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反轉基因鬥士”遭疑:是崔老師為了利益藏得深,還是觀眾心腹黑

文 中華工商時報見習記者 田未

崔老師這兩天有點忙。

日前,一個名為“璞谷塘商城”的生鮮電商網站上線,引起了不小的風波。

這個擁有者為“璞谷塘崔永元食品文化交流俱樂部有限公司”的網站,

主打非轉基因食品。商城網站,放著大大的崔永元頭像。

2014年,崔永元發佈自費100萬元赴美考察拍攝關於轉基因的紀錄片,引用了多位美國民眾、專家的意見和經歷,想要證明“轉基因食品對身體有害”。

紀錄片發佈後,方舟子公開質疑崔永元拍攝的紀錄片內容和目的,兩人就“轉基因食品能不能吃”的問題展開爭論。此後,崔永元在多個公開場合質疑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自己也成為“反轉基因鬥士”。

2016年,在中國全零售大會上,崔永元公開表示自己已經進入零售業,將在3個城市為共3萬名會員提供非轉基因食品。

“璞谷塘商城”是其進入零售領域後實際邁出的一步。

質疑不斷

然而,“璞谷塘商城”卻引來了多種質疑,目前來看主要有這些:

虛假宣傳——

商城僅有一款商品標明“非轉基因”——

在商城內,售價為89元的5L裝“璞穀塘大豆油”的產品簡介中,

寫明瞭選用“優質原料精選非轉基因東北大豆”,然而在售價為32元的750ml裝的“璞穀塘大豆油”中,只寫著“優質原料精選東北大豆”,沒有標注“非轉基因”。

雜糧“璞穀塘大豆”的簡介中也只寫著“甄選優質種子”,據媒體報導可見,該大豆簡介之前為“甄選非轉基因優質種子”,後來被修改去掉了“非轉基因”幾個字。

高端品價格高於同類商品5倍——

據北京青年報報導,璞穀塘中售價最高的是“義大利班婭莊園特級初榨橄欖油經典系列”,一瓶250ml的橄欖油售價780元,會員價為647.40元。在京東商城中,同等容量價格最高的一款橄欖油售價約為176.5元,

而最便宜的一款售價為

13.5元,璞穀塘所售橄欖油的價格約為其4到58倍。

“反轉基因鬥士”崔永元坐擁十多家公司——

國家企業信用資訊公示系統顯示,璞穀塘網站的擁有者“璞谷塘崔永元食品文化交流俱樂部有限公司”有一名自然人股東和一名企業法人股東,後者是璞谷塘原生態農產品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崔永元為該公司的股東之一。

此外,崔永元還擁有崔永元好滋味(大連)食品有限公司、璞谷塘崔永元(北京)食品有限公司和璞谷塘崔永元(延邊)食品有限公司,

與其他股東共同擁有的包括崔永元老滋味安全食品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崔永元老滋味食品開發長春有限公司。

除了食品行業,崔永元還是多家文化類公司的股東,包括上海崔永元文化傳播工作室、上海崔永元品牌管理有限公司、那維(上海)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知彼(上海)文化傳播工作室、上海永元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西藏永元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永元影業(上海)有限公司和永元文化傳媒(上海)有限公司。

鬥士精神

至於“坐擁十幾家公司”,崔老師顯然急了,是這樣回應的:

另一個故事

崔老師的故事咱們暫且按下不表,講一個其他故事。

去年9月份,紐約時報的一則報導曾引起食品行業的波動。

加州大學三藩市分校醫學教授斯坦頓·格蘭茲(StantonGlantz)發表在《美國醫學會期刊:內科學》上的文章揭示了,長達50年的關於營養物的作用與心臟病之間關係的研究,包括今天的許多膳食建議,也許基本是由制糖業塑造的。

斯坦頓·格蘭茲在此前不久發現了制糖業的一些內部文件。檔顯示,一個名叫糖業研究基金會(Sugar Research Foundation)的貿易團體,也就是今天的糖業協會(SugarAssociation),付給哈佛的3位科學家一筆資金——約合今天的5萬美元,讓他們在1967年發表了一篇關於糖類、脂肪和心臟研究的綜述文章。

