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晚清四大傳奇部隊,他們的出現改變了中國歷史進程

晚清軍隊的腐敗混亂、不堪重負,是眾所周知的事,面對外敵的入侵,他們從來沒有雄起過,面對強敵的打擊,他們又從來沒有振奮過,遇強不強,遇弱更弱,像極了我們的某支國字型大小隊伍。

這樣的軍隊,即使是當作擺設,用來裝點門面,都是有點顯得寒磣,別說是拿到戰場上去拼搏。

然而,正是在這“天下烏鴉一般黑”的環境中,還是出現了幾股清流,與這“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的時代背道而馳,也正是他們的出現,或多或少的,改變了歷史的走向。

很難說,是歷史選擇了他們,或者是他們選擇了歷史,唯一可以肯定的,如果沒有了他們,歷史將缺少諸多的精彩。

湘軍

1852年,太平天國運動正進行得如火如荼,面對來勢洶洶的“長毛”軍,清廷深深感受到本身實力的不足,由於疏於鍛煉,八旗兵早已沒有當年勇,綠營兵也是不怎麼可靠,於是地,清廷下令各地組織團練。

1853年,因母親去世“丁憂”的禮部右侍郎曾國藩協同湖南巡撫張亮基督辦湖南的團練。曾國藩認為團練還是不能夠對抗太平軍,就組建了一支新興的軍隊,這就是“湘軍”(也稱“湘勇”)了。

湘軍主要是由湖南各地的團練整合而成,將領大多是湘鄉人,基本上都是封建儒生,這些將領與曾國藩大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或是同鄉,同學,或是師生、親友,士兵則是招募自湘鄉一帶的農民,由營官自行招收,這也就形成了湘軍書生加山農獨特的體制。

湘軍的建制參考仿照的是明朝戚繼光所建“戚家軍”的營制模式,以營為基本單位,士兵只服從聽命于營官,上下層層隸屬,全軍最終受統帥曾國藩一人命令。湘軍除陸師外,後來還組建了水師,並設有營務處和糧台,管理軍務與後勤。

治軍上,曾國藩主要還是注重思想教育提倡部隊的紀律性而不是嚴格的軍事化訓練。他以儒家三綱五常的禮教、尊卑上下的等級制度與同鄉共裡的鄉土觀念來維繫軍隊,

營造成“一榮共榮,一辱共辱”的使命感,也就使得湘軍極具戰鬥力。

湘軍之於清廷來說,最為主要的功績,當然就是平定了太平天國運動。另外地,湘軍還在鎮壓各地的起義軍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湘軍中還走出了許多知名將領,曾國藩就不用說了,諸如曾國荃,左宗棠、江忠源、胡林翼、李續賓、彭玉麟、郭嵩燾、李鴻章、劉坤一等人,

也都曾經是湘軍系統中的一員,這些人中有十五人後來做到了總督,十四人官至巡撫,其他職位官員則是都統計不過來。

湘軍的興起,對清代的兵制有著根本性的影響,先前國家經制的世兵制度逐漸轉為將帥自招的募兵制度,而湘軍將領之後大多成為了清王朝的一方大員,這對晚清的政局有著重大的影響。

