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老司機帶路:C9、34所、985、小985、211和小211看完我笑了

/// 文 章 底 端 黃 金 廣 告 位 招 租 ///

老司機開車了:

C9、34所、985、小985、211和小211

之間的各種關係!

今天來給大家科普下我們大家經常說的一些概念。

“C9”是什麼?“985”工程大學 “211”工程大學是什麼關係?“34所”是指什麼? “中央部屬大學”與“地方大學”有什麼不同?“重點大學”“非重點大學”的區別在哪裡?……

對於這些經常掛在嘴邊的耳熟能詳的名詞,你又瞭解多少呢?在這裡,京京教你讀懂大學的層次。

C9

最初只有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確認為要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並獲得教育部18億元的撥款,

之後南京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申請進入“985工程”,使得第一批的“985工程”高校形成了2—7格局。

2009年10月,這9所大學的校長經過討論,決定學習美國常春藤和英國羅素盟校、澳大利亞G8模式,成立學術聯盟“九校聯盟”, 簽訂了《一流大學人才培養合作與交流協議書》。

協定內容主要包括互換本科生和研究生培養,互相承認所修學分;舉辦暑期學校(C9-SummerSchool),

擴大“九校聯盟的影響”,與美國常春藤聯盟、英國羅素盟校、澳大利亞G8緊密合作;成立聯盟網站,博士學位論文互評等內容。

C9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中國高等教育最頂尖實力。

34所

“34所”即在招收碩士研究生的過程中可以自主劃定複試分數線的高校,

一共有34所高校,因此簡稱“34所”。

這個名詞是從2002年開始的,到現在有15年的歷史了。國家出臺這個政策的目的是給予這些大學在招生的時候有更多的優勢,能夠讓學校在選擇人才的時候有更大的自主權。學校根據報考自己學校考生的情況和計畫招生的人數來確定分數線,學校確定後上報教育部備案就可以了。參看這些年的情況,“34所”的分數線都在國家分數線公佈之前公佈,

時間最長的可以相差兩周。

一般而言,“34所”由於分數線公佈得早,其複試要比其他院校要早。對於考生來說,這個時間差是很重要的,尤其是那些需要調劑的同學。

舉個栗子:

A報考“34所”之一的北京大學,在3月10日知道自己未能達到北大的自劃分數線後,就可著手進行調劑,而不是如非“34所”高校的學生要在3月25日前後,知道自己是否能過國家線,方能著手進行調劑。

通常情況下,非“34所”高校的學生是不能調劑到34所高校的,不考慮學校實力原因,僅僅是時間上也是來不及的。

“34所”自主劃線的學校的分數線基本上都會高於國家線,也不排除有個別學校個別專業會低於國家線。

這就是可以鑽的“空子”,事實上這樣的空子並不少,尤其理工科院校的人文社科類專業,文科類大學的理工科專業,即使是其優勢專業,這樣的空子也不少。如,北京師範大學近幾年的文學複試分數線都是50分,要遠低於國家線的55分或54分。2013年北京大學文學的複試分數線總分是340,而文學國家線的總分是350。

“34所”自劃線高校名單

北京大學

清華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

大連理工大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山東大學

復旦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

北京航空航太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天津大學

南開大學

中國農業大學

北京師範大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

吉林大學

同濟大學

南京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東北大學

東南大學

浙江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

西北工業大學

廈門大學

湖南大學

武漢大學

蘭州大學

電子科技大學

中山大學

中南大學

重慶大學

四川大學

985工程大學

“985”的生日和北京大學是同一天,只是出生的時間晚了100年。1998年5月4日,江澤民在北京大學百年校慶上的講話中提出中國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進水準的一流大學。為此,教育部決定開始建設一批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批國際知名的高水準研究型大學的高等教育建設工程,並以江澤民在北京大學100周年校慶的講話時間(1998年5月)命名為:“985工程”。

目前“985”高校有39所,其中34所是上文中的“34所”自劃線高校,這就意味著“985工程”高校中有5所並非自主劃線的高校,而是按照國家線來劃定其複試分數線。這也是考生需要引起注意的,因為自劃線一般都要遠高於國家線,“34所”的競爭更大一些,因此有不少考生既需要報考“985工程”高校又希望競爭沒有那麼大,於是便會把目標瞄向這5所高校。

