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旅遊內容變現這個事兒能指望OTA來搞嗎?目前來看,還不行|TBO精選

在內容變現大潮風起雲湧的當下,所有的生意似乎都可以在“內容+”這個層面得以實現——這看起來,

像是整個大消費產業要來一次邏輯重構了。但反觀旅遊內容的變現,卻呈現出一種“活力四射”與“滿目瘡痍”交相輝映的怪相:掘金者眾多,腦子清醒的寥寥。旅遊內容變現的大思路,應該是讓品牌、人設深入人心,吸引人群去平臺,甚至搶奪其他平臺用戶。而現狀是什麼呢?各大OTA平臺在內容變現的路上,既沒有耐心,也沒有誠意,有的只是短視。

作者:平凡的尤物先生

一.是內容變現,還是人的變現?

「任何變現,都離不開人,內容也不例外。」

我們先盤點下近幾年在「內容變現」口號下做的風生水起的項目(雖然也可能只是表面風生水起),有邏輯思維,米未傳媒,在行(分答),知乎。

說起這些公司,除了他們清晰明瞭的商業模式以外我們還能想起什麼?說的具體點,我們還能想起誰?邏輯思維,我們想到了羅振宇;米未傳媒,

我們想起了馬東,馬薇薇,肖驍;在行-分答,我們想起了王思聰。

我們必須承認一點,內容變現的本質,粗暴點來說,是內容生產者所帶來的利益(當然這兩者還是有點區別的),是人的變現,或者說是一群人的變現(直接的或間接的)。

我們還是說說各大OTA平臺的內容變現吧,說起攜程攻略我們能想到誰,鄧超?只可惜鄧超是攜程代言人,又不是攜程攻略包養的達人。飛豬?錢不少,

但我只想起了某寶和馬雲。

所以在目前大家都在探索內容變現的初級階段,是先要有人,要有代表性的內容生產者,這是人(人們)的變現,但是人,在哪裡?

二. 驀然回首,竟然沒人

OTA平臺的內容板塊有人嗎?

很多各大平臺內容部門會說當然有人,並且他們喜歡拿資料說話。我聽到的是什麼?是「我們這裡平臺有很多作者,並且會把優秀內容放到首頁推薦;流量是很高的,破十萬是常有的事兒。

」這些臺詞猶如色☆禁☆情行業的廣告一樣,全套四百塊,東莞一條龍服務,包你滿意。

說回我們文章開頭體提到的那些在走內容變現的公司,其中最不被看好的是分答。事實也是如此,因為分答沒有造星功能——如果一個內容平臺,無法成就任何人,那這個內容平臺就會非常危險。

知乎還算穩健。因為知乎有造星功能,有知乎大V、有生態圈,優質內容能形成共用,創作者也會獲得廣泛關注,

實現大量的變現,而他們的內容也往往富有個人標籤。OTA平臺有嗎?很可惜,沒有。小範圍的內容製造,大量迴圈重複,生產者沒有個人特色,一個沒有生態圈的社區,雖然也會有新人進入,但也更有人不斷死去,像停屍間。

你見過停屍間裡面變錢的嗎,我是沒見過。

目前各大OTA平臺的社區沒有造星能力,也沒有生態圈、如果一個內容板塊,卻無法造星,這絕對是一個天大的笑話。如果一邊喊著內容變現,也不能造星,那簡直就是悲劇。

一個內容社區都沒有讓人(即便是個別人)走上人生巔峰,都不能給大量用戶偉大的幻覺,那還做什麼內容?毫無熱情,重複生產,還是賣了公司做信貸吧。

在這種封閉式環境裡,每一個內容生產者都是一座孤島。除了一篇遊記上個首頁,運氣好的旅遊局邀請你去玩一下之外,再也沒有其他躥紅的管道了。即便紅了,人家也跑了,何其可悲?所以沒有生態圈,就沒法造人;造不出人,變現的路也難走。

三. 內容,也可能毫無價值

「內容變現的前提是,要有內容。」

這聽上去像一句廢話。就像打仗要有裝備,拿投資要會忽悠。但就是這種廢話值得我們反響思考,有了裝備就能打仗嗎?會忽悠就能拿到投資嗎?這時候我們發現,答案就徹底不成立了。

所以,你有內容,就能變現嗎?答案是:未必。因為你的內容有可能除了量的積累以外,並沒有太大價值。下一個問題,什麼樣的內容沒有太大價值。答案是:可以被迅速複製的內容,沒有太大價值。