淮軍

1861年,太平軍進攻上海,上海守軍抵禦不住,上海地方官紳們只得向駐紮在安慶的湘軍老大時任兩江總督曾國藩求救。

1862年,奉曾國藩之命,曾國藩的親信幕僚李鴻章,以湘軍制度練兩淮勇丁,在安慶組織起了一支軍隊,這就是“淮軍”了(也稱“淮勇”)。

李鴻章先前也辦過團練,但不怎麼成功,投靠曾國藩後,雖然也是受到曾的重視,但常遭到湖南籍將領的排擠,有了這麼一個機會,自然是幹的很賣力。

淮軍成立初期約有六千五百人,軍中的主要將領大多來自于李鴻章早年辦的團練隊伍,兵員主要來自于安徽江淮一帶。

准軍的營制以及各種規章制度,承襲了湘軍的做法,訓練用的卻是西洋方法,兵器也是來自西洋,甚至教官也都是西洋的軍官,可以說,這是中國軍隊近代化的開端。

但是因為體制問題,淮軍內部也是予盾重重,各自為政,外加上只是士兵進行了西式化訓練,將領們都沒有學習,作戰時調度上問題很大,這也使得兵士們的訓練都沒有多大用處。

在平定太平天國運動過程中,淮軍也是出了很大的力,他們與外國軍隊協作,輔助湘軍,給予太平軍全力打擊。之後,淮軍還與撚軍扛上了,在平定撚軍過程中非常耀眼。

淮軍中也出了不少知名將領,諸如張樹聲、劉秉璋、劉銘傳、周盛波、吳毓蘭、吳毓芬、丁汝昌、葉志超等,後來都成了清王朝中的一股重要政治勢力。

楚軍

1860年,清廷的江南大營被太平軍攻破,湘軍中跟隨同兩江總督曾國藩襄辦軍務的知名將領左宗棠,在湖南等地招募到五千多人,組建成為一支軍隊,稱之為“楚軍”。

左宗棠本身就能征善戰,有了這支軍隊在手,更是如虎添翼,在與太平軍交戰中,少有敗績。之後,在對付撚軍,平定陝甘回亂,收復新疆過程中,這支軍隊又表現出了驚人的戰鬥力,令得對手們聞風喪膽。

從本質上來看,楚軍應屬於湘軍系統,但也有著其獨立性,其營制與編制與湘軍也有著極大的相似性,因為領軍人物的個人特性,軍隊的屬性也略微有些不同。

北洋軍

1895年,甲午戰爭後,清政府派遣朝廷大員在天津小站練兵,編成“定武軍”。之後,清廷又派袁世凱對定武軍進行改編,定名為“新建陸軍”。

1898年,新建陸軍又被改編為“武衛右軍”。1902年武衛右軍又擴編成為“北洋常備軍”。及至1904年,北洋常備軍先後被編成為三鎮。1905年,在此基礎上,又擴編為北洋六鎮。1907年,北洋軍已擴大到東三省。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清廷被迫起用閑賦在家的袁世凱,至此,北洋軍的軍權至此完全掌握在了袁世凱手中。

1914年,袁世凱利用手中所掌握的北洋政府權力,極力擴大北洋軍。到1916年,北洋政府直轄或依附的軍隊,總兵力已經達到了120萬人。據統計,這其中一半以上的兵力,全都是北洋嫡系部隊。

正是擁有了這麼一股強勁勢力,1915年12月,袁世凱對外宣佈稱帝起來,然而在之後與護國軍的交戰中,北洋軍大敗,袁世凱的稱帝美夢也就此告吹。

1916年6月,袁世凱死後,北洋軍分裂成為三大派系: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軍閥集團;英、以馮國璋為首的直系軍閥集團;以張作霖為首的奉系軍閥集團。

這三個派系為了最高權力,互有爭鬥,相互傾軋中,北洋軍的實力消耗殆盡。尤其是在後來的二次北伐戰爭中,北洋軍損失慘重,後來在多次變動併入國民革命軍後,也就逐漸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北洋軍的編制,進入民國以後,仿照的是德日等國陸軍的編制結構,雖然只能算是舶來品,但在中國軍隊史上卻很是具有開創意義,標誌著中國舊式軍隊向近代化軍隊發展的重大轉變。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人:菊花茶

菊花茶,本名鄭良,網名菊花茶163,天涯新浪論壇知名歷史作家,資深三國控。曾發表過《華山論劍》、《歷史原來是這樣的》、《三國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快意恩仇的人生》、《禍起蕭牆》等文集。

