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用傳統文化的智慧融合知識進行教學

校圖書館

小班制教學

老師手把手教學生描紅

羅浮山國學院附屬學校

師者用心。

學者受惠。

不同于傳統學校的功利式教育,羅浮山國學院附屬學校要讓孩子在快樂中學習,在智慧的薰陶中成長。

也迥異於一些教育機構徹底否定傳統教育極端做法。羅浮山國學院附屬學校在讓孩子們學會做人、領悟智慧的同時,

也要讓他們得到知識,不落於他人之後。

這裡的師者,要將國學精粹與標準課程相融合,用智慧去浸潤,用知識去灌溉。

只是,融合兩者,談何容易?

這裡的學生見到生人來訪,會鞠躬致意。

課堂之上,學生們個個踴躍,沉浸其間。

師生之間,和睦融融,宛如摯友。

這些,都是筆者在這所學校的所見與所聞。

背後,有些什麼?

不增設課程,將國學精華與課程相結合

“家庭·國家·自然·數字。

在學校一隅,牆面上的一張課程圖譜,吸引了筆者的注意。

課表上列明:語文與國學,數學與數術,外語與遊藝,道德與法制,科學與萬物,藝術與精神,體育與健行。

學校負責人說,前者是國家設置的課程,而後者,則是課程運行方式。“以前一些學校提倡開展國學教育,但是他們的做法是,在所有的課程之外,專門設置一門國學課。看上去重視了國學教育,其實不然,因為增設課程,

一是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其次,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這種雞肋般的國學課,往往都會被最先拋棄,成為擺設。”

負責人介紹說,羅浮山國學院附屬學校的做法則是,無需額外增設課程,而是精心設計,將國學的精華與課程本身相結合。

“語文,不就是國學麼?數學,不就是數術麼?……體育,不就是健行麼?為什麼不能融合呢?”

如何融合,筆者依然疑惑。

“國學與數學的融合,其實是將傳統文化中的思想智慧,

與課程的知識相結合。”羅浮山國學院附屬學校數學老師高金德如是語。

他舉一案例:上數學課,先來看動畫片。動畫片,講的是孔子學琴的故事。說當年孔子向樂官襄子學琴練習一首曲子。襄子說,你已彈得不錯,換首曲子吧。孔子拒絕,說自己還沒掌握曲子的彈奏技巧。隔日,襄子再問,孔子說,還沒體會到曲子的意境。再問,孔子說,還不知道曲子是誰作的。終於有一天,孔子有所悟,說作這首曲子的人,除了周文王,還會是誰呢?果不其然,這首曲子就是《文王操》。

“讓孩子們看這部動畫片,就是讓他們知道治學之道究竟是什麼樣,運用到數學教學之中,就是引導他們,主動提出問題,主動進行探索,下一步該做什麼,他們要自己去想,用思考形成自己的認知之道。在不斷地主動探索中,讓孩子們獲取知識,領悟智慧。數學,不過是內化學生這種追索過程的方式而已。”高金德說。

這裡的課堂上,問題都是“生出來”的

易經,萬經之首。

高金德告訴筆者,易經的核心思想是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這些思想給了我們啟發,中華文化是生生不息的,這也告訴我們,在教學之中,也要生生不息。”

於是,這裡的課堂上,問題都是“生出來”的——鼓勵孩子們自己去創造問題。

於是,學生的思維是自然生長的——老師會給孩子們看一幅畫,然後讓他們將自己的想法自由表達出來。

於是,這裡的知識,是學生們自然達成的——老師和學生們一起提煉知識,一系列的數學概念,在啟發和引導之中,學生們自然而然的發現並領悟。

一題:帶著孩子去春遊划船,大船多少錢,小船多少錢,怎麼搭配最合算。“傳統的教學方式是,將給定的條件和問題都給學生,讓他們去進行解答。我們就是給學生畫PPT,根據畫面講出一個關於春遊划船的故事,然後讓孩子自己去設計問題,船的價錢不同、參與春遊的人數的不同,會形成不同的問題,於是問題源源不斷,自然生長。”

這就是生生智慧的治學之道。

遊戲和比賽,是這裡常用的教學方式

《易經》、《道德經》、《論語》,是羅浮山國學院附屬學校國學教育的三部經典。

語文·國學老師馮金殿告訴筆者,每個學生進入學校後,第一年誦讀《易經》,第二年誦讀《道德經》,第三年誦讀《論語》。

誦讀,在這座強調國學特色的學校,極為重要。每天清晨的15分鐘、每週三節誦經課、每節課的前五分鐘,朗朗上口的卦序歌就會在校園中響起。“在誦讀之餘,也在理解《易經》,我們還有行易經的過程,讓學生們體會64卦每一卦其中的道理,然後運用到生活中。”

