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繼我國古代絲綢之路的另一重要商道——張庫大道

水母宮風景區位於張家口市區西北3.5公里的臥雲山南麓。這裡山勢巍峨,山頭白雲繚繞,四周榆柳環合,松青柏翠,草木繁茂,一派幽靜,因此又被稱為森林公園。

水母宮是張家口皮都形成和興旺的見證。張家口歷來為中原與北方少數民族貿易互市的重要場所,特別是清雍正年間以後,張家口成為張庫大道的貿易集散地。張庫大道是張家口通往蒙古高原庫倫城(今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的貿易運銷路線,是繼我國古代絲綢之路的另一重要商道。

張庫大道的繁榮,使張家口成為我國最大的毛皮集散地,被稱為“皮都”。大量的毛皮在張家口加工鞣制,必須有充足的優質水,於是人們發現了臥雲山下的這股泉水。泉水淙淙清澈甘美,被稱為“大水泉”。“大水泉”中含有豐富的鍶、偏矽酸、硫、鋁,經這泉水浸泡、洗鞣的毛皮,皮板柔軟,毛色鋥亮,沒幾年工夫,經張庫大道流通到世界各地的“口羔”“口皮”得以名揚天下,

此時的張家口也已成為華北地區最大的毛皮集散地,成為名副其實的“皮都”。皮商們因此發了大財,紛紛集資,於清乾隆四十七年(西元1782年)跨泉修建了這座水母宮。

水母宮就建在“大水泉”之上,依山就勢,碧瓦朱門。關於水母宮泉水的由來,有這樣一個傳說:相傳水母娘娘在前往北海時,路經臥雲山,渴極思飲,四顧無水,便指地為泉,山崖隨之裂開一隙,泉水汩汩而出,至今不斷。

水母宮前青磚牌坊,上書“水母宮”三個金色大字,拾級而上,宮內朱簷懸匾,“風調雨順”“報我赤子”,筆力遒勁,氣勢如虹。內塑水母娘娘金身塑像,兩側為大型壁畫《出入回宮圖》把諸多天神出宮施雨的繁忙景象和雨後回宮的人疲馬乏,描繪得淋漓盡致。其創作內容從開天闢地、三皇五帝,歷代名人軼事到神話故事,無所不有。其中《昭君出塞》《文姬歸漢》更表達了當時蒙漢友好、貿易往來的熱鬧景象。

歷史上的水母宮還曾留下著名愛國將領馮玉祥和吉鴻昌的足跡。1933年5月26日,吉鴻昌、馮玉祥等愛國將領在當時的察哈爾省會張家口建立了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打響了中國民眾抗日的頭炮。臥雲山主峰“老虎頭”的山腰有一自然溶洞,名為白龍洞,馮玉祥將軍曾設指揮部于此,指揮同盟軍攻打日軍。景區內吉鴻昌將軍紀念館和馮玉祥別墅,陳列著當年組織和領導抗日同盟軍戰鬥的照片和部分物品。

山后的明代石砌古長城沿臥雲山向東西兩面蜿蜒逶迤,向東連通我國四大雄關之一的萬里長城第一門——大境門,攀山道與古長城九曲八盤穿梭於山崖間甚為驚險,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站在古長城上放眼望去,塞外風光盡收眼底。

如今,水母宮風景區每年吸引數萬遊客慕名而來,駐足秀水明山,探尋“皮都”的興盛與衰敗;瞻仰先烈遺跡,重溫那一段崢嶸歲月;欣賞山色美景,感慨祖國“大好河山”的雄偉與壯麗。

山后的明代石砌古長城沿臥雲山向東西兩面蜿蜒逶迤,向東連通我國四大雄關之一的萬里長城第一門——大境門,攀山道與古長城九曲八盤穿梭於山崖間甚為驚險,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站在古長城上放眼望去,塞外風光盡收眼底。

如今,水母宮風景區每年吸引數萬遊客慕名而來,駐足秀水明山,探尋“皮都”的興盛與衰敗;瞻仰先烈遺跡,重溫那一段崢嶸歲月;欣賞山色美景,感慨祖國“大好河山”的雄偉與壯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