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四面環海的日本,在二戰期間,為什麼要在中國瘋狂搶奪食鹽?

在20世紀50年代福建出土的煎鹽器具,證明了仰韶時期的古代中國人已學會煎煮海鹽,宋代煮海為鹽的工藝達到高峰,歷代封建王朝產鹽最大的地區都在沿海,可以說,有海的地方就有鹽場。

奇怪的是,四面環海的日本為什麼在二戰時期,在中國大肆掠奪食鹽,難道說他們還缺鹽嗎?

大家都知道,要想把從海水中提煉鹽,需要具備兩個條件:第一,要有炎熱的氣候,這樣夏季炎熱的時候,海水蒸發起來才快。第二,要有平坦而寬廣的海灘,

這樣才方便轉化。

而我們來看日本,日本列島的氣候屬於溫帶海洋性季風型,主要特徵是終年溫和濕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而且日本的海岸線十分狹窄,陡峭,也很難形成較大面積的鹽場。

明治維新時期,日本食鹽的滿足量也只有全國的四分之一,大部分要依賴進口,而且,隨著近代工業的發展,食鹽不僅要用來吃,還要用在了化工、染料、軍工等產業上,這樣一來本身產鹽能力十分有限的日本就更捉襟見肘了。

即使它四面環海,擁有再多的海水,產鹽量也上不去。而當時亞洲最大的食鹽產國是中國,幾千年來鹽是中國歷朝嚴格控制的,對於食鹽的出口限制多多,日本人就是想買都沒處買。因此,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後,食鹽就是他們掠奪的重要戰略資源。那麼他們是怎麼掠奪的呢?

每佔領一地,派遣軍隊控制了所有的鹽產區,甚至直接進行沒收,導致很多中國當時的鹽業企業倒閉。同時廢除鹽鐵專賣令,要求各鹽場無限度的生產食鹽,提高產量,然後大批量的將食鹽運回日本國內。

在研究日本史的學者認為,日本自古以來就缺乏安全感,因為他們的土地上,不僅資源很少,而且經常地震,就算四面環海,卻缺乏人類基本生存的食鹽。因此,其種族渴求對外開拓,佔據資源豐富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