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戚繼光:明朝三千猛男的“特種部隊”是怎樣煉成的?

內容合作/歷史上的今天

電影《蕩寇風雲》講述了歷史上的一代名將戚繼光南征倭寇還沿海太平的傳奇故事。

明末年間地方官府腐敗、明兵軍心不整,倭寇趁虛而入,屢次進犯東南沿海。正值內憂外患之際,戚繼光臨危受命,與俞大猷自行招募三千義烏村民,在短短數日之內,以嚴明軍紀、非常手段操練新兵,以先進武器、精絕陣法武裝部隊,成為史上首支“特種部隊”、聞名中外的“戚家軍”。

時代背景

十四世紀初葉,日本進入南北朝分裂時期,封建諸侯割據,互相攻戰,爭權奪利。在戰爭中一些失敗了的南朝封建主,就組織武士、商人和浪人到中國沿海地區進行武裝走私和搶劫燒殺的海盜活動,歷史上稱之為“倭寇”。

明初開始,倭寇對中國沿海進行侵擾,從遼東、山東到廣東漫長的海岸線上,島寇倭夷,到處剽掠,沿海居民深受其害。明初築海上 16 城,籍民為兵,以防倭寇,取得了一些成效。至嘉靖時,倭寇又猖獗起來,並與中國海盜相勾結,對閩、浙沿海地區侵擾如故。在倭寇長期為患之時,明朝軍隊中湧現了抗倭名將戚繼光。

人物介紹

戚繼光是明朝人,

父親戚景通是明朝的一員武將。戚景通一生清廉,據史書記載,他的家裡“四壁當然,一無長物”。戚景通臨終前,把17歲的戚繼光喚到床前,對他說:“我留給你的不是金銀珠寶,而是國家的土地,你可要好好保衛它。”戚景通去世以後,戚繼光承襲父職,擔任了指揮僉事(武官名)。他日夜操練兵馬,整頓軍紀,期待著有一天能為國效力。

首用鴛鴦陣,大破倭寇,九戰九捷

鴛鴦陣是中國古代陣法之一,中國明代軍隊抗擊倭寇時採用的一種疏散的戰鬥隊形。火器廣泛運用於戰場後,武器的殺傷力和破壞力顯著提高,大而密集的戰鬥隊形難以適應作戰需要。戚繼光根據東南沿海地區多丘陵溝壑、河渠縱橫、道路窄小和倭寇作戰特點等情況,

首次應用了此陣。以形似鴛鴦結伴而得名。

“鴛鴦陣”不但使矛與盾、長與短緊密結合,充分發揮了各種兵器的效能,而且陣形變化靈活,正好抑制住了倭寇優勢的發揮。戚繼光率領“戚家軍”,經過“鴛鴦陣”法的演練後,在與倭寇的作戰中,每戰皆捷。

編創“詩歌密碼”,看似平整詩意,實則暗藏玄機

“陰符”是最早的軍事密碼,它比較簡單,使用時雙方各執一半,以驗真假。而戚繼光發明了使用漢字注音方法中的“反切法”,並編寫了一本《八音字義便覽》,作為訓練情報人員的專門教材。

反切法是用兩個字為另一個字注音,取上字的聲母和下字的韻母,“切”出另外一個字的讀音。戚繼光還專門編了兩首詩歌,作為“密碼本”:一首是:“柳邊求氣低,波他爭日時。鶯蒙語出喜,打掌與君知”;另一首是:“春花香,秋山開,嘉賓歡歌須金杯,孤燈光輝燒銀缸。之東郊,過西橋,雞聲催初天,奇梅歪遮溝。” 這兩首詩歌是反切碼全部秘密所在。

驍勇善戰,一代名將震八方

西元1556年,朝廷任命戚繼光為參將,負責鎮守寧波、紹興、台州三府。他上任不久,有一股800多人的倭寇竄到浙江的龍山所。戚繼光接到報告,立刻率領一隊兵馬前去抵擋。倭寇大多是亡命徒,他們一看見明軍,立刻分成3隊,舉著倭刀氣勢洶洶的猛衝過來。明軍人數雖多,可是卻被他們沖的直往後退。戚繼光看到情勢危急,連忙跳到一塊大石頭上,瞄準打頭的三個倭寇,嗖嗖嗖連放三箭,倭寇這才慌了神。於是先前敗退的明軍士兵紛紛重振士氣,又轉身殺回來,倭寇只好轉身逃跑。

公園1557年,汪直餘黨作亂于岑港,發動岑港之戰,這也是本部影片呈現出的戰役之一。在這場戰役中,戚繼光與俞大猷兩軍在倭寇惶恐退後之際,趁機發動進攻,擊沉倭寇大船,其餘黨紛紛向閩南逃竄。

大敵當前,橫空出世“戚家軍”

