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大興記憶|那些年咱家家都用的老物件,你認識幾件?

(全文共3500字,閱讀需7分鐘)

今天,小編問大家一個問題

知道咱們祖輩以前種地用什麼嗎

有人肯定說知道呀

但有的人肯定不知道

自從農業現代化以後,以前農耕時代的老物件,

就漸漸淡出了我們的視線,也有很多家庭早就不種地了,所以,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回憶一下這些老物件。

第一件、犁

今天首先向您介紹耕地的犁。犁,是人類歷史長河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直到今天它還在發揮著偉大的作用,它只能不斷革新而不會被淘汰。

自從人類走出了原始森林,種植五穀,飼養六畜,犁就被發明了出來。到現在,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了。

犁的前身叫“耒耜”(lěi sì)。原始人類靠狩獵和採摘野果及植物的根莖生存,隨著人類的不斷繁衍,人口越來越多,這樣已經不能解決溫飽問題了,人們就把採摘的種子埋在土裡種植。起初人們把秋天的野草燒掉再耕種,可是燒過的土地又幹又硬,不容易挖開。

相傳炎帝神農氏看到野豬在拱土尋找食物時,把土地鬆開了,從中受到啟發,發明了耒耜。炎帝在刺穴用的尖木棒下部橫著綁上一段短木,先將尖木棒插在地上,再用腳踩在橫木上加力,讓木尖插入泥土,然後將木柄往身邊扳,尖木隨之將土塊撬起。這樣連續操作,便耕翻出一片松地。

這一發明使當時的農業生產力大大提高。

經過不斷改進,在鬆軟土地上翻地的木耒,尖頭又被做成扁形,成為板狀刃,叫“木耜”。“木耜”的刃口在前,破土的阻力大為減小,還可以連續推進。木制板刃不耐磨,容易損壞。人們又逐步將它改成石質、骨質或陶質,

有的製成耐磨的板刃外殼,損壞後,可以更換,這就是犁的雛形了。

後來人們又發明了青銅器,由青銅製作成的犁尖又鋒利又耐磨。經過多年實踐,人們又把犁改成更加合理的形狀,由犁轅、犁把和犁鏵等主要部件組成。人們還馴化了牛,

用牛拉犁使生產力得到提高。到了周朝,人們又發明了冶鐵,鐵犁鏵大量普及,人類才真正進入了農耕時代。越來越科學的犁,應運而生。

到了現代農業時期,人們發明了拖拉機,拉犁有了更大的馬力,於是,又發明了雙鏵犁,三鏵犁,最多達到十一鏵犁,真正實現了農業現代化。

第二件、耙

耙的種類很多,有釘耙、平耙、攤耙、大耙、摟耙(鐵耙、竹耙)。

從功能上分有作為兵器的耙,比如豬八戒用的九齒釘耙,還有作為農具用的耙。今天我們主要向您介紹農具耙。

釘耙:

由耙頭和耙柄組成 。功能齊全,摟打平推皆可, 收集荊軻雜草、搗糞、平地等,是農村必備的農具之一。

平耙:

耙齒和耙柄呈銳角, 主要用來平整土地,清除菜畦裡的雜草等物,精耕細播,修渠打梗。

攤耙:

全部為木製品,也有無齒的,叫推板,主要用於攤曬糧食,把成堆的穀物攤開,翻曬。

大耙(排耙)

顧名思義,就個頭比較大,用來收集幹禾雜草,搭在肩膀上拉著走,效率高。

摟耙:(耙子)

有鐵齒的和竹齒的,應用靈活,用來把草集中到一起或翻曬糧食用。

在過去,農村冬天取暖做飯,用不起煤,更沒有燃氣。只有秸稈和雜草,平原地區也用不起劈柴,冬天拾柴禾,一隻草筐,一把鐮刀,一把耙子。有的人還順便帶上獵槍,碰上野兔子什麼的還可以狩獵。在我們大興地區有一句常語:“打兔子帶燒的,一工二得。”

