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在你身邊的“土地整治+”其實你本來就很美!

今天和市局領導一起去驗收基本農田,半路上接到同事小喬的電話,讓我們去看看蔡甸花博匯項目區到底能不能劃基本農田。區國土局和農業局的領導聽到我這意外的要求,

非常熱情地帶我去看了專案現場,居然讓我發現了一個由當地鄉賢推動的“土地整治+基本農田+村灣治理+水環境治理+第三產業”的“n+”亮點工程,讓這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讓我又忍不住要給大家推薦,順便做做廣告了。

閒話少話,有圖有真象!

身邊的“土地整治+”

仿佛在法國(其中就是在大集!)

身邊的“土地整治+”

(這算不算詩意棲居?實際就是原來的羅灣、魏灣!)

身邊的“土地整治+”

整治後的花田(估且稱之為春花)

整治後的花田(希望是我心目中的夏花)

夏日“油菜花”(其實並不是,我也不認識)

利用原有村民宅基地改造的商業街

看了我隨手街拍,是不是有很想去看看的衝動,如果你想,就趕緊去吧!就在蔡甸大集天星村,規劃面積有接近5000畝,現在已基本建成2000畝,乘著現在遊客還不太多,趕緊去享受花海、驕陽、沙灘和小河水吧!

項目區位置

做完廣告,

入正題,說說對這個項目土地利用方面的探討。

首先向大家描述一下這裡改造前的樣子。這裡原來就是一個武漢非常非常普通的農村,臨山不靠山,近水不臨水,地勢高高低低有些起伏,高程在20~30米之間,算不上平坦,耕作條件也算不上好。因離城不遠,村民大多都是在沌口或蔡甸城關打工,土地也撂荒多年,有的地方還被取土挖出大坑,有礙觀瞻;村民的房子也大多是兩三層的小樓,

不新不舊,拆了似乎有些可惜浪費;由於城市總體規劃一直把這塊區域控制為生態底線區,區政府也沒有投入改善村裡的基礎設施,從四圍的要道進入村裡,感覺是另一重天,坑坑窪窪。除了“中國的農村”來形容這裡外,真找不出更好的詞來概況這裡的特點。要說這裡唯一值得一提的,就是離這裡不遠的地方,有座明代古橋“三多橋”,還有西板橋、九如橋等與橋、與水有關的地名。

雖然既無獨特風光,也無特色產業,但隨著知音湖大道(蔡甸區南北大通道)、通城大道(大集至城關)、大沌路(大集至沌口)等道路貫通,這個地方的區位優勢倒顯現出來了,到武漢市區、武漢開發區不到半小時車程,到城關更顯得近在咫尺了。生態底線區+不錯的區位,正是郊野公園不二選址。

專案區周邊條件和地形(底圖航片為2010年)

再看這專案實施運作模式。

農業與第三產業相結合!

這個專案是把農業和休閒遊憩相結合,以農業(種花)為切入點,以景觀打造為基礎,以旅遊休閒為導向,進行土地綜合整治,打造集花卉旅遊觀光、創意農業體驗、田園養生度假、親水休閒遊樂、美麗鄉村體驗、花卉貿易展銷等六大功能於一體的綜合體。以前是不是聽只過商業綜合體,現在有綜合體新版本了,“農業”也可以做成綜合體!高投入+高附加值,也許能讓都市近郊的農業率先告別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農業印象,真正讓農業第三產業化!我相信這就是未來都市農業的重要方向之一!