上述我們已經花了一些篇幅來描述了OTA平臺的內容現狀。①沒有生態圈和生命力,人口不足。②內容並無特色,且重複。

沒有比複製這些東西更方便的了。

現在專注於做內容的旅行平臺屈指可數——但事實上,只要有任何一個平臺瞄準了年輕人市場,並且準備開始主打內容變現,在產品資源搞定的情況下,要迅速擠入這個市場並不是難事。我想了想,阿裡系的行事風格並不會願意花幾年事情沉澱內容,並且他們目前也沒有在內容上花大力氣的計畫。否則,品牌年輕化後的飛豬極有可能勢如破竹。

我們看看行業內部通常是怎麼做的:搭建內容平臺、建立內容管理部門,吸引使用者上傳內容;提供相應的產品,構建內容氛圍。在這些方面,螞蜂窩算是目前做的最好的,尤其是最後一點。但這遠遠不夠,所有這些成果,與其說是內容的功勞,倒不如說是積累,這些東西可以是根基,但無法形成巨大的優勢。

那缺少的是什麼,缺少的是最專業的「內容生產團隊」。我的觀點是:一個內容平臺,如果想靠內容變現,卻沒有自己強大的內容團隊,那一切都只能靠運氣了,並且指望他的對手們蠢一點。

那所謂的內容生產團隊又是什麼,為什麼現在沒有OTA平臺有內容生產團隊?核心不在團隊,還是在內容。如果你不理解什麼是旅行內容,那你既找不到內容,也寫不出好內容,更沒法形成內容生產團隊。

所謂的內容變現,無非兩大類型,攻略與遊記。我們看看什麼是攻略:在攻略內容中,全世界範圍內做的最好的可以說是《孤單星球》了,這點應該不存在異議,但他們依然不夠好,這裡的「不夠好」,不是說《孤單星球》糟糕,而是在於不夠「普世」,這就好像是基督教為何越來越為人所接受,不是因為他的內涵比其他宗教更深邃,而是因為「普世」。

用戶是貪懶的,又貪又懶。什麼樣的餐廳是優秀的?高中低檔能否直接給我各十個選項,覆蓋不同種類的口味?哪些民宿是優秀的,能不能區別于傳統連鎖酒店的,是很special的,能否直接給到十個選項?縱觀OTA平臺,只有兩種局面。①沒有這種內容 ②有,但做的不專業,基本是遊客水準。各大OTA平臺對攻略的思維,依然停留在「資訊整合與篩選」「照片好看」的層面。這種搞笑程度堪比讓癟三去米其林餐廳做測評。

我們聊聊遊記,旅行圈只要日記,沒有遊記。我們如何理解遊記?在某些平臺上,遊記所體現出來的特色有兩種,①傷痕文學。②流水帳。但具備審美和消費能力的看客是什麼反應呢?「我不想聽。」

那什麼是遊記?是「帶有個性標籤與智力活動痕跡的非規範化攻」,怎麼理解這句話?即,看客看了你這篇遊記能知道你是什麼樣的人,你的個性和生活態度是什麼,外加一點乾貨。

但現在內容平臺的200個活躍寫手是大多是什麼類型呢?正如上文所說,傷痕文學+彼此想死的價值觀(基本沒生活態度,更別提價值觀輸出,和品牌打造了)+說爛了的乾貨。簡稱:善於重複性生產的文盲旅行寫手。

但好多內容工作者會硬著頭皮說:「但有些照片很不錯。」五年內,有沒有任何一個遊記作者是通過照片拍的好紅遍大江南北的?並沒有。時代變了,在十年前,也許有文盲可以鼓吹一下背包在路上的文藝情懷,寫本背包N年的爛書去忽悠文青。在五年前,你拍一些好照片立刻能吸引無數粉絲。但是代表變了,真的變了——大學生越來越聰明,爛情懷已經免疫了,各種視覺速食已經有抗體了,內容不是這麼做的,做內容的也不應該是這些人。

這些人沒有存在的必要嗎?非常有,他們是土壤,很重要,但他們也終究只能是土壤,不是樹幹。平臺試圖在這些人中間尋找樹幹,只能說是短視。事實上,目前所有OTA平臺上,一個能打的內容作者都找不到,沒有標杆,群魔亂舞。

大致結果是,大部分的“KOL”平均粉絲數不超過1W(基本沒評論),金V(即月閱讀量突破1000萬)0人——更過分的是個別粉絲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依然只有可憐的黃V標誌。觀察其轉發,都是僵屍粉轉發,內容毫無個人標籤,宛如三流自媒體公司旗下的行銷號,場面無比尷尬,堪比車禍現場。