戚繼光到浙江赴任後,發現衛所的將士作戰能力一般,而金華、義烏的人比較彪悍,於是戚繼光前往招募了三千人,在戚繼光的指導訓練下,將其練成一支精銳的部隊,後稱“戚家軍”。戚繼光根據南方多沼澤的地理特點制定陣法,又給他的部隊配備火器、兵械、戰艦等裝備,戚家軍因此名聞天下。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四月,戚家軍再次進入福建。在攻擊平海衛倭寇的戰鬥中,戚家軍為中軍,擔任正面進攻,俞大猷為右軍,劉顯為左軍,從兩翼配合攻擊。戚家軍以火器打亂了倭賊前鋒騎兵,乘勢發動猛攻,俞、劉二部從兩翼投入戰鬥。倭寇三面受敵,狼狽竄回老巢。三路明軍乘勝追擊,將敵人圍困於巢中,並借風火攻,蕩平了倭巢。此戰只用了四五個小時,殲倭2000多人,解救被擄男女3000多人,明軍收復興化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又相繼多次取得勝利,斬獲頗多。其後戚繼光又在福寧大敗倭寇,並與俞大猷一起最後掃清了福建境內的倭寇。餘倭逃往廣東。至此,福建倭患基本平定。

歷史的顛簸 名將的隕落

西元1582年(萬曆十年),朝廷裡內閣首輔張居正病逝,給事中張鼎思趁機上言戚繼光不應該放在北方,於是戚繼光被朝廷調往廣東。

西元1585年(萬曆十三年),給事中張希皋再次彈劾戚繼光,戚繼光因此遭到罷免,回鄉後因病逝世。

每戰皆捷。

編創“詩歌密碼”,看似平整詩意,實則暗藏玄機

“陰符”是最早的軍事密碼,它比較簡單,使用時雙方各執一半,以驗真假。而戚繼光發明了使用漢字注音方法中的“反切法”,並編寫了一本《八音字義便覽》,作為訓練情報人員的專門教材。

反切法是用兩個字為另一個字注音,取上字的聲母和下字的韻母,“切”出另外一個字的讀音。戚繼光還專門編了兩首詩歌,作為“密碼本”:一首是:“柳邊求氣低,波他爭日時。鶯蒙語出喜,打掌與君知”;另一首是:“春花香,秋山開,嘉賓歡歌須金杯,孤燈光輝燒銀缸。之東郊,過西橋,雞聲催初天,奇梅歪遮溝。” 這兩首詩歌是反切碼全部秘密所在。

驍勇善戰,一代名將震八方

西元1556年,朝廷任命戚繼光為參將,負責鎮守寧波、紹興、台州三府。他上任不久,有一股800多人的倭寇竄到浙江的龍山所。戚繼光接到報告,立刻率領一隊兵馬前去抵擋。倭寇大多是亡命徒,他們一看見明軍,立刻分成3隊,舉著倭刀氣勢洶洶的猛衝過來。明軍人數雖多,可是卻被他們沖的直往後退。戚繼光看到情勢危急,連忙跳到一塊大石頭上,瞄準打頭的三個倭寇,嗖嗖嗖連放三箭,倭寇這才慌了神。於是先前敗退的明軍士兵紛紛重振士氣,又轉身殺回來,倭寇只好轉身逃跑。

公園1557年,汪直餘黨作亂于岑港,發動岑港之戰,這也是本部影片呈現出的戰役之一。在這場戰役中,戚繼光與俞大猷兩軍在倭寇惶恐退後之際,趁機發動進攻,擊沉倭寇大船,其餘黨紛紛向閩南逃竄。

大敵當前,橫空出世“戚家軍”

戚繼光到浙江赴任後,發現衛所的將士作戰能力一般,而金華、義烏的人比較彪悍,於是戚繼光前往招募了三千人,在戚繼光的指導訓練下,將其練成一支精銳的部隊,後稱“戚家軍”。戚繼光根據南方多沼澤的地理特點制定陣法,又給他的部隊配備火器、兵械、戰艦等裝備,戚家軍因此名聞天下。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四月,戚家軍再次進入福建。在攻擊平海衛倭寇的戰鬥中,戚家軍為中軍,擔任正面進攻,俞大猷為右軍,劉顯為左軍,從兩翼配合攻擊。戚家軍以火器打亂了倭賊前鋒騎兵,乘勢發動猛攻,俞、劉二部從兩翼投入戰鬥。倭寇三面受敵,狼狽竄回老巢。三路明軍乘勝追擊,將敵人圍困於巢中,並借風火攻,蕩平了倭巢。此戰只用了四五個小時,殲倭2000多人,解救被擄男女3000多人,明軍收復興化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又相繼多次取得勝利,斬獲頗多。其後戚繼光又在福寧大敗倭寇,並與俞大猷一起最後掃清了福建境內的倭寇。餘倭逃往廣東。至此,福建倭患基本平定。

歷史的顛簸 名將的隕落

西元1582年(萬曆十年),朝廷裡內閣首輔張居正病逝,給事中張鼎思趁機上言戚繼光不應該放在北方,於是戚繼光被朝廷調往廣東。

西元1585年(萬曆十三年),給事中張希皋再次彈劾戚繼光,戚繼光因此遭到罷免,回鄉後因病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