農用地流轉與房屋流轉相結合。

目前大家印象中的土地流轉,一般指農用地流轉,而這個項目還把房屋和集體建設用地也流轉起來了,升級為土地流轉的“進階版”。

專案區總占地約5000畝,全部是找村裡租的,流轉價格500元/畝/年。除了土地,這些風格各異的房子,也是租的。說來有些巧合,現有的幾個自然村灣共計178幢房屋,區政府原是打算實施增減掛鉤拆遷複墾的,早在2012年的時候就進行了拆遷入戶調查,與村民逐戶簽訂了房屋拆遷補償協議,並安排了還建房,但2015年區裡招商引進這個專案後,苦於禁建區的嚴格管理,沒有新增建設用地指標[1],只好在存量利用上想心思。結果,這項目不僅利用了存量建設用地,就連房子也一併用起來了!這些房屋,區政府已按程式實施了徵收(需要注意的是,區政府在許可權範圍內僅徵收了房屋,並沒有徵收土地,土地徵收的許可權在省政府),閱景匯公司實際是街道辦手中將這些房本要拆掉的房屋租了下來(50萬/年)。這也算一舉兩得,街道不僅不用花錢拆房子,還意外有了筆收入;而對閱景匯公司,也沒對房屋內部結構做大的改動,只需要做外立面改造和內部裝修,也算省了些錢蓋房子,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前期運營投入;而且也不用擔心找個人租房違約、隨意漲價以及涉及業主眾多等問題。我覺得說不定區政府、街道無心插柳卻能柳成蔭,走出了一條農村建設用了地和存量房屋利用的新路。

花博匯這個項目的做法,讓我對增減掛鉤和郊野公園“拆舊建新”的傳統做法有了些新的思考。目前在城市周邊推進郊野公園或增減掛鉤項目都是“拆”字當先,而實際又因補償問題拆不動,項目久拖不動甚至爛尾。為什麼我們不何不換種思路,在農村建設用地上搞騰籠換鳥,提檔升級發展第三產業?

存量房再利用與創意設計相結合。

如果你對一個地方沒有兒時記憶,沒有一絲鄉愁,規劃設計時這裡原本隨處可見的房屋,估計第一想到的就是“拆”!拆完了在拔高、加密的基礎上,再造出這種流派那種風格的新建築。可這個項目,把原本打算要拆掉的灰頭土臉的房子基本上都保留了下來,而且還成了房屋改造創意之地,“修舊如新”,有風格但毫無違和感。你肯定沒有看出那小小尖頂教堂是一座小三層樓改造而成的吧,看不出這整條“法國風情商業街”就是原來村裡的房子,只是做了立面改造和內部裝修。而且,即使是裝修的材料,有的也是“廢物”利用,節約又不乏時尚。

項目改造前(從左至右,分別為羅灣、魏灣和大劉灣現狀房屋,攝于2012年夏)

項目改造後(魏灣、羅灣改造後)

設計結合自然。

如果你不熟悉這裡,你甚至感覺不到這裡有過大量動土整治的痕跡。整治後,項目區也不是一馬平川,依然是高高低低略有起伏,基本保持了原有地形的基本格局,原來的高處依然最高,低處照樣低,不僅有利於排水,而且略有起伏的地形似乎能夠有更豐富的遊覽體驗。而且,原有的溝、塘都完好地保留了下來。比如,項目區中部的沙灘,是利用原來的藕塘改造的;紫色花海中的小河,也是利用了原來的灌溉渠改建的。而且,專案設計時在“水”上下了大功夫,為解決灌溉問題,專案區採用的噴(滴?)灌溉系統;污水也集中收集後進入市政污水管網;而且,這裡在水景設計上特別誠心,不僅努力去做好水景,也重視水質,專案區的小河、小湖裡的水,並不是直接從後官湖直接取水,而是通過專案區淨水系統重新淨化。當然這樣做,也是無耐之舉,因為直接從湖塘裡取的水質達不到遊憩的需要!