耙子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是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創造和不斷完善的工具。在生產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還有一種農具,叫“耙”(bà)。

它應該是耙的衍生物,字同音不同。一個70公分寬,兩米長的木框,上面有兩排15公分的鐵齒,用兩頭牛拉著。人站在耙上,目的是壓碎土坷垃,平整土地,精耕細作。

第三件、耬

耬(lóu)是中國農業生產的一大發明,它是由耠子開溝人工下種,碌碡軋地的傳統播種方式發展而來。由牲畜牽引,後面有人扶著,可以同時完成開溝和下種兩項工作。一次種一壟或多壟,最多達5壟。其農作工具為現在播種機的前身,用耬播種,亦稱“耩(jiǎng)地”。耬也叫耬犁。

耬的意思是因為它有雙層結構,上邊的方鬥裡放種子,下面的三個犁用來開溝。播種時用牲畜拉著,一人牽引,後邊一人扶著,邊走邊搖,目的是把種子搖下去,根據下種量多少決定搖晃頻率。元代農學家王禎對此做了較詳細的描述。

“耬車播種時用的鏵,類似三角犁鏵,但較小些,中間有一高脊,10釐米長,8釐米寬。將劐(huō)插入耬車腳背上的二孔中並緊緊綁在橫木上。這種鏵入地8釐米深,而種子經過耬腳撒落下來,因此能在土中種得很深。用耬車耕種的土地,如同用小犁犁過那樣。”從而使播種的品質和效率大大的提高。

中國的傳統農具有“犁、耬、鋤、耙”四大農具之稱,耬是其中之一。

現在,有了拖拉機,播種機了,耬也就退出了歷史舞臺。

第四件、鋤

鋤是農民必備的農具之一。地道的農民家裡,必有一把或幾把地道的鋤。鋤由頭和鋤把(我們都叫鋤杠)組成。鋤頭是一塊30cm長、20cm寬的鋼板,刃口鋒利,由一根像鵝頸一樣的鐵棍連接在鋤杠上。鋤杠約兩米長,一般是光滑的硬木。

鋤甚至是農民的象徵,當問到農民的身份時,他們就會自嘲的說:“我是在家摞鋤杠的。”

傳說是炎帝神農氏發明了鋤,不過,本人認為真正意義上的鋤,應該是周朝以後不斷發展普及的,因為周朝以前根本就沒有鐵。盛行是在唐朝以後,有很多關於鋤的詩就是見證。比如陶淵明的“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李紳的“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等。可見鋤在中國農業社會的地位。

鋤是一個萬能的農具,主要用於除草和鬆土,也可以用來打田埂,平整土地。其實到了夏天的田間管理主要的工作也就是除草、間苗和鬆土保墒。

用鋤既是體力活,也是技術活。著名的豫劇朝陽溝裡栓保教銀環鋤地唱到:“你前腿弓,後腿繃,一步一步地向前沖,又叫你把它判了死刑。”說的是銀環不會鋤地,又把一棵莊稼苗鋤死了。

鋤地,我們都管它叫耪(pǎng)地。一般的大田種植高粱和玉米都要用大鋤來耪。前面說到用耠子播種高粱和玉米,到了五月份,莊稼都出齊了,雜草也一起長起來了,這時就要及時的耪地,目的是除草和間苗。間苗除草講究“三鋤一扳兒拐”,目的是把種苗周圍的雜草清除乾淨,“一扳兒拐”是用的一側橫著一拐,把壟間的草或多餘的苗除掉。還有一種耪地,是把兩壟莊稼之間的雜草除掉連帶鬆土保墒。這種耪地講究“三步一鋤鋤連鋤”,有的人耪地偷懶,鋤殺不下去,耪的太淺,沒有把草連根除掉,這叫“蛤蟆鋤”,意思是蹦著耪。

