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揭開電解鋁“野蠻生長”的神秘面紗

今年以來,電解鋁行業的供給側改革被頻頻提及,站上了行業去除過剩產能的風口。作為全球重要的基本金屬,電解鋁行業正在進行的供給側改革牽動著全球資本市場的神經。

過去的幾周,我走訪了電解鋁行業的相關各方,包括行業領導、上市公司、諮詢機構等等,形成了一些關於電解鋁困局的初步思考。

既然要進行供給側改革,我們先來瞭解下中國電解鋁行業究竟處於怎樣的困境。根據資料統計,在2000年底,中國電解鋁總產量282萬噸,占當時全球總量的10%;2016年,中國總產能增長到4370萬噸,占全球的比重接近60%。也就是說,進入21世紀以來,除了中國以外,全球其他地區的電解鋁產能基本保持在2400萬噸,

在長達16年的時間裡,全球的電解鋁增量基本由中國獨家包攬。

從國內來看,2016年中國電解鋁消費量3192萬噸,相對于4370萬噸的總產能來說,意味著電解鋁的過剩產能超過1000萬噸。大量過剩產能的存在,必然帶來電解鋁行業的激烈競爭,

產品價格持續低迷,尤其是2015年國內電解鋁價格跌破萬元,業內企業舉步維艱。儘管如此,依然沒有阻擋住行業“野蠻生長”的迅猛勢頭,資料統計顯示,僅2016年,國內電解鋁產能又擴張了530萬噸,增幅為13.5%。那麼,電解鋁產能勇往直前的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深層原因?

我在近期走訪中瞭解到,雖然國內電解鋁行業的快速擴張存在諸多影響因素,但是核心的邏輯比較簡單。

首先,電解鋁行業投資動輒幾十億、上百億,對於拉動GDP立竿見影,頗受地方政府的歡迎,這可以看做電解鋁行業快速擴張的外因。那麼最核心的內在動力又是什麼呢?

在電解鋁的成本構成中,電力成本大約占40%,每噸電解鋁的耗電量高達13500度。因此,電力成本對於電解鋁來說至關重要。為了降低成本,自備電廠應運而生。當然,如果在制度允許的範圍之內,通過建立自備電廠,

降低發電成本無可非議。但是,問題恰恰出在這裡。

2006年9月17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完善差別電價政策的意見》,其中特別強調,要嚴格執行對企業自備電廠的收費政策。一是自備電廠自發自用電量要繳納三峽工程建設基金、農網還貸基金(加價)、城市公用事業附加費、可再生能源附加、大中型水庫移民後期扶持基金、地方小水庫移民後期扶持基金等政府性基金。

二是企業自備電廠與電網相連的,應向接網的電網企業支付系統備用費。對上述收費,各級政府不得隨意減免。

大家看明白了吧,檔說的很清楚,作為自備電廠,該繳納的政府相關基金等費用不能減免。而這正是電解鋁野蠻生長的秘密所在。我在走訪中瞭解到,目前在部分地區,自備電廠並不繳納上述的政府性基金等費用,意味著每度電價格降低0.1元以上。可別小看這一毛錢,由於電解鋁耗電量巨大,一毛錢對於噸鋁成本的影響就會達到1300元。針對一家年產量100萬噸的電解鋁廠來說,年利潤差別就高達13億元。雖然不同地區的上述費用有所差別,但是自備電廠的“成本優勢”毋庸置疑。如果再考慮到環保等方面回避監管所帶來的成本下降等因素,價格優勢會更加明顯。

正因為如此,即使在國家明令限制新上電解鋁產能的背景下,部分電解鋁廠挾自備電廠之便利,未批先建,快速擴張。根據行業網站鋁融網統計,目前國內電解鋁不合規產能為1134萬噸,占建成產能的26.48%。

電解鋁行業內部分違規企業的野蠻生長,一方面導致了產能過剩,同時在用電價格等方面形成了“雙軌制”,侵害了合規企業的正當權益。從這個角度來說,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去除過剩產能的同時,更要維護制度的權威和尊嚴;否則,去掉的產能還會再一次野蠻生長。我在走訪中瞭解到,目前在部分地區,自備電廠並不繳納上述的政府性基金等費用,意味著每度電價格降低0.1元以上。可別小看這一毛錢,由於電解鋁耗電量巨大,一毛錢對於噸鋁成本的影響就會達到1300元。針對一家年產量100萬噸的電解鋁廠來說,年利潤差別就高達13億元。雖然不同地區的上述費用有所差別,但是自備電廠的“成本優勢”毋庸置疑。如果再考慮到環保等方面回避監管所帶來的成本下降等因素,價格優勢會更加明顯。

正因為如此,即使在國家明令限制新上電解鋁產能的背景下,部分電解鋁廠挾自備電廠之便利,未批先建,快速擴張。根據行業網站鋁融網統計,目前國內電解鋁不合規產能為1134萬噸,占建成產能的26.48%。

電解鋁行業內部分違規企業的野蠻生長,一方面導致了產能過剩,同時在用電價格等方面形成了“雙軌制”,侵害了合規企業的正當權益。從這個角度來說,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去除過剩產能的同時,更要維護制度的權威和尊嚴;否則,去掉的產能還會再一次野蠻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