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王海明:勤勞+政策 “啄”出致富路

“政府對我的幫助我會牢牢記在心裡,我想著我還能幹幾年,兒子也年輕,我們不能光吃低保,要自力更生,靠自己的勤勞和黨的好政策走出貧困的陰影,摘掉貧困的帽子。”鳳縣留鳳關鎮喇嘛泉村二組貧困戶王海明說。

今年已年過60的王海明家中有3口人,妻子早年患有腦梗,為治病花光了家中所有的積蓄,但仍然落下後遺症,屬於二級殘疾,需要常年吃藥緩解。兒子原本在外務工,由於市場不景氣公司虧損便回到老家,想創業又缺乏技術,

只能在家待業。王海明雖然在附近的礦山上打工,但工作是有一天沒一天,收入時有時無,經濟來源不穩定,家中的生活捉襟見肘,成了村裡的貧困戶。

去年,鳳縣開展“脫貧攻堅暨三聯兩包活動”,為喇嘛泉村配備了第一書記,並為王海明結對子一名脫貧致富幫扶責任人和一個發力出彩互助組。王海明看到了希望和機遇,便立即向包村幹部和第一書記、幫扶責任人說明了自己想脫貧,

卻苦於找不到門路的苦衷。

王海明告訴記者:“當時大家集體討論幫我尋找適合的專案,大家覺得土雞價值高、有市場,能夠幫助我脫貧致富。我們鎮領導也很關心。經過考察,大家幫助我在信用合作社貸了2萬多元,我買了2000只雞苗。我把互助組成員家中的廢舊養豬場用很便宜的價格租了下來,和兒子一起把養豬場動手改造成養雞場。”

就這樣,一個初具規模的養雞場建成了。

在養殖期間,王海明和兒子起早貪黑,悉心飼養土雞。通過辛勤努力,2000只雞僅僅死亡了十幾隻,看著一隻只茁壯成長的土雞,他心裡十分激動。後來王海明又自行貸款,購買了3000只雞苗,擴大了養殖場規模。

年底,雞都長大了,可農村市場需求量卻非常小,該怎麼將這些土雞賣出去呢?王海明面臨一道難題。包村幹部和第一書記幫助王海明把土雞銷售的消息掛到了網上,

還幫助王海明兒子租車到外地去賣,這線上線下合作的方式,短短2個月裡就賣出去了1000餘隻雞,為王海明一家解了燃眉之急。

“土雞都長大了,市場也有了,終於可以一步一步地跨過貧困的門檻,摘掉貧困的帽子了。太感謝鎮上、村上幹部對我的幫助,我打算今年繼續擴大自己的養雞場,為自己再增加一定的收入,等成大規模後,我還想帶動村裡其他貧困戶一起脫貧哩!”王海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