩栩如生。

十八羅漢山位於花石鎮南,距湘潭市區55公里,屬於小丹霞地貌。整個山體含石峰17座,一字排開、互相連接,聳立在漢城橋側。因山形酷似羅漢,被人們稱為“十八羅漢山”。相傳湘潭昭山下的昭潭常有“水鬼”作祟,吞噬了不少生命和財產,當地“土地爺”請衡山“嶽神”處治。“嶽神”領命後派降龍、長腿等十八羅漢星夜前往,為免被識破,“嶽神”把眾羅漢點化為一群“豬崽”,各帶12粒鐵子作為武器。途中,忽然狂風大作,暴雨傾盆。長腿羅漢見勢不妙,三歩兩步便走到了湘潭,在石嘴腦前等候,後化為石嘴腦。其餘17位羅漢,行至花石中庸觀時,遇到山洪暴漲,這裡成了一片汪洋,老百姓叫苦不迭。這時,為首的降龍羅漢,立即命眾羅漢依花石水並排而立,擋住洪水。洪水終於在當晚退去,百姓獲救了,但17位羅漢變成了17座石山,永遠的留在了這裡。

十八羅漢山前山壁其陡如削,最高的山峰約200米,最低的約100米,山上遍生蘚苔。左山峰有建于明代的雷祖殿,內置雷祖神像。羅漢山山體呈棕紅色、深褐色,人稱“紅砂石”。有的石頭中含有小石粒,被當地稱為“癩子石”。羅漢山的奇特、壯觀,在湘中和湘東地區實屬罕見,宛如一幅長達2000余米的山水畫卷。清朝雍正三年(1725年)《重修漢城橋碑記》中記載:“山城如畫,水帶回環,而成美跡。”到了荷花盛開時節,登上山頂,頓覺眼前開闊,碧空如洗,盡覽萬畝荷塘,俯瞰碧葉接天,紅花似錦,秋風習習而來,心神為之一快。

東漢遺韻漢城橋

花石鎮以商賈雲集、市場繁榮而享有“小南京”的美譽,是湘潭市經濟重鎮。花石鎮東1.5公里處羅漢山下的“漢城橋”,地處今馬壟村,系東漢時期所建,橋主體部分至今保存完整,被列為縣級保護文物。漢城橋地距湘潭市區55公里。光緒年間《湘潭縣誌》記載:“漢城,為西漢湘南縣治所在地,故名。”

漢城橋東,有十八羅漢山等景點;橋西,有韓家坳新石器時期晚期陶窯遺址和戰國、漢代墓群等景點;橋北,有古鎮花石和白灣、楊家嶺新石器時代後期遺址等景點;橋南,有湘潭縣最大的蓄水工程--花石水庫等景點。

漢城橋橫跨花石水而建,過去是聯繫湘潭和衡陽的要道。它是東西走向的一跨紅砂石拱橋,長12米、寬5米、高7米、跨度為10.7米。橋面兩端為石級,中間為檯面,檯面兩邊有石欄杆,從南北方向下去,有9個石級和土檯面。兩個土檯面有石級各通水流進出,橋旁立有《重修漢城橋碑記》。整座橋樑結構嚴密,拱如彎月,屬湘潭縣境最早的橋樑建築。後來,橋面遭破壞,石級、平臺、欄杆都沒有了,僅存弧形石拱。1935年,當地群眾在橋側另建一座3米寬的石墩兩孔平板橋,便於車輛通行。1979年,又在平板橋側加建一座長13米、寬5米的兩孔石墩拱橋,可供小型機動車輛通過。如今,漢城橋的弧形石拱靜靜地佇立在羅漢山前,野草藤蘿之間先人修橋留下的鑿痕依舊,橋下流水如斯。閉上眼,任由思緒在風聲、水聲中慢慢流淌,似乎又聽見當年橋上車水馬龍之聲……

驚鴻照影野鴨洲

花石水庫始建於1959年8月,是湘潭縣最大的一個中型水庫,擔負著防洪灌溉的大任,兼有發電、養魚等多種綜合利用功能。水庫四周青山蔥蘢,與南嶽遙相呼應,水質良好。

花石水庫屬丘陵地帶,在南嶽七十二峰之天馬山、紫荊山餘脈中,與花石境內聞名於世的“十八羅漢山”相伴,周邊有盛產湘蓮的平原地區,並與花石湘蓮大市場相鄰,與涓江河相通。這裡山清水秀、風景宜人,目前開闢了多個水上、島上旅遊專案。

