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民航新規整治無人機“黑飛” 廠商建議“疏堵結合”

近年來無人機行業迅速發展,但“黑飛”現象屢禁不止,威脅民航飛機安全的事件時有發生,近段時間,在深圳、成都、昆明等多地機場都出現過無人機闖入禁飛區域的情況。

為加強管理,

民航局近日下發《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實名制登記管理規定》,要求自2017年6月1日起,在我國境內最大起飛重量為250克以上(含250克)的民用無人機擁有者必須進行實名登記。

記者為此採訪了廣州億航智慧技術有限公司、深圳曼塔智慧科技有限公司、雷柏科技等多家企業,企業普遍表示支持新規定,認為有利於規範行業秩序。同時,企業也就實際操作中的困難提出了自身的建議。

“黑飛”嚴重 監管出手

5月18日,深圳警方對外通報一起在當地機場淨空保護區內操控無人機擾亂公共秩序的違法行為,一名無人機飛手被行政拘留,無人機依法予以收繳。今年以來,成都雙流機場、重慶機場、昆明長水機場等多地發生了無人機進入禁飛區域,

對民航飛機造成干擾甚至安全威脅的事件,其密集和危害程度空前。

面對“黑飛”頻繁發生的現狀,監管層終於要“放大招”。民航局近日下發《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實名制登記管理規定》(下簡稱《規定》),要求自今年6月1日起,在我國最大起飛重量為250克以上(含250克)的民用無人機的擁有者必須進行實名登記。2017年8月31日後,民用無人機擁有者如果未按照本管理規定實施實名登記和粘貼登記標誌的,

其行為將被視為違反法規的非法行為。

此前,我國出臺了《民用無人機空中交通管理辦法》等相關辦法,但上述規定的內容比較宏觀、籠統,對無人機生產、銷售、使用各環節沒有詳細的管理規定和實施細則,特別是對無人機低空空域的飛行活動沒有明確的法律條文進行規範。

曼塔智慧市場總監吳明晰對記者表示,“事實上從兩年多前(無人機安全管理)就已經開始在討論了,

一些企業加入到AOPA(中國航空器擁有者及駕駛員協會)這樣的組織當中,研究安全飛行問題。”因此,他對於監管政策的出臺並不感到意外,政策在這個時間點落地,他猜測與近期多起社會突發事件有關係。

廠商建議“疏堵結合”

無人機廠商如何看待新規?記者為此採訪了大疆創新、億航、曼塔智慧、雷柏科技等多家廠商,企業普遍表示支持新規定,認為有利於規範行業秩序,

但建議監管層應避免“一刀切”政策。

廣州億航智慧技術有限公司公關總監冀晨悅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回應稱,公司將積極配合,在“無人機實名登記系統”中填報產品資訊,提醒使用者進行實名登記,從而保障飛行合法合規。

雷柏科技董秘則對記者表示:“我們肯定是歡迎監管的,但也希望(管理辦法)切合實際需要”。他建議監管應避免“一刀切”的情況。

吳明晰從企業的角度出發說道,規範管理會淘汰掉一些沒有核心技術儲備、不符合資質的廠商,形成准入門檻,有利於行業的整體有序、良性地發展。但他也表示:“有無人機同行反映,細節方面非常嚴格。”

5月23日,大疆創新副總裁邵建夥在新聞通氣會上表示,作為“黑飛”事件後續影響的一部分,有些地方出臺了“一刀切”式的擴大化禁飛政策,這雖然有短期遏制事件惡化的初衷,但從有效性和長效性來說,並沒有解決問題。大疆建議科學管理、疏堵結合,一方面引導99.9%以上的守法的用戶,一方面更有效地管理好那0.1%的非合作目標。

監管落地中仍有困難需突破

大疆此前在接受採訪中表示,《規定》落實在實際操作中仍有一些難點,大疆正在著手研究解決。例如,民用無人機製造商填報無人機購買者姓名和行動電話之條款,製造商在執行中可能會遇到諸多困難。

此外,還存在對“飛手”監控的困難。大疆創新公關總監王帆曾表示,國內主流的多旋翼無人機廠商都帶有電子圍欄系統,可以確保飛行器不闖入禁飛區。但中國民航大學航空運輸經濟研究所所長李曉津介紹有不同看法,他認為“電子圍欄”、GPS定位是迄今為止比較有效的防控方式,但不等同于絕對安全。一位無人機從業人士更是透露,雖然現在市面上一些主流品牌的無人機設置了GPS,但有些不守規矩的“飛手”會破解GPS定位功能從而突破限制。

這一情況在非正規產商產品、零件組裝無人機那裡會更嚴重。大疆創新建議相關部門加強對“開源飛控”(玩家自行組裝甚至參與軟體設計)的監管。王帆表示,不同于正規廠商的產品,由零散配件組裝而來的產品不設電子圍欄、可以任意編寫航跡規劃,產品容易改裝、不支援即時監視、飛行性能沒有約束,因而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

聲明:本號原創,注明出處即可轉載。

商務合作、活動報導、投稿請聯繫:

吳明晰從企業的角度出發說道,規範管理會淘汰掉一些沒有核心技術儲備、不符合資質的廠商,形成准入門檻,有利於行業的整體有序、良性地發展。但他也表示:“有無人機同行反映,細節方面非常嚴格。”

5月23日,大疆創新副總裁邵建夥在新聞通氣會上表示,作為“黑飛”事件後續影響的一部分,有些地方出臺了“一刀切”式的擴大化禁飛政策,這雖然有短期遏制事件惡化的初衷,但從有效性和長效性來說,並沒有解決問題。大疆建議科學管理、疏堵結合,一方面引導99.9%以上的守法的用戶,一方面更有效地管理好那0.1%的非合作目標。

監管落地中仍有困難需突破

大疆此前在接受採訪中表示,《規定》落實在實際操作中仍有一些難點,大疆正在著手研究解決。例如,民用無人機製造商填報無人機購買者姓名和行動電話之條款,製造商在執行中可能會遇到諸多困難。

此外,還存在對“飛手”監控的困難。大疆創新公關總監王帆曾表示,國內主流的多旋翼無人機廠商都帶有電子圍欄系統,可以確保飛行器不闖入禁飛區。但中國民航大學航空運輸經濟研究所所長李曉津介紹有不同看法,他認為“電子圍欄”、GPS定位是迄今為止比較有效的防控方式,但不等同于絕對安全。一位無人機從業人士更是透露,雖然現在市面上一些主流品牌的無人機設置了GPS,但有些不守規矩的“飛手”會破解GPS定位功能從而突破限制。

這一情況在非正規產商產品、零件組裝無人機那裡會更嚴重。大疆創新建議相關部門加強對“開源飛控”(玩家自行組裝甚至參與軟體設計)的監管。王帆表示,不同于正規廠商的產品,由零散配件組裝而來的產品不設電子圍欄、可以任意編寫航跡規劃,產品容易改裝、不支援即時監視、飛行性能沒有約束,因而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

聲明:本號原創,注明出處即可轉載。

商務合作、活動報導、投稿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