講究的大田玉米要耪七遍,那時的玉米優良品種有“八趟白,十趟白,白馬牙”等。到了秋天,不等玉米晾乾,擰下來用碾子簡單一軋,破成大碴子,蒸窩頭貼餅子,那叫一個香,比現在最優質的大米都好吃。

為了適應各種需要, 鋤還延伸出很多種類,比如:片鎬、挖苗勺子、韭刀子,小鎬子等都屬於鋤的範疇。

第五件、鐮刀

鐮刀是農村收割莊稼和割草的農具,由刀片和木把構成,有的刀片上帶有小鋸齒,一般用來收割稻穀,在江南的一些農村現在還有廣泛的使用。

鐮刀在以前的農耕時代用處非常廣泛,用鐮刀割莊稼、割草、割菜;還可以用來砍樹苗、砍柳條子和紫穗槐,回家自己編筐用。

鐮刀在農村的用處非常大,如今,應該有好多家庭還有鐮刀存在。

第六件、鍘

鍘刀是地地道道的農具,是用來鍘草的。為什麼要鍘草呢?為了運輸和耕作的需要,農村要養牛、馬、驢、騾等牲畜,這些牲畜吃的草要切得短一些,一是為了吃著方便,二來是容易摻雜精飼料。

到了三夏大忙的季節,農村就像打仗一樣,分秒必爭。 三夏,就是夏收夏種和夏管,夏收北方主要就是收麥子。夏種就是收完麥子以後趕緊把秋糧種上,比如麥茬玉米、麥茬白薯等。夏管就是要管好春播莊稼,間苗除草,施肥保墒。

那時收麥子沒有收割機,為了搶種秋糧,地裡不留麥茬,就要把麥子拔下來。拔麥子可不是容易的事,把麥子攥緊用力拔,手松了就有可能把手拉破。麥熟一晌,刻不容緩,如果再趕上下雨,那一年就白乾了。一個男勞力一天要拔兩三畝麥子,可想而知是多麼辛苦。

那和鍘刀有什麼關係呢?把麥子運到場上,要把麥穗和麥秸分開,就用鍘刀鍘。

鍘麥子

鍘麥子需要兩個人操作,一人往刀口送麥子,一人操刀,落刀時要使刀刃緊貼著刀口,“哢哢”的聲音聽著非常舒服。

如今有了收割機,鍘刀都進了歷史博物館了。

第七件、耠

耠(huō)子、葉兒、碌碡(liù zhou)這三樣是一套播種用的農具,聯合作業才能完成播種過程。

耠子

用犁把土地翻過以後,再用耙耙平,然後就可以下種了。接下來這三樣就派上了用場。一般種植小麥、高粱、穀子、黍子等農作物都用這種方法。

耠子一般用驢或人拉,比較輕便。牛走的太慢,驢走得快,又不太費勁。耠子的作用是用來開溝,然後把種子撒在溝裡。

葉兒,(不知這樣稱呼對不對,或者叫“掩兒”,“月兒”更合適。就是一塊鐵板,六七十公分長,兩三公分厚,10公分寬,把它彎成月牙形。)目的是把耠子豁開的土再掩埋在溝裡。