1861年,太平軍進攻上海,上海守軍抵禦不住,上海地方官紳們只得向駐紮在安慶的湘軍老大時任兩江總督曾國藩求救。

1862年,奉曾國藩之命,曾國藩的親信幕僚李鴻章,以湘軍制度練兩淮勇丁,在安慶組織起了一支軍隊,這就是“淮軍”了(也稱“淮勇”)。

李鴻章先前也辦過團練,但不怎麼成功,投靠曾國藩後,雖然也是受到曾的重視,但常遭到湖南籍將領的排擠,有了這麼一個機會,自然是幹的很賣力。

淮軍成立初期約有六千五百人,軍中的主要將領大多來自于李鴻章早年辦的團練隊伍,兵員主要來自于安徽江淮一帶。

准軍的營制以及各種規章制度,承襲了湘軍的做法,訓練用的卻是西洋方法,兵器也是來自西洋,甚至教官也都是西洋的軍官,可以說,這是中國軍隊近代化的開端。

但是因為體制問題,淮軍內部也是予盾重重,各自為政,外加上只是士兵進行了西式化訓練,將領們都沒有學習,作戰時調度上問題很大,這也使得兵士們的訓練都沒有多大用處。

在平定太平天國運動過程中,淮軍也是出了很大的力,他們與外國軍隊協作,輔助湘軍,給予太平軍全力打擊。之後,淮軍還與撚軍扛上了,在平定撚軍過程中非常耀眼。

淮軍中也出了不少知名將領,諸如張樹聲、劉秉璋、劉銘傳、周盛波、吳毓蘭、吳毓芬、丁汝昌、葉志超等,後來都成了清王朝中的一股重要政治勢力。

楚軍

1860年,清廷的江南大營被太平軍攻破,湘軍中跟隨同兩江總督曾國藩襄辦軍務的知名將領左宗棠,在湖南等地招募到五千多人,組建成為一支軍隊,稱之為“楚軍”。

左宗棠本身就能征善戰,有了這支軍隊在手,更是如虎添翼,在與太平軍交戰中,少有敗績。之後,在對付撚軍,平定陝甘回亂,收復新疆過程中,這支軍隊又表現出了驚人的戰鬥力,令得對手們聞風喪膽。

從本質上來看,楚軍應屬於湘軍系統,但也有著其獨立性,其營制與編制與湘軍也有著極大的相似性,因為領軍人物的個人特性,軍隊的屬性也略微有些不同。

北洋軍

1895年,甲午戰爭後,清政府派遣朝廷大員在天津小站練兵,編成“定武軍”。之後,清廷又派袁世凱對定武軍進行改編,定名為“新建陸軍”。

1898年,新建陸軍又被改編為“武衛右軍”。1902年武衛右軍又擴編成為“北洋常備軍”。及至1904年,北洋常備軍先後被編成為三鎮。1905年,在此基礎上,又擴編為北洋六鎮。1907年,北洋軍已擴大到東三省。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清廷被迫起用閑賦在家的袁世凱,至此,北洋軍的軍權至此完全掌握在了袁世凱手中。

1914年,袁世凱利用手中所掌握的北洋政府權力,極力擴大北洋軍。到1916年,北洋政府直轄或依附的軍隊,總兵力已經達到了120萬人。據統計,這其中一半以上的兵力,全都是北洋嫡系部隊。

正是擁有了這麼一股強勁勢力,1915年12月,袁世凱對外宣佈稱帝起來,然而在之後與護國軍的交戰中,北洋軍大敗,袁世凱的稱帝美夢也就此告吹。

1916年6月,袁世凱死後,北洋軍分裂成為三大派系: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軍閥集團;英、以馮國璋為首的直系軍閥集團;以張作霖為首的奉系軍閥集團。

這三個派系為了最高權力,互有爭鬥,相互傾軋中,北洋軍的實力消耗殆盡。尤其是在後來的二次北伐戰爭中,北洋軍損失慘重,後來在多次變動併入國民革命軍後,也就逐漸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北洋軍的編制,進入民國以後,仿照的是德日等國陸軍的編制結構,雖然只能算是舶來品,但在中國軍隊史上卻很是具有開創意義,標誌著中國舊式軍隊向近代化軍隊發展的重大轉變。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人:菊花茶

菊花茶,本名鄭良,網名菊花茶163,天涯新浪論壇知名歷史作家,資深三國控。曾發表過《華山論劍》、《歷史原來是這樣的》、《三國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快意恩仇的人生》、《禍起蕭牆》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