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端午節不能僅是吃喝玩樂 傳統節日當過出新滋味 原創

端午節作為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自古以來便有賽龍舟、吃粽子等民俗活動。

自2008年起,端午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中國文明網5月23日)

我國端午文化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影響深遠。雖然說,近年來洋節來襲,傳統節日受到衝擊有所淡化,但是,端午節依然與中秋、春節等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重視。

插艾條、包粽子、賽龍舟等各項慶祝活動精彩紛呈,引人入勝。但我們當清醒的看到,伴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準大幅提高,一定程度上來說,節日已成為吃喝玩樂的代名詞,節日文化的香味逐漸平淡,這不是一種好現象。因此說,挖掘和傳承節日文化價值日顯重要。還回到端午文化來說吧,當讓廣大青少年唱主角。

傳承端午文化,堅定愛國情懷。“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提起端午節,人們總會把它和屈原、龍舟、粽子聯繫在一起。但卻忽視了一個重要內涵,這就是愛國主義情懷。而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正像梁啟超所說: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傳承端午文化,重在引導廣大青少年看到屈原憂國憂民的崇高情操,從而堅定愛國主義情懷,努力學習,不斷進步,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和汗水,為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傳承端午文化,務求與時俱進。歷史在發展,社會在進步,給人們的思想和工作都提出新的挑戰和需求。我們在挖掘傳承優秀節日文化的同時,還應因勢利導,融入新的現代優秀文化,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新的文化元素,涵蓋了愛國情懷、道德情操、促進發展,樂於奉獻等精神。這應該是全國人民的座右銘。

尤其是廣大青少年更要以此為準繩,努力學習,深刻領會,積極參與,不斷踐行,讓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之花在神州大地上怒放,並結出豐碩的成果。

傳承端午文化,從我做起。實踐證明,文化傳承靠接力,薪火相傳,永不熄滅。廣大青少年當成傳承節日文化的主力軍。堅持做到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開展和投身活躍節日文化的各項活動中,用自身實際行動為文化增光添彩。也許我們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眾人添柴火焰高,眾人劃漿開大船。億萬人的力量彙聚到一起,就能凝聚成精神文明的強大合力和動力,推進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讓中國這艘巨輪劈波斬浪,揚帆遠航,達到理想的彼岸。

堅持做到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開展和投身活躍節日文化的各項活動中,用自身實際行動為文化增光添彩。也許我們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眾人添柴火焰高,眾人劃漿開大船。億萬人的力量彙聚到一起,就能凝聚成精神文明的強大合力和動力,推進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讓中國這艘巨輪劈波斬浪,揚帆遠航,達到理想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