後邊就是碌碡,我們管它叫小碌碡,為的是和大碌碡區分開來。葉兒和碌碡一般是連在一起的,用一頭毛驢拉,或者一個人拉葉兒,一個人拉小碌碡把土壓實。這樣播種就算完成了。

還有開雙溝的耠子和雙碌碡,實踐證明,合理密植可以提高產量,還能提高播種效率。這樣種植的作物就形成了大小壟(也叫陰陽壟或二八壟)。

如今,農民種地都用上了拖拉機,播種機。一排十幾壟,多快好省,真正實現了農業機械化。

幾千年流傳下來的農具都進了歷史博物館了。

第八件、叉子

叉子、木耙、木鍁、滑桔垛這是收麥子必用的一套工具。

麥子軋過以後,要翻場。用叉子把麥秸再挑起來,目的是把麥粒抖落下來。翻過以後再軋,反復兩三遍。麥粒基本掉光了,再把麥秸用叉子垛在一邊,就是滑桔垛。

滑桔也有用處,農村過去蓋房子,把滑桔用生石灰攪拌以後,再鋪在房頂上,又結實又防雨。用滑桔拌膠泥抹牆,不裂口;外面再抹一層麻刀灰。過去農村裝修內牆,都離不開滑桔。

叉子和木耙

叉子和木鍁

第九件、揚場

把滑桔清除以後,剩下的就是麥子了,不過還不太乾淨,裡邊還有麥殼、雜草、灰土等雜物。為了清除這些雜物,就要用這兩種方法。

一是揚場,揚場要抓住時機,一般要等刮3級左右的風,這正是揚場的大好時機,把糧食揚起來,讓自然側風把麥殼等雜物吹走,邊揚邊用掃帚掃,如果天氣給力,基本能夠達到預想效果。

二是扇車。扇車就是帶風扇的車,一人轉動扇葉,一人把糧食裝到車鬥裡邊去,糧食從上邊流下來,經過扇風一吹,就把雜物和糧食分開了。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

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

越來越多的農民已經不種地了

那些農耕工具也漸漸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如今

還有多少人認識這些工具呢

|編輯排版:愛我大興/週末、舒沐橙

動圖

真正實現了農業現代化。

第二件、耙

耙的種類很多,有釘耙、平耙、攤耙、大耙、摟耙(鐵耙、竹耙)。

從功能上分有作為兵器的耙,比如豬八戒用的九齒釘耙,還有作為農具用的耙。今天我們主要向您介紹農具耙。

釘耙:

由耙頭和耙柄組成 。功能齊全,摟打平推皆可, 收集荊軻雜草、搗糞、平地等,是農村必備的農具之一。

平耙:

耙齒和耙柄呈銳角, 主要用來平整土地,清除菜畦裡的雜草等物,精耕細播,修渠打梗。

攤耙:

全部為木製品,也有無齒的,叫推板,主要用於攤曬糧食,把成堆的穀物攤開,翻曬。

大耙(排耙)

顧名思義,就個頭比較大,用來收集幹禾雜草,搭在肩膀上拉著走,效率高。

摟耙:(耙子)

有鐵齒的和竹齒的,應用靈活,用來把草集中到一起或翻曬糧食用。

在過去,農村冬天取暖做飯,用不起煤,更沒有燃氣。只有秸稈和雜草,平原地區也用不起劈柴,冬天拾柴禾,一隻草筐,一把鐮刀,一把耙子。有的人還順便帶上獵槍,碰上野兔子什麼的還可以狩獵。在我們大興地區有一句常語:“打兔子帶燒的,一工二得。”

耙子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是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創造和不斷完善的工具。在生產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還有一種農具,叫“耙”(bà)。

它應該是耙的衍生物,字同音不同。一個70公分寬,兩米長的木框,上面有兩排15公分的鐵齒,用兩頭牛拉著。人站在耙上,目的是壓碎土坷垃,平整土地,精耕細作。

第三件、耬

耬(lóu)是中國農業生產的一大發明,它是由耠子開溝人工下種,碌碡軋地的傳統播種方式發展而來。由牲畜牽引,後面有人扶著,可以同時完成開溝和下種兩項工作。一次種一壟或多壟,最多達5壟。其農作工具為現在播種機的前身,用耬播種,亦稱“耩(jiǎng)地”。耬也叫耬犁。

耬的意思是因為它有雙層結構,上邊的方鬥裡放種子,下面的三個犁用來開溝。播種時用牲畜拉著,一人牽引,後邊一人扶著,邊走邊搖,目的是把種子搖下去,根據下種量多少決定搖晃頻率。元代農學家王禎對此做了較詳細的描述。