圖:項目區改造前航片(2010年)

圖:項目區改造中航片(2016年)

圖:專案區一期規劃圖

身邊的“土地整治+”

圖:項目區中部沙灘由藕塘改造

基本農田保護與美麗鄉村結合。

2016年,國土部、農業部開展了城市周邊永久基本農田劃定核實舉證,要求要把耕地“能劃盡劃”為基本農田,還提出了劃定比例指標“硬杠杠”,因這個項目正好位於城市周邊範圍,為了讓指標達標,蔡甸區也實在沒招了,除了在這個項目區範圍內保留了200畝一般農田外(以備日後向市爭取必要的新增配套設施用地),其餘的耕地全部劃為了永久基本農田。但似乎區裡有的同志擔心這種做法會被上級批評,我覺得似乎多慮了。這個項目在土地利用方面,沒有一條違反了基本農田“五不准”[2]的相關規定,只是在種植的類型方面,以花為主,與大家一般認為基本農田應種植糧棉油的傳統印象不符而已,而這似乎更可以做成保護基本農田就是保護美麗田園、建設美麗鄉村鮮活案例,保護基本農田一樣可以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

最後再說說題外話,關於鄉閑的作用。在項目現場,我有幸見到了這個項目投資人之一許江先生。他本人就是土生土長的大集人,年輕有為,功成名就後也想為家鄉做點事情。他非常自豪地告訴我,他覺得做這個項目覺得特別有成就感,他父親就在村裡,村裡大多數人原來也就認得他,回村把村裡改造好了,創造了就業,得到村裡人的肯定,他覺得特別自豪。這些質樸直白的語言,說出了很多回鄉創業人的心聲,也正是對家鄉的熱愛的瞭解,才能真正細緻地對待一草一木。也許在鄉村建設民間資本上,本地的和尚比外來的和尚念好經的概率要高些!

最後感謝我的幾位熱心的朋友給我提供照片,幫我找第一手資料!

此文為悠哉網原創內容,特此聲明

這個專案是把農業和休閒遊憩相結合,以農業(種花)為切入點,以景觀打造為基礎,以旅遊休閒為導向,進行土地綜合整治,打造集花卉旅遊觀光、創意農業體驗、田園養生度假、親水休閒遊樂、美麗鄉村體驗、花卉貿易展銷等六大功能於一體的綜合體。以前是不是聽只過商業綜合體,現在有綜合體新版本了,“農業”也可以做成綜合體!高投入+高附加值,也許能讓都市近郊的農業率先告別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農業印象,真正讓農業第三產業化!我相信這就是未來都市農業的重要方向之一!

農用地流轉與房屋流轉相結合。

目前大家印象中的土地流轉,一般指農用地流轉,而這個項目還把房屋和集體建設用地也流轉起來了,升級為土地流轉的“進階版”。

專案區總占地約5000畝,全部是找村裡租的,流轉價格500元/畝/年。除了土地,這些風格各異的房子,也是租的。說來有些巧合,現有的幾個自然村灣共計178幢房屋,區政府原是打算實施增減掛鉤拆遷複墾的,早在2012年的時候就進行了拆遷入戶調查,與村民逐戶簽訂了房屋拆遷補償協議,並安排了還建房,但2015年區裡招商引進這個專案後,苦於禁建區的嚴格管理,沒有新增建設用地指標[1],只好在存量利用上想心思。結果,這項目不僅利用了存量建設用地,就連房子也一併用起來了!這些房屋,區政府已按程式實施了徵收(需要注意的是,區政府在許可權範圍內僅徵收了房屋,並沒有徵收土地,土地徵收的許可權在省政府),閱景匯公司實際是街道辦手中將這些房本要拆掉的房屋租了下來(50萬/年)。這也算一舉兩得,街道不僅不用花錢拆房子,還意外有了筆收入;而對閱景匯公司,也沒對房屋內部結構做大的改動,只需要做外立面改造和內部裝修,也算省了些錢蓋房子,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前期運營投入;而且也不用擔心找個人租房違約、隨意漲價以及涉及業主眾多等問題。我覺得說不定區政府、街道無心插柳卻能柳成蔭,走出了一條農村建設用了地和存量房屋利用的新路。

花博匯這個項目的做法,讓我對增減掛鉤和郊野公園“拆舊建新”的傳統做法有了些新的思考。目前在城市周邊推進郊野公園或增減掛鉤項目都是“拆”字當先,而實際又因補償問題拆不動,項目久拖不動甚至爛尾。為什麼我們不何不換種思路,在農村建設用地上搞騰籠換鳥,提檔升級發展第三產業?

