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經濟觀察:外企來華投資熱潮升溫?

中新社北京5月24日電 (李曉喻 孫秋霞)盛夏之際,中國對全球投資者的吸引力似乎也有升溫之勢。

《日本經濟新聞》近日報導稱,日本企業在中國增加產能的動向正在擴大,此前“撤出中國”模式發生轉機:日清食品控股計畫於近期啟動生產桶裝速食麵的新工廠,

松下和林內兩家企業也在中國新建了工廠。

另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調查,約有40%的日本企業計畫擴大中國業務,這一數字系三年來首次增加。

資料圖:波音737完工和交付中心在浙江舟山朱家尖航空產業園開工。

何蔣勇 攝

對中國興趣漸濃的不只是日本企業。瑞典高檔車廠商富豪汽車首席執行官漢肯·撒母耳森近日表示,將以高檔轎車“S90”在富豪大慶工廠生產為開端,把中國培育成全球的製造和出口中心。目前,富豪大慶工廠和成都工廠的總產能為20萬輛,計畫到2020年提高1.5倍至30萬輛。

安永公司對經理人進行的一項最新調查顯示,在大企業高管們心中,

中國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投資目的地。

但中國學者提醒說,現在判斷中國對全球投資者的吸引力大增還為時尚早。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院長桑百川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稱,隨著中國產業和消費結構轉型升級,高技術服務業、高端製造業等行業會出現新的投資熱點,吸引全球投資者目光。與此同時,因中國勞動力等要素成本高企,看重成本優勢的外企則會選擇撤離。

桑百川表示,在此情況下,部分外企計畫增加對華投資屬於“結構性調整”,“很難說外企來華投資重新出現熱潮”。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何偉文也認為,從總體上看,當前中國吸收外資保持平穩,“不存在(猛增)這種現象”。

從中國商務部發佈的資料來看,2017年1-4月中國實際使用外資額2864.1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下降0.1%;4月當月,中國吸收外資額不到600億元,

同比下降4.3%。

此外,考慮到當前世界經濟復蘇仍存諸多不確定性,發達經濟體正加快促製造業回流,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亦爭相推出各種大幅度優惠政策拼搶外資,中國吸收外資面臨的形勢短期內依然相當嚴峻。

“預計今後中國吸收外資增勢仍然緩慢。”中國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說。

為吸引更多投資,

中國已經開始採取行動。2017年伊始,官方即推出20條措施加大吸引外資力度,如大幅度放寬服務業、製造業、採礦業等領域的外資准入限制,鼓勵外商投資高端製造、智慧製造、綠色製造,支援外資以特許經營方式參與基礎設施建設等。

根據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國今後將給外企更多自由,包括進一步放寬服務業、製造業、採礦業的外資准入,支援外商投資企業在國內上市、發債,允許參與國家科技計畫專案,在資質許可、標準制定、政府採購等方面對內外資企業一視同仁等。

“現在要做的就是落實政策,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桑百川說。

在白明看來,除打造更加便利、透明的營商環境,給外企吃“定心丸”以外,中國還應加緊進行中歐、中美投資協定談判,給全球投資者提供更多機遇。(完)

在資質許可、標準制定、政府採購等方面對內外資企業一視同仁等。

“現在要做的就是落實政策,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桑百川說。

在白明看來,除打造更加便利、透明的營商環境,給外企吃“定心丸”以外,中國還應加緊進行中歐、中美投資協定談判,給全球投資者提供更多機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