“耬車播種時用的鏵,類似三角犁鏵,但較小些,中間有一高脊,10釐米長,8釐米寬。將劐(huō)插入耬車腳背上的二孔中並緊緊綁在橫木上。這種鏵入地8釐米深,而種子經過耬腳撒落下來,因此能在土中種得很深。用耬車耕種的土地,如同用小犁犁過那樣。”從而使播種的品質和效率大大的提高。

中國的傳統農具有“犁、耬、鋤、耙”四大農具之稱,耬是其中之一。

現在,有了拖拉機,播種機了,耬也就退出了歷史舞臺。

第四件、鋤

鋤是農民必備的農具之一。地道的農民家裡,必有一把或幾把地道的鋤。鋤由頭和鋤把(我們都叫鋤杠)組成。鋤頭是一塊30cm長、20cm寬的鋼板,刃口鋒利,由一根像鵝頸一樣的鐵棍連接在鋤杠上。鋤杠約兩米長,一般是光滑的硬木。

鋤甚至是農民的象徵,當問到農民的身份時,他們就會自嘲的說:“我是在家摞鋤杠的。”

傳說是炎帝神農氏發明了鋤,不過,本人認為真正意義上的鋤,應該是周朝以後不斷發展普及的,因為周朝以前根本就沒有鐵。盛行是在唐朝以後,有很多關於鋤的詩就是見證。比如陶淵明的“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李紳的“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等。可見鋤在中國農業社會的地位。

鋤是一個萬能的農具,主要用於除草和鬆土,也可以用來打田埂,平整土地。其實到了夏天的田間管理主要的工作也就是除草、間苗和鬆土保墒。

用鋤既是體力活,也是技術活。著名的豫劇朝陽溝裡栓保教銀環鋤地唱到:“你前腿弓,後腿繃,一步一步地向前沖,又叫你把它判了死刑。”說的是銀環不會鋤地,又把一棵莊稼苗鋤死了。

鋤地,我們都管它叫耪(pǎng)地。一般的大田種植高粱和玉米都要用大鋤來耪。前面說到用耠子播種高粱和玉米,到了五月份,莊稼都出齊了,雜草也一起長起來了,這時就要及時的耪地,目的是除草和間苗。間苗除草講究“三鋤一扳兒拐”,目的是把種苗周圍的雜草清除乾淨,“一扳兒拐”是用的一側橫著一拐,把壟間的草或多餘的苗除掉。還有一種耪地,是把兩壟莊稼之間的雜草除掉連帶鬆土保墒。這種耪地講究“三步一鋤鋤連鋤”,有的人耪地偷懶,鋤殺不下去,耪的太淺,沒有把草連根除掉,這叫“蛤蟆鋤”,意思是蹦著耪。

講究的大田玉米要耪七遍,那時的玉米優良品種有“八趟白,十趟白,白馬牙”等。到了秋天,不等玉米晾乾,擰下來用碾子簡單一軋,破成大碴子,蒸窩頭貼餅子,那叫一個香,比現在最優質的大米都好吃。

為了適應各種需要, 鋤還延伸出很多種類,比如:片鎬、挖苗勺子、韭刀子,小鎬子等都屬於鋤的範疇。

第五件、鐮刀

鐮刀是農村收割莊稼和割草的農具,由刀片和木把構成,有的刀片上帶有小鋸齒,一般用來收割稻穀,在江南的一些農村現在還有廣泛的使用。

鐮刀在以前的農耕時代用處非常廣泛,用鐮刀割莊稼、割草、割菜;還可以用來砍樹苗、砍柳條子和紫穗槐,回家自己編筐用。

鐮刀在農村的用處非常大,如今,應該有好多家庭還有鐮刀存在。

第六件、鍘

鍘刀是地地道道的農具,是用來鍘草的。為什麼要鍘草呢?為了運輸和耕作的需要,農村要養牛、馬、驢、騾等牲畜,這些牲畜吃的草要切得短一些,一是為了吃著方便,二來是容易摻雜精飼料。