所以,不禁要問了,各大內容平臺除了找明星打打廣告意外,最大的自媒體平臺,面對海量的在外用戶,靠的就是這群貨色來月臺的?妄圖通過這樣的人來搶奪市場?這些人,在殘酷的圈地鬥爭中,什麼都做不了,除了給品牌減分。

為什麼這些人只能存活於OTA平臺的社區?因為沒有生態圈,只要品質比庸眾好,平臺幫一把,就上來了——但99%的OTA平臺KOL,離開了平臺的拴狗繩,就立刻淹沒在了人海之中,沒人聽得到他們的叫聲。

所以現在我們可以回答了,如此內容生產者所生產的內容,有沒有價值,有多少價值,能不能被複製?

四.如何找到好的內容生產者

我曾經在某平臺看到了一篇很有意思的遊記,一個傢伙帶著一個燒餅做了一次旅行,把燒餅當成了一個夥伴。無論從創意還是趣味性上來說,都是很出色的一篇遊記,只要稍微有點眼光和行銷經驗的人,都不應該放過;甚至能做成行銷事件,拉到一大批流量,提升品牌活力。然而我看了看,這人這篇遊記發了一年半,一共四千流覽量,但可能這種風格奇詭的未必適用。

這兩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OTA平臺根本不懂得如何在人海中找出會做內容的人,他們只能在一幫糟糕的內容生產者中,尋找不那麼糟糕的內容生產者進行推薦。說的直白點,既然你們都寫的爛,沒特色、文筆差,那我就找幾個照片拍的好的吧。

那到底什麼樣的人才是優秀的專業內容生產者,行業裡的標準是什麼呢?會拍照,資深驢友,會寫(其實基本沒有寫的好的),這差不多是些教輔讀物的中老年標準,我給出以下幾點標準:

1、 懂如何規劃內容生產:即把內容的出產階段性分配,一次旅行只會出產一篇遊記的,基本屬於內容生產者中三等殘廢。一個不會把內容碎片化展現的內容生產者是不合格的,是在浪費內容使用率,根本不懂發揮剩餘價值。(但矛盾的是平臺不具備這種功能)

2、 自帶行銷基礎:懂得如何預熱,針對讀者產出不同類型的內容,運用話題熱點,同時具備鮮明的個人特色。

3、 穩定高產,全職投入:不解釋了。

那這樣的內容生產者在哪裡呢?

如果一個東西能夠變現,那一定是有成本的,內容也不例外。所以要「養」,如果平臺願意「養」,這些人其實不難找到。為什麼要找到這些人,並且「養起來」?則和我們討論的最後一個話題有關,內容如何變現。

五.什麼是內容變現

當我們在討論內容變現的時候,我們到底在討論什麼?

是在旅遊內容的文章裡,直接插入產品然後開始售賣嗎?這太不文藝了,比找小姐還粗暴。但問題來了,如果這就叫內容變現最終方式,那內容變現也未免太弱智了一點。

當我們想到鑽石的時候,我們會想到誰?想到迪比爾斯,想到那句「鑽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在那個時代的中國,和鑽石有關的領域,幾乎都被這句廣告詞覆蓋了,以至於我們這一代人簡直無法擺脫這樣的噩夢:只要一提鑽石,我就想起了迪比爾斯。是因為他的鑽石來自火星嗎?不是的,而是這一種浪漫的精神。

然而現代人已經沒這麼好騙了,不會因為一句廣告詞就買單,人都有了抗體。所以好的廣告變成了什麼?就是內容,以及內容生產者。

內容,是最強的廣告;好的內容生產者,就是最好的招牌。

豢養優秀的內容製作者最大的意義在哪裡?是讓平臺已有的用戶去旅行嗎,去產生購買行為嗎?不是的。消費者的行為相對固定,一般來說用慣了哪個平臺他不會輕易拋棄,尤其是現在價格不斷透明的環境下。那優秀的內容生產者的作用在哪裡?