這5所不太一樣的“985工程”高校是:中國海洋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國防科學技術大學、華東師範大學。

211工程大學

“211”的含義是“21世紀的100所重點大學”,將全國各地挑選出的約100個高等學校設立為重點高校,這些學校在資金中獲得優先對待。“211”誕生得比“985”要早一些,1990年開始醞釀,醞釀過程經過國家教委(教育部前身)、國務院、直至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的討論最終定型,1994年開始啟動預審,1996年確定第一批名單,2011年,“211工程”的規模已經穩定,共有學校112所,不再新增學校。

對於有志於讀研的學子來說,需要對“211”這個概念提起重視。這裡暫不討論“211”在複試中的潛在影響,單說直接影響。

(1)在保研(即推免)中,不少高校只接收“211”大學的學生,如《四川大學2013年接收校外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免試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辦法》申請條件中就明文規定“學生所在學校原則上應為‘211工程’及以上層次院校”,這樣規定的學校不在少數。

(2)調劑中,不少高校只接收“211工程”大學的調劑生,如中國政法大學2012年的調劑辦法中幾乎需要校外調劑的專業都要求:學生所在學校原則上應為“211工程”及以上層次院校。

(3)國內的不少頂級大學在招聘教師的時候,雖然大多未明文規定招聘物件的出身,但是據筆者瞭解不少高校在實際操作中要求本碩博的學校中需要至少一個“211”兩個“985”。

所有的“985”985都是“211”但是“211”不一定是“985”

“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

在“985”高校和“211”高校中間還有一些學校是“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高校,這些高校的層次在“985”高校和一般的“211”高校之間。“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專案高校從屬於“211工程”建設的學校但不屬於“985”工程建設的學校中選擇。“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建設專案主要是在行業特色型大學的全國頂尖的優勢學科重點建設一批優勢學科創新平臺,以解決國家和行業發展急需的重點領域和重大需求,從而大力提高建設學科的科技創新能力和解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的能力,打造一批世界一流學科群。

“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基本上是沒有經歷過合併重組的行業特色型大學,學科精度極高,擁有一至兩個全國頂尖的學科,在行業內認可度極高,具有深厚的行業底蘊和學科積澱。只有國家中央部委直屬的“211工程”高校才有資格獲得“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

“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高校名單(24所)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北京郵電大學

北京化工大學

中央財經大學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中國政法大學

華北電力大學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中國礦業大學(徐州)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東北師範大學

上海財經大學

華東理工大學

河海大學

江南大學

合肥工業大學

武漢理工大學

華中師範大學

西南交通大學

陝西師範大學

中央部委直屬高校

上文中提到只有國家中央部委直屬的“211工程”高校才有資格獲得“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在這裡有必要厘清“中央部委直屬高校”的概念,其實在“985”“211”流行之前,這個概念引用率很高。

中央部屬高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部門(單位)直屬高等學校的簡稱,是指國務院組成部門及其直屬機構在全國範圍內直屬管理一批高等院校,其中教育部直屬的最多,有75所。其他部委直屬的都比較少,最多的是工業和資訊化部直屬高等學校7所,分別是北京航空航太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南京航空航太大學、南京理工大學、西北工業大學;最少的僅有1所,如外交部直屬的外交學院、共青團中央委員會直屬的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國家體育總局直屬的北京體育大學等。中央部委所屬高校並非全部具有碩士招生資格,其中有一些高校是僅具有本科招生層次和專科招生層次的高校。

對於學生最直接的影響可能就是碩士的補助即國家獎學金了,目前中央部委所屬高校的博士研究生普通獎學金為每月1000元,各校對博士研究生發放普通獎學金時,原則上可按上述標準向下浮動200元;碩士研究生獎學金標準為每月500元,原則上可按上述標準向下浮動100元。

小211

2012年10月10日,河北大學在其官網上更新資料,稱學校“是國家‘小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其他不少“小211”高校的學生也興奮地稱,可以借此“洗白”原來非“211”的身份,揚眉吐氣了。從2012年開始,我國發展與改革委員會、教育部組織實施重點扶持一批有特色有實力的地區省部重點大學,也稱“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