到了三夏大忙的季節,農村就像打仗一樣,分秒必爭。 三夏,就是夏收夏種和夏管,夏收北方主要就是收麥子。夏種就是收完麥子以後趕緊把秋糧種上,比如麥茬玉米、麥茬白薯等。夏管就是要管好春播莊稼,間苗除草,施肥保墒。

那時收麥子沒有收割機,為了搶種秋糧,地裡不留麥茬,就要把麥子拔下來。拔麥子可不是容易的事,把麥子攥緊用力拔,手松了就有可能把手拉破。麥熟一晌,刻不容緩,如果再趕上下雨,那一年就白乾了。一個男勞力一天要拔兩三畝麥子,可想而知是多麼辛苦。

那和鍘刀有什麼關係呢?把麥子運到場上,要把麥穗和麥秸分開,就用鍘刀鍘。

鍘麥子

鍘麥子需要兩個人操作,一人往刀口送麥子,一人操刀,落刀時要使刀刃緊貼著刀口,“哢哢”的聲音聽著非常舒服。

如今有了收割機,鍘刀都進了歷史博物館了。

第七件、耠

耠(huō)子、葉兒、碌碡(liù zhou)這三樣是一套播種用的農具,聯合作業才能完成播種過程。

耠子

用犁把土地翻過以後,再用耙耙平,然後就可以下種了。接下來這三樣就派上了用場。一般種植小麥、高粱、穀子、黍子等農作物都用這種方法。

耠子一般用驢或人拉,比較輕便。牛走的太慢,驢走得快,又不太費勁。耠子的作用是用來開溝,然後把種子撒在溝裡。

葉兒,(不知這樣稱呼對不對,或者叫“掩兒”,“月兒”更合適。就是一塊鐵板,六七十公分長,兩三公分厚,10公分寬,把它彎成月牙形。)目的是把耠子豁開的土再掩埋在溝裡。

後邊就是碌碡,我們管它叫小碌碡,為的是和大碌碡區分開來。葉兒和碌碡一般是連在一起的,用一頭毛驢拉,或者一個人拉葉兒,一個人拉小碌碡把土壓實。這樣播種就算完成了。

還有開雙溝的耠子和雙碌碡,實踐證明,合理密植可以提高產量,還能提高播種效率。這樣種植的作物就形成了大小壟(也叫陰陽壟或二八壟)。

如今,農民種地都用上了拖拉機,播種機。一排十幾壟,多快好省,真正實現了農業機械化。

幾千年流傳下來的農具都進了歷史博物館了。

第八件、叉子

叉子、木耙、木鍁、滑桔垛這是收麥子必用的一套工具。

麥子軋過以後,要翻場。用叉子把麥秸再挑起來,目的是把麥粒抖落下來。翻過以後再軋,反復兩三遍。麥粒基本掉光了,再把麥秸用叉子垛在一邊,就是滑桔垛。

滑桔也有用處,農村過去蓋房子,把滑桔用生石灰攪拌以後,再鋪在房頂上,又結實又防雨。用滑桔拌膠泥抹牆,不裂口;外面再抹一層麻刀灰。過去農村裝修內牆,都離不開滑桔。

叉子和木耙

叉子和木鍁

第九件、揚場

把滑桔清除以後,剩下的就是麥子了,不過還不太乾淨,裡邊還有麥殼、雜草、灰土等雜物。為了清除這些雜物,就要用這兩種方法。

一是揚場,揚場要抓住時機,一般要等刮3級左右的風,這正是揚場的大好時機,把糧食揚起來,讓自然側風把麥殼等雜物吹走,邊揚邊用掃帚掃,如果天氣給力,基本能夠達到預想效果。

二是扇車。扇車就是帶風扇的車,一人轉動扇葉,一人把糧食裝到車鬥裡邊去,糧食從上邊流下來,經過扇風一吹,就把雜物和糧食分開了。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

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

越來越多的農民已經不種地了

那些農耕工具也漸漸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如今

還有多少人認識這些工具呢

|編輯排版:愛我大興/週末、舒沐橙

動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