他們的作用是「未來」。

這些KOL的人設、內容,都牢牢打上了平臺的標籤,代表平臺的品牌文化,穩定的內容產出。只要有人一搜旅行內容,不但會想到這個品牌,並且會促成很多直接的消費行為,因為他看了有「權威」有「人氣」的博主,都是這個平臺的,你問他以後要使用哪個平臺?儘管他不知道這些人其實是被這些平臺包養的,但這不重要。

人+內容——穩定產出,持久的曝光——轉化潛在人群——建立品牌信任——成為用戶。

如果缺少了具有人物特色的內容,缺少了具有平臺標籤的人,那為什麼我看了你的內容後我不去別家購買?我被你的內容感動了,然後我選擇了別家,旅行版的“十動然拒”。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平臺要圈養真正的專業內容製作KOL:形成牢固的捆綁,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真正的KOL是能為平臺在前端廝殺,建立品牌效應的那些人,不是在平臺的溫室中毫無戰鬥力的寵物犬。寵物犬的遊記攻略寫的再好,也就是一篇攻略或遊記罷了。

要讓用戶來,先給用戶長時間洗腦。真正的內容製作者做的就是這個工作,他要在龐大的人流裡,長時間的給用戶灌輸概念、建立標準,提高附加值。這樣的內容更有長遠意義,而圈地自嗨除了騙文藝小清新外,沒有出路。

這也是內容變現的大思路,讓品牌、人設深入人心,吸引人群去平臺,甚至搶奪其他平臺用戶。內容變現,何嘗不是一種圈地跑馬的競賽。而現狀是什麼呢,各大OTA平臺,在內容變現的路上,既沒有耐心,也沒有誠意,有的只是短視。

都說無形裝逼,最為致命,在我看來,無形變現,才是牛逼。

作者簡介

尤健文,江湖人稱尤老師,2011年組建了中國第一支大學生隊伍環球旅行, 5年時間深度遊歷超過20個國家,100個城市,旅行足跡遍佈五大洲。

如果一邊喊著內容變現,也不能造星,那簡直就是悲劇。

一個內容社區都沒有讓人(即便是個別人)走上人生巔峰,都不能給大量用戶偉大的幻覺,那還做什麼內容?毫無熱情,重複生產,還是賣了公司做信貸吧。

在這種封閉式環境裡,每一個內容生產者都是一座孤島。除了一篇遊記上個首頁,運氣好的旅遊局邀請你去玩一下之外,再也沒有其他躥紅的管道了。即便紅了,人家也跑了,何其可悲?所以沒有生態圈,就沒法造人;造不出人,變現的路也難走。

三. 內容,也可能毫無價值

「內容變現的前提是,要有內容。」

這聽上去像一句廢話。就像打仗要有裝備,拿投資要會忽悠。但就是這種廢話值得我們反響思考,有了裝備就能打仗嗎?會忽悠就能拿到投資嗎?這時候我們發現,答案就徹底不成立了。

所以,你有內容,就能變現嗎?答案是:未必。因為你的內容有可能除了量的積累以外,並沒有太大價值。下一個問題,什麼樣的內容沒有太大價值。答案是:可以被迅速複製的內容,沒有太大價值。

上述我們已經花了一些篇幅來描述了OTA平臺的內容現狀。①沒有生態圈和生命力,人口不足。②內容並無特色,且重複。

沒有比複製這些東西更方便的了。

現在專注於做內容的旅行平臺屈指可數——但事實上,只要有任何一個平臺瞄準了年輕人市場,並且準備開始主打內容變現,在產品資源搞定的情況下,要迅速擠入這個市場並不是難事。我想了想,阿裡系的行事風格並不會願意花幾年事情沉澱內容,並且他們目前也沒有在內容上花大力氣的計畫。否則,品牌年輕化後的飛豬極有可能勢如破竹。

我們看看行業內部通常是怎麼做的:搭建內容平臺、建立內容管理部門,吸引使用者上傳內容;提供相應的產品,構建內容氛圍。在這些方面,螞蜂窩算是目前做的最好的,尤其是最後一點。但這遠遠不夠,所有這些成果,與其說是內容的功勞,倒不如說是積累,這些東西可以是根基,但無法形成巨大的優勢。

那缺少的是什麼,缺少的是最專業的「內容生產團隊」。我的觀點是:一個內容平臺,如果想靠內容變現,卻沒有自己強大的內容團隊,那一切都只能靠運氣了,並且指望他的對手們蠢一點。

那所謂的內容生產團隊又是什麼,為什麼現在沒有OTA平臺有內容生產團隊?核心不在團隊,還是在內容。如果你不理解什麼是旅行內容,那你既找不到內容,也寫不出好內容,更沒法形成內容生產團隊。