這裡的老師,不斷地嘗試設計新穎的課程來幫助學生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太極、陰陽、八卦,對於孩子們來說是非常難理解的,所以我們要設計課程,增加學習的趣味。譬如,我之前設計了一個‘何為陰陽’的活動,通過三部分的遊戲,來告訴孩子們,什麼是陽,什麼是陰;陰陽是相對的,陰陽是會變動的,陰陽是合一的。” 馮金殿告訴筆者,老師們會根據教科書的主題去選擇對應的卦象進行解釋,比如當涉及剛毅的精神時,就會提到乾卦或者坤卦,把這種精神滲透進學生的內心之中。

在科學課堂上,人人都是知識的創造者

科學萬物,教什麼?這是科學老師張菁給自己的一個問題。

“我們在國家課程標準的基礎上,用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金木水火土來進行分類,還有一些其他國學觀念的分類,在教學中兩者是有機結合在一起的。”

張菁認為,灌輸知識,遠遠不如啟蒙。於是,張菁帶著孩子們到學校附近的一家礦泉水廠,讓孩子們自己寫推廣方案,研究中國的水文化,讓他們學會在生活中觀察和發現新的東西,並且能提出自己的觀點。

“比如我創設一個情景研究水,學生會提出很多自己想研究的問題,我會讓學生按照興趣分組,之後他們自己制訂計畫去研究,包括查閱資料、上網搜索、調查訪問等,經過調查寫出自己的結論。最後在班上進行成果展示,全班一起對成果進行討論,達成共識,做成報告。”

礦泉水廠一天生產多少瓶礦泉水?礦泉水是怎麼生產出來的?從學校到水廠要走多少分鐘?礦泉水的水源標準有哪些?……孩子們的思維被啟動了,問題和解答也是源源不斷。

“在科學課堂上,研究這些課題時,人人都是知識的創造者。老師在這個過程中更多的是一種引導,告訴他方法,讓他自己去探索知識。”張菁說。

校規:每週至少給父母打兩次電話

學,不止於課堂之上,更在平時的飲食起居,一言一行之間。

羅浮山國學院附屬學校採用寄宿制,除了教學老師之外,還特設生活老師。有著多年幼教經驗的生活老師李老師說,學校制定了管理的制度表,對水杯如何擺放、牙刷傾斜角度、拖鞋要擺成直線等細節問題都做了規定,在點滴之中,讓孩子們養成自律的生活習慣。

“這個過程也挺難的,很多孩子在家裡都是被人照顧慣了。但是我們遵循的理念是,以愛去感化,而不是控制他、壓制他。”

生活老師們會瞭解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因人而異,用不同的培養方法。“比如說前段時間來的新孩子,情況比較特殊,硬碰硬的話他們可能還會罵人,要漸漸地打開這些孩子的心靈,讓他們能夠接受你。”國學精神,同樣也在生活中被點滴滲透到孩子的心靈。

每週至少要給父母打兩次電話,這是學校對學生們的硬性規定。“與父母溝通,是孝的精神。”生活老師劉老師說。“潛移默化的形成一種思維模式, 將所學的易經精神轉化到生活當中,一旦養成,終生受益。”

探訪羅浮山國學院附屬學校之

師者說

文/圖 李鋼

終於有一天,孔子有所悟,說作這首曲子的人,除了周文王,還會是誰呢?果不其然,這首曲子就是《文王操》。

“讓孩子們看這部動畫片,就是讓他們知道治學之道究竟是什麼樣,運用到數學教學之中,就是引導他們,主動提出問題,主動進行探索,下一步該做什麼,他們要自己去想,用思考形成自己的認知之道。在不斷地主動探索中,讓孩子們獲取知識,領悟智慧。數學,不過是內化學生這種追索過程的方式而已。”高金德說。

這裡的課堂上,問題都是“生出來”的

易經,萬經之首。

高金德告訴筆者,易經的核心思想是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這些思想給了我們啟發,中華文化是生生不息的,這也告訴我們,在教學之中,也要生生不息。”