從水庫大壩處蕩舟而下,水路時寬時窄。水庫中有珊瑚島、泰坦尼克島、子母洲、野鴨洲等小島。值得一提的是野鴨洲,每年10月至次年3月,白鷺、黑鷺、天鵝等十餘種候鳥會在此棲歇、嬉戲。漫步洲上,流連山水鴻蒙之間,卻不經意驚起近處棲息的飛鳥,驚鴻照影之境躍然眼前。

“湘蓮甲天下,潭蓮冠三湘”。湘蓮產業是花石鎮的傳統產業、支柱產業,具有非常成熟的湘蓮初加工技術,專業經營人員6000多人。同時,花石湘蓮市場也成為了全國規模最大的湘蓮加工貿易專業市場,全鎮常年種植湘蓮面積1.2萬畝,建設了“萬畝湘蓮基地”,現有湘蓮規模企業12家,其中1家為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8家為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湘蓮年產值達24億元。在更優更快發展傳統品種的同時,花石鎮也加大了對湘蓮品種的保護和培育,建設“中國寸三蓮”原種場,對湘蓮最好的品種寸三蓮進行提純復壯,成功培育出寸三蓮1號和2號,佔據了蓮種培育、供應的制高點。

按照湘潭縣委、縣政府“一區帶多園”的發展思路,花石鎮將成立天易經開區湘蓮產業園,並被列入湘潭市2017年“三農”工作十大重大建設專案,打造建設中南地區的“湘蓮大鎮”,湘蓮產業迎來全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園區的項目建設包括重點打造花石湘蓮產業基地、花石湘蓮小鎮基礎設施完善、花石水庫旅遊開發以及涓水河兩岸古鎮建設景觀改造等項目。天馬現代農業產業示範園位於花石鎮天馬山村,是藍思科技的後勤保障基地、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產學研合作基地。項目主要以蔬菜、湘蓮、水稻種植和畜禽、水產品養殖為主,以天然水體、山脈、植被等自然資源為依託,力求打造成種植、養殖、休閒旅遊為一體的現代生態農業產業示範園。園區發展以種養殖業為基礎,農產品精深加工求收益,休閒旅遊業創品牌,實現產業的融合,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專案規劃總面積約5000畝,分為五個功能區,計畫總投資約2.5億元。專案開發公司將土地流轉後,再無償返還給當地農戶耕種,並由開發公司提供資金、技術、銷售支援。該項目共分三期進行,預計8年內完成。整個專案落地後,需要專職就業人員1000人以上,流動作業人員4000人以上。這為當地留守農民以及返鄉人士的就業提供了充分保障,也為當地留守兒童及空巢老人等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有利條件。由於該專案緊鄰花石水庫,根據專案第三期規劃,將把天馬山村打造成湘潭縣生態旅遊第一村。

近年來,花石鎮以項目建設為抓手,以湘蓮市場為基礎,以萬畝湘蓮基地為中心向周邊輻射,推進 “一心(核心鎮區),一園(天易經開區湘蓮產業園),一片(花石示範片),兩水(涓水和花石水庫)”建設,啟動實施項目13個,總投資近1.4億元。自2014年以來,花石鎮不僅加大了城鎮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力度,還從環境綜合整治、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入手,目前湘蓮市場提質改造、韶茶幹線連接線建設、大江州大橋建設、環庫公路建設等多個專案正如火如荼的建設中。

花石鎮依託山水塑形、綠韻作裳,依靠萬畝湘蓮基地等獨特的農業風光,結合漢城橋、觀政橋、龍口老街等人文歷史古跡,以湘蓮文化為魂,將鎮域內山、水、花串聯起來形成“賞荷之旅”休閒觀光路線,吸引了大量遊客前來遊玩。目前已連續三年成功舉辦了花石“賞荷之旅”系列活動,花石鎮已成為長株潭三地夏季旅遊的火爆地點,也成為了中南地區賞荷的首選之地。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以文化帶動旅遊、以旅遊帶動經濟發展,是花石發展全域旅遊的建設目標。”據花石鎮負責人介紹,他們的思路是用文化穿線,在挖掘各具特色的文化資源的基礎上,通過精心的策劃,讓生態保護與文化發展相結合,讓人們在旅遊中能真實、全面地感受到當地旅遊的特點和風采。

十八“羅漢”十七峰

花石鎮位於湘潭縣西南部,距縣城50公里,與南嶽衡山相距約30公里,因傳說水中巨石有花紋而得名。西漢時期,花石以地理位置顯要、歷史文化厚重而被定址為古湘南縣的縣城。花石境內名勝眾多,十八羅漢山就是其中之一,“羅漢”惟妙惟肖、姿態各異、栩栩如生。