所謂的內容變現,無非兩大類型,攻略與遊記。我們看看什麼是攻略:在攻略內容中,全世界範圍內做的最好的可以說是《孤單星球》了,這點應該不存在異議,但他們依然不夠好,這裡的「不夠好」,不是說《孤單星球》糟糕,而是在於不夠「普世」,這就好像是基督教為何越來越為人所接受,不是因為他的內涵比其他宗教更深邃,而是因為「普世」。

用戶是貪懶的,又貪又懶。什麼樣的餐廳是優秀的?高中低檔能否直接給我各十個選項,覆蓋不同種類的口味?哪些民宿是優秀的,能不能區別于傳統連鎖酒店的,是很special的,能否直接給到十個選項?縱觀OTA平臺,只有兩種局面。①沒有這種內容 ②有,但做的不專業,基本是遊客水準。各大OTA平臺對攻略的思維,依然停留在「資訊整合與篩選」「照片好看」的層面。這種搞笑程度堪比讓癟三去米其林餐廳做測評。

我們聊聊遊記,旅行圈只要日記,沒有遊記。我們如何理解遊記?在某些平臺上,遊記所體現出來的特色有兩種,①傷痕文學。②流水帳。但具備審美和消費能力的看客是什麼反應呢?「我不想聽。」

那什麼是遊記?是「帶有個性標籤與智力活動痕跡的非規範化攻」,怎麼理解這句話?即,看客看了你這篇遊記能知道你是什麼樣的人,你的個性和生活態度是什麼,外加一點乾貨。

但現在內容平臺的200個活躍寫手是大多是什麼類型呢?正如上文所說,傷痕文學+彼此想死的價值觀(基本沒生活態度,更別提價值觀輸出,和品牌打造了)+說爛了的乾貨。簡稱:善於重複性生產的文盲旅行寫手。

但好多內容工作者會硬著頭皮說:「但有些照片很不錯。」五年內,有沒有任何一個遊記作者是通過照片拍的好紅遍大江南北的?並沒有。時代變了,在十年前,也許有文盲可以鼓吹一下背包在路上的文藝情懷,寫本背包N年的爛書去忽悠文青。在五年前,你拍一些好照片立刻能吸引無數粉絲。但是代表變了,真的變了——大學生越來越聰明,爛情懷已經免疫了,各種視覺速食已經有抗體了,內容不是這麼做的,做內容的也不應該是這些人。

這些人沒有存在的必要嗎?非常有,他們是土壤,很重要,但他們也終究只能是土壤,不是樹幹。平臺試圖在這些人中間尋找樹幹,只能說是短視。事實上,目前所有OTA平臺上,一個能打的內容作者都找不到,沒有標杆,群魔亂舞。

大致結果是,大部分的“KOL”平均粉絲數不超過1W(基本沒評論),金V(即月閱讀量突破1000萬)0人——更過分的是個別粉絲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依然只有可憐的黃V標誌。觀察其轉發,都是僵屍粉轉發,內容毫無個人標籤,宛如三流自媒體公司旗下的行銷號,場面無比尷尬,堪比車禍現場。

所以,不禁要問了,各大內容平臺除了找明星打打廣告意外,最大的自媒體平臺,面對海量的在外用戶,靠的就是這群貨色來月臺的?妄圖通過這樣的人來搶奪市場?這些人,在殘酷的圈地鬥爭中,什麼都做不了,除了給品牌減分。

為什麼這些人只能存活於OTA平臺的社區?因為沒有生態圈,只要品質比庸眾好,平臺幫一把,就上來了——但99%的OTA平臺KOL,離開了平臺的拴狗繩,就立刻淹沒在了人海之中,沒人聽得到他們的叫聲。

所以現在我們可以回答了,如此內容生產者所生產的內容,有沒有價值,有多少價值,能不能被複製?

四.如何找到好的內容生產者

我曾經在某平臺看到了一篇很有意思的遊記,一個傢伙帶著一個燒餅做了一次旅行,把燒餅當成了一個夥伴。無論從創意還是趣味性上來說,都是很出色的一篇遊記,只要稍微有點眼光和行銷經驗的人,都不應該放過;甚至能做成行銷事件,拉到一大批流量,提升品牌活力。然而我看了看,這人這篇遊記發了一年半,一共四千流覽量,但可能這種風格奇詭的未必適用。

這兩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OTA平臺根本不懂得如何在人海中找出會做內容的人,他們只能在一幫糟糕的內容生產者中,尋找不那麼糟糕的內容生產者進行推薦。說的直白點,既然你們都寫的爛,沒特色、文筆差,那我就找幾個照片拍的好的吧。