存量房再利用與創意設計相結合。

如果你對一個地方沒有兒時記憶,沒有一絲鄉愁,規劃設計時這裡原本隨處可見的房屋,估計第一想到的就是“拆”!拆完了在拔高、加密的基礎上,再造出這種流派那種風格的新建築。可這個項目,把原本打算要拆掉的灰頭土臉的房子基本上都保留了下來,而且還成了房屋改造創意之地,“修舊如新”,有風格但毫無違和感。你肯定沒有看出那小小尖頂教堂是一座小三層樓改造而成的吧,看不出這整條“法國風情商業街”就是原來村裡的房子,只是做了立面改造和內部裝修。而且,即使是裝修的材料,有的也是“廢物”利用,節約又不乏時尚。

項目改造前(從左至右,分別為羅灣、魏灣和大劉灣現狀房屋,攝于2012年夏)

項目改造後(魏灣、羅灣改造後)

設計結合自然。

如果你不熟悉這裡,你甚至感覺不到這裡有過大量動土整治的痕跡。整治後,項目區也不是一馬平川,依然是高高低低略有起伏,基本保持了原有地形的基本格局,原來的高處依然最高,低處照樣低,不僅有利於排水,而且略有起伏的地形似乎能夠有更豐富的遊覽體驗。而且,原有的溝、塘都完好地保留了下來。比如,項目區中部的沙灘,是利用原來的藕塘改造的;紫色花海中的小河,也是利用了原來的灌溉渠改建的。而且,專案設計時在“水”上下了大功夫,為解決灌溉問題,專案區採用的噴(滴?)灌溉系統;污水也集中收集後進入市政污水管網;而且,這裡在水景設計上特別誠心,不僅努力去做好水景,也重視水質,專案區的小河、小湖裡的水,並不是直接從後官湖直接取水,而是通過專案區淨水系統重新淨化。當然這樣做,也是無耐之舉,因為直接從湖塘裡取的水質達不到遊憩的需要!

圖:項目區改造前航片(2010年)

圖:項目區改造中航片(2016年)

圖:專案區一期規劃圖

身邊的“土地整治+”

圖:項目區中部沙灘由藕塘改造

基本農田保護與美麗鄉村結合。

2016年,國土部、農業部開展了城市周邊永久基本農田劃定核實舉證,要求要把耕地“能劃盡劃”為基本農田,還提出了劃定比例指標“硬杠杠”,因這個項目正好位於城市周邊範圍,為了讓指標達標,蔡甸區也實在沒招了,除了在這個項目區範圍內保留了200畝一般農田外(以備日後向市爭取必要的新增配套設施用地),其餘的耕地全部劃為了永久基本農田。但似乎區裡有的同志擔心這種做法會被上級批評,我覺得似乎多慮了。這個項目在土地利用方面,沒有一條違反了基本農田“五不准”[2]的相關規定,只是在種植的類型方面,以花為主,與大家一般認為基本農田應種植糧棉油的傳統印象不符而已,而這似乎更可以做成保護基本農田就是保護美麗田園、建設美麗鄉村鮮活案例,保護基本農田一樣可以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

最後再說說題外話,關於鄉閑的作用。在項目現場,我有幸見到了這個項目投資人之一許江先生。他本人就是土生土長的大集人,年輕有為,功成名就後也想為家鄉做點事情。他非常自豪地告訴我,他覺得做這個項目覺得特別有成就感,他父親就在村裡,村裡大多數人原來也就認得他,回村把村裡改造好了,創造了就業,得到村裡人的肯定,他覺得特別自豪。這些質樸直白的語言,說出了很多回鄉創業人的心聲,也正是對家鄉的熱愛的瞭解,才能真正細緻地對待一草一木。也許在鄉村建設民間資本上,本地的和尚比外來的和尚念好經的概率要高些!

最後感謝我的幾位熱心的朋友給我提供照片,幫我找第一手資料!

此文為悠哉網原創內容,特此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