於是,這裡的課堂上,問題都是“生出來”的——鼓勵孩子們自己去創造問題。

於是,學生的思維是自然生長的——老師會給孩子們看一幅畫,然後讓他們將自己的想法自由表達出來。

於是,這裡的知識,是學生們自然達成的——老師和學生們一起提煉知識,一系列的數學概念,在啟發和引導之中,學生們自然而然的發現並領悟。

一題:帶著孩子去春遊划船,大船多少錢,小船多少錢,怎麼搭配最合算。“傳統的教學方式是,將給定的條件和問題都給學生,讓他們去進行解答。我們就是給學生畫PPT,根據畫面講出一個關於春遊划船的故事,然後讓孩子自己去設計問題,船的價錢不同、參與春遊的人數的不同,會形成不同的問題,於是問題源源不斷,自然生長。”

這就是生生智慧的治學之道。

遊戲和比賽,是這裡常用的教學方式

《易經》、《道德經》、《論語》,是羅浮山國學院附屬學校國學教育的三部經典。

語文·國學老師馮金殿告訴筆者,每個學生進入學校後,第一年誦讀《易經》,第二年誦讀《道德經》,第三年誦讀《論語》。

誦讀,在這座強調國學特色的學校,極為重要。每天清晨的15分鐘、每週三節誦經課、每節課的前五分鐘,朗朗上口的卦序歌就會在校園中響起。“在誦讀之餘,也在理解《易經》,我們還有行易經的過程,讓學生們體會64卦每一卦其中的道理,然後運用到生活中。”

這裡的老師,不斷地嘗試設計新穎的課程來幫助學生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太極、陰陽、八卦,對於孩子們來說是非常難理解的,所以我們要設計課程,增加學習的趣味。譬如,我之前設計了一個‘何為陰陽’的活動,通過三部分的遊戲,來告訴孩子們,什麼是陽,什麼是陰;陰陽是相對的,陰陽是會變動的,陰陽是合一的。” 馮金殿告訴筆者,老師們會根據教科書的主題去選擇對應的卦象進行解釋,比如當涉及剛毅的精神時,就會提到乾卦或者坤卦,把這種精神滲透進學生的內心之中。

在科學課堂上,人人都是知識的創造者

科學萬物,教什麼?這是科學老師張菁給自己的一個問題。

“我們在國家課程標準的基礎上,用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金木水火土來進行分類,還有一些其他國學觀念的分類,在教學中兩者是有機結合在一起的。”

張菁認為,灌輸知識,遠遠不如啟蒙。於是,張菁帶著孩子們到學校附近的一家礦泉水廠,讓孩子們自己寫推廣方案,研究中國的水文化,讓他們學會在生活中觀察和發現新的東西,並且能提出自己的觀點。

“比如我創設一個情景研究水,學生會提出很多自己想研究的問題,我會讓學生按照興趣分組,之後他們自己制訂計畫去研究,包括查閱資料、上網搜索、調查訪問等,經過調查寫出自己的結論。最後在班上進行成果展示,全班一起對成果進行討論,達成共識,做成報告。”

礦泉水廠一天生產多少瓶礦泉水?礦泉水是怎麼生產出來的?從學校到水廠要走多少分鐘?礦泉水的水源標準有哪些?……孩子們的思維被啟動了,問題和解答也是源源不斷。

“在科學課堂上,研究這些課題時,人人都是知識的創造者。老師在這個過程中更多的是一種引導,告訴他方法,讓他自己去探索知識。”張菁說。

校規:每週至少給父母打兩次電話

學,不止於課堂之上,更在平時的飲食起居,一言一行之間。

羅浮山國學院附屬學校採用寄宿制,除了教學老師之外,還特設生活老師。有著多年幼教經驗的生活老師李老師說,學校制定了管理的制度表,對水杯如何擺放、牙刷傾斜角度、拖鞋要擺成直線等細節問題都做了規定,在點滴之中,讓孩子們養成自律的生活習慣。

“這個過程也挺難的,很多孩子在家裡都是被人照顧慣了。但是我們遵循的理念是,以愛去感化,而不是控制他、壓制他。”

生活老師們會瞭解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因人而異,用不同的培養方法。“比如說前段時間來的新孩子,情況比較特殊,硬碰硬的話他們可能還會罵人,要漸漸地打開這些孩子的心靈,讓他們能夠接受你。”國學精神,同樣也在生活中被點滴滲透到孩子的心靈。

每週至少要給父母打兩次電話,這是學校對學生們的硬性規定。“與父母溝通,是孝的精神。”生活老師劉老師說。“潛移默化的形成一種思維模式, 將所學的易經精神轉化到生活當中,一旦養成,終生受益。”

探訪羅浮山國學院附屬學校之

師者說

文/圖 李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