綜述中引用的研究成果由這個糖業團體欽點,文章發表在頗具聲望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極力淡化了糖類和心臟健康之間的聯繫,並將飽和脂肪所起的作用汙名化。

此報導稱,哈佛的這幾名科學家以及與他們合作的糖業高管均已去世。其中一名從制糖業那裡得到資金支持的科學家是D·馬克·赫格斯特(D. Mark Hegsted),他後來當上了農業部營養部門的負責人,並在1977年幫忙起草了聯邦政府的第一版膳食指南。

再說回到崔老師。

關於崔老師此次風波,相關媒體發出的這樣的評論——“‘反轉基因鬥士’崔永元曾經直指,挺轉人士之所以支持轉基因是因為背後的利益驅使。如今,當他開始成為崔老闆,曾經叫板農業部、舌戰方舟子等一系列‘反轉運動’,不免令外界質疑是為如今的商業鋪路。”

此觀點可能代表了近期輿論的一個主流思路,畢竟,前前後後的事件太容易讓人產生這樣的聯想。

但是,在這裡講美國糖業協會的這個醜聞,不是為了和崔老師的故事套用或類比,只是作為思考評價時候的一個思路。

況且,科學界的事情,即使是科學家,如果不在領域內,其觀點便也失去了說服力,更別說是增添了質疑、口水、憤怒、惶恐等情緒之後眾聲喧嘩。

崔老師作為“鬥士”,可以質疑轉基因,如今公共輿論同樣也可以監督崔老師,這本就無可厚非。

世間事本就不是非黑即白,或許時間會給出答案吧。

鬥士精神

至於“坐擁十幾家公司”,崔老師顯然急了,是這樣回應的:

另一個故事

崔老師的故事咱們暫且按下不表,講一個其他故事。

去年9月份,紐約時報的一則報導曾引起食品行業的波動。

加州大學三藩市分校醫學教授斯坦頓·格蘭茲(StantonGlantz)發表在《美國醫學會期刊:內科學》上的文章揭示了,長達50年的關於營養物的作用與心臟病之間關係的研究,包括今天的許多膳食建議,也許基本是由制糖業塑造的。

斯坦頓·格蘭茲在此前不久發現了制糖業的一些內部文件。檔顯示,一個名叫糖業研究基金會(Sugar Research Foundation)的貿易團體,也就是今天的糖業協會(SugarAssociation),付給哈佛的3位科學家一筆資金——約合今天的5萬美元,讓他們在1967年發表了一篇關於糖類、脂肪和心臟研究的綜述文章。

綜述中引用的研究成果由這個糖業團體欽點,文章發表在頗具聲望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極力淡化了糖類和心臟健康之間的聯繫,並將飽和脂肪所起的作用汙名化。

此報導稱,哈佛的這幾名科學家以及與他們合作的糖業高管均已去世。其中一名從制糖業那裡得到資金支持的科學家是D·馬克·赫格斯特(D. Mark Hegsted),他後來當上了農業部營養部門的負責人,並在1977年幫忙起草了聯邦政府的第一版膳食指南。

再說回到崔老師。

關於崔老師此次風波,相關媒體發出的這樣的評論——“‘反轉基因鬥士’崔永元曾經直指,挺轉人士之所以支持轉基因是因為背後的利益驅使。如今,當他開始成為崔老闆,曾經叫板農業部、舌戰方舟子等一系列‘反轉運動’,不免令外界質疑是為如今的商業鋪路。”

此觀點可能代表了近期輿論的一個主流思路,畢竟,前前後後的事件太容易讓人產生這樣的聯想。

但是,在這裡講美國糖業協會的這個醜聞,不是為了和崔老師的故事套用或類比,只是作為思考評價時候的一個思路。

況且,科學界的事情,即使是科學家,如果不在領域內,其觀點便也失去了說服力,更別說是增添了質疑、口水、憤怒、惶恐等情緒之後眾聲喧嘩。

崔老師作為“鬥士”,可以質疑轉基因,如今公共輿論同樣也可以監督崔老師,這本就無可厚非。

世間事本就不是非黑即白,或許時間會給出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