那到底什麼樣的人才是優秀的專業內容生產者,行業裡的標準是什麼呢?會拍照,資深驢友,會寫(其實基本沒有寫的好的),這差不多是些教輔讀物的中老年標準,我給出以下幾點標準:

1、 懂如何規劃內容生產:即把內容的出產階段性分配,一次旅行只會出產一篇遊記的,基本屬於內容生產者中三等殘廢。一個不會把內容碎片化展現的內容生產者是不合格的,是在浪費內容使用率,根本不懂發揮剩餘價值。(但矛盾的是平臺不具備這種功能)

2、 自帶行銷基礎:懂得如何預熱,針對讀者產出不同類型的內容,運用話題熱點,同時具備鮮明的個人特色。

3、 穩定高產,全職投入:不解釋了。

那這樣的內容生產者在哪裡呢?

如果一個東西能夠變現,那一定是有成本的,內容也不例外。所以要「養」,如果平臺願意「養」,這些人其實不難找到。為什麼要找到這些人,並且「養起來」?則和我們討論的最後一個話題有關,內容如何變現。

五.什麼是內容變現

當我們在討論內容變現的時候,我們到底在討論什麼?

是在旅遊內容的文章裡,直接插入產品然後開始售賣嗎?這太不文藝了,比找小姐還粗暴。但問題來了,如果這就叫內容變現最終方式,那內容變現也未免太弱智了一點。

當我們想到鑽石的時候,我們會想到誰?想到迪比爾斯,想到那句「鑽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在那個時代的中國,和鑽石有關的領域,幾乎都被這句廣告詞覆蓋了,以至於我們這一代人簡直無法擺脫這樣的噩夢:只要一提鑽石,我就想起了迪比爾斯。是因為他的鑽石來自火星嗎?不是的,而是這一種浪漫的精神。

然而現代人已經沒這麼好騙了,不會因為一句廣告詞就買單,人都有了抗體。所以好的廣告變成了什麼?就是內容,以及內容生產者。

內容,是最強的廣告;好的內容生產者,就是最好的招牌。

豢養優秀的內容製作者最大的意義在哪裡?是讓平臺已有的用戶去旅行嗎,去產生購買行為嗎?不是的。消費者的行為相對固定,一般來說用慣了哪個平臺他不會輕易拋棄,尤其是現在價格不斷透明的環境下。那優秀的內容生產者的作用在哪裡?

他們的作用是「未來」。

這些KOL的人設、內容,都牢牢打上了平臺的標籤,代表平臺的品牌文化,穩定的內容產出。只要有人一搜旅行內容,不但會想到這個品牌,並且會促成很多直接的消費行為,因為他看了有「權威」有「人氣」的博主,都是這個平臺的,你問他以後要使用哪個平臺?儘管他不知道這些人其實是被這些平臺包養的,但這不重要。

人+內容——穩定產出,持久的曝光——轉化潛在人群——建立品牌信任——成為用戶。

如果缺少了具有人物特色的內容,缺少了具有平臺標籤的人,那為什麼我看了你的內容後我不去別家購買?我被你的內容感動了,然後我選擇了別家,旅行版的“十動然拒”。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平臺要圈養真正的專業內容製作KOL:形成牢固的捆綁,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真正的KOL是能為平臺在前端廝殺,建立品牌效應的那些人,不是在平臺的溫室中毫無戰鬥力的寵物犬。寵物犬的遊記攻略寫的再好,也就是一篇攻略或遊記罷了。

要讓用戶來,先給用戶長時間洗腦。真正的內容製作者做的就是這個工作,他要在龐大的人流裡,長時間的給用戶灌輸概念、建立標準,提高附加值。這樣的內容更有長遠意義,而圈地自嗨除了騙文藝小清新外,沒有出路。

這也是內容變現的大思路,讓品牌、人設深入人心,吸引人群去平臺,甚至搶奪其他平臺用戶。內容變現,何嘗不是一種圈地跑馬的競賽。而現狀是什麼呢,各大OTA平臺,在內容變現的路上,既沒有耐心,也沒有誠意,有的只是短視。

都說無形裝逼,最為致命,在我看來,無形變現,才是牛逼。

作者簡介

尤健文,江湖人稱尤老師,2011年組建了中國第一支大學生隊伍環球旅行, 5年時間深度遊歷超過20個國家,100個城市,旅行足跡遍佈五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