十八羅漢山位於花石鎮南,距湘潭市區55公里,屬於小丹霞地貌。整個山體含石峰17座,一字排開、互相連接,聳立在漢城橋側。因山形酷似羅漢,被人們稱為“十八羅漢山”。相傳湘潭昭山下的昭潭常有“水鬼”作祟,吞噬了不少生命和財產,當地“土地爺”請衡山“嶽神”處治。“嶽神”領命後派降龍、長腿等十八羅漢星夜前往,為免被識破,“嶽神”把眾羅漢點化為一群“豬崽”,各帶12粒鐵子作為武器。途中,忽然狂風大作,暴雨傾盆。長腿羅漢見勢不妙,三歩兩步便走到了湘潭,在石嘴腦前等候,後化為石嘴腦。其餘17位羅漢,行至花石中庸觀時,遇到山洪暴漲,這裡成了一片汪洋,老百姓叫苦不迭。這時,為首的降龍羅漢,立即命眾羅漢依花石水並排而立,擋住洪水。洪水終於在當晚退去,百姓獲救了,但17位羅漢變成了17座石山,永遠的留在了這裡。

十八羅漢山前山壁其陡如削,最高的山峰約200米,最低的約100米,山上遍生蘚苔。左山峰有建于明代的雷祖殿,內置雷祖神像。羅漢山山體呈棕紅色、深褐色,人稱“紅砂石”。有的石頭中含有小石粒,被當地稱為“癩子石”。羅漢山的奇特、壯觀,在湘中和湘東地區實屬罕見,宛如一幅長達2000余米的山水畫卷。清朝雍正三年(1725年)《重修漢城橋碑記》中記載:“山城如畫,水帶回環,而成美跡。”到了荷花盛開時節,登上山頂,頓覺眼前開闊,碧空如洗,盡覽萬畝荷塘,俯瞰碧葉接天,紅花似錦,秋風習習而來,心神為之一快。

東漢遺韻漢城橋

花石鎮以商賈雲集、市場繁榮而享有“小南京”的美譽,是湘潭市經濟重鎮。花石鎮東1.5公里處羅漢山下的“漢城橋”,地處今馬壟村,系東漢時期所建,橋主體部分至今保存完整,被列為縣級保護文物。漢城橋地距湘潭市區55公里。光緒年間《湘潭縣誌》記載:“漢城,為西漢湘南縣治所在地,故名。”

漢城橋東,有十八羅漢山等景點;橋西,有韓家坳新石器時期晚期陶窯遺址和戰國、漢代墓群等景點;橋北,有古鎮花石和白灣、楊家嶺新石器時代後期遺址等景點;橋南,有湘潭縣最大的蓄水工程--花石水庫等景點。

漢城橋橫跨花石水而建,過去是聯繫湘潭和衡陽的要道。它是東西走向的一跨紅砂石拱橋,長12米、寬5米、高7米、跨度為10.7米。橋面兩端為石級,中間為檯面,檯面兩邊有石欄杆,從南北方向下去,有9個石級和土檯面。兩個土檯面有石級各通水流進出,橋旁立有《重修漢城橋碑記》。整座橋樑結構嚴密,拱如彎月,屬湘潭縣境最早的橋樑建築。後來,橋面遭破壞,石級、平臺、欄杆都沒有了,僅存弧形石拱。1935年,當地群眾在橋側另建一座3米寬的石墩兩孔平板橋,便於車輛通行。1979年,又在平板橋側加建一座長13米、寬5米的兩孔石墩拱橋,可供小型機動車輛通過。如今,漢城橋的弧形石拱靜靜地佇立在羅漢山前,野草藤蘿之間先人修橋留下的鑿痕依舊,橋下流水如斯。閉上眼,任由思緒在風聲、水聲中慢慢流淌,似乎又聽見當年橋上車水馬龍之聲……

驚鴻照影野鴨洲

花石水庫始建於1959年8月,是湘潭縣最大的一個中型水庫,擔負著防洪灌溉的大任,兼有發電、養魚等多種綜合利用功能。水庫四周青山蔥蘢,與南嶽遙相呼應,水質良好。

花石水庫屬丘陵地帶,在南嶽七十二峰之天馬山、紫荊山餘脈中,與花石境內聞名於世的“十八羅漢山”相伴,周邊有盛產湘蓮的平原地區,並與花石湘蓮大市場相鄰,與涓江河相通。這裡山清水秀、風景宜人,目前開闢了多個水上、島上旅遊專案。

從水庫大壩處蕩舟而下,水路時寬時窄。水庫中有珊瑚島、泰坦尼克島、子母洲、野鴨洲等小島。值得一提的是野鴨洲,每年10月至次年3月,白鷺、黑鷺、天鵝等十餘種候鳥會在此棲歇、嬉戲。漫步洲上,流連山水鴻蒙之間,卻不經意驚起近處棲息的飛鳥,驚鴻照影之境躍然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