現在這一工程內的高校分佈如下:東北地區12所,華北地區15所,華東地區10所,華中地區19所,華南地區8所,西北地方17所,西南地區19所,共100所。這一工程開始不久,會有何影響還尚未可知。筆者預估,可能對考生的實際影響不大。

副部級大學

這個相對簡單,只是從高校校長的行政級別來進行劃分。有31所高校行政級別都為副部級(一般本科以上高校都是廳局級,專科高校是副廳局級),加上副大軍區級的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共計32所。這對於學生沒有什麼直接的影響,不過從行政級別可以看出學校的行政地位和國家的重視程度。這32所高校也都是國家“985工程”重點建設的大學(除東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湖南大學、電子科技大學、中國海洋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和華東師範大學外)。

本一、本二、本三

其實這個劃分是按高考錄取批次來定的,在分析考研報考高校時一般不用這個概念,只是考生處於慣性,一定程度上還會這麼分析。它對考研選擇院校沒有太大參考價值,而且不同的省份其對本一、本二高校的劃分有所不同。因為某個大學招生時所在的本科錄取批次是由各省級高校招生委員會根據本地招生工作的實際,以及高等學校的辦學品質、辦學條件、辦學歷史、生源情況和國家重點保障的學科等情況,經與有關高等學校協商後劃分的。如河北大學在河北省招生時是一本,但是在一些省份是二本。

全國重點大學

“全國重點大學”作為一個固定稱謂,已經是一個歷史上的概念了,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被國家重點支持的大學。1959年,《中共中央關於在高等學校中指定一批重點學校的決定》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20所高校確定為全國重點大學;1978年,國務院《關於恢復和辦好全國重點高等學校的報告》最終確定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88所大學為全國重點大學。

在大學本科按照普通高等學校本一、本二、本三批次錄取之前,大學招生分為重點大學和非重點大學。現在的重點大學概念和歷史的重點大學概念有很大的不同,現在大家所說的重點大學一般指包括“985工程”大學在內的“211工程”大學和一些省屬重點大學,範圍比之前的88所要大得多。

有專家建議今後應完全取消錄取批次

“三本”正逐步退出歷史舞臺,日前,據教育部網站消息,截至2016年,已有河北、廣東等15個省份取消了本科三批。中新網記者注意到,明年起,北京、河南等省份也將合併二本、三本批次。

對此,有專家表示,“三本”退出歷史舞臺將給“原三本”院校提供更大的招生空間,相應地便於讓考生作更多選擇,同時,也有助於淡化學歷歧視。

已有15省份取消“三本” 北京今年將取消

當前,合併本科錄取批次已是大勢所趨。近年來,教育部積極推動各地開展高校招生錄取批次改革。此前,2014年9月,國務院發佈的《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提出,創造條件逐步取消高校招生錄取批次,2015年起在有條件的省份開展錄取批次改革試點。

在改革錄取批次上,許多省份均率先從合併本科第二和第三批次實施起,截至2016年,已有15個省份取消“三本”。此前,已有不少省份率先對合併錄取批次進行探索,從2011年起,山西、山東和福建便將二三批次合併。此後,2015年起,四川、廣西、浙江、天津將二三批次合併。

2016年,河北、江西、湖北、遼寧、重慶、貴州等省份都將二三批次合併招生,廣東則合併二本AB批次。同樣也是2016年,上海則“更進一步”,將一本、二本合併為一批錄取,如今只保留本科批次和專科批次。

2017年起,河南和北京也將合併本科二批和本科三批,此外,海南和山東明年起也將合併錄取本科第一、第二招生批次。

“三本”或將退出歷史舞臺 一些院校招生空間增大

如今,有越來越多的省份明確將合併本科二批和本科三批,這也宣告著“三本”或將在不久的將來退出歷史舞臺。

對此,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分析,取消“三本”將給“原三本”院校更大的招生空間,相應地也給考生更大的選擇空間,同時有助於淡化學歷歧視。

但也有觀點分析,二三本批次合併後,考生選擇學校的範圍更大了,但同時,為了相對準確地判斷一所學校的品質,考生需要查閱的資訊更多了。

對此,儲朝暉表示,二三本批次合併後,對於有些成績在中段的考生而言,確實,他們選擇的範圍大了,甚至有可能考到原三本院校,但這不代表不好。“畢竟有些原三本院校的專業比二本院校好,教育成果好不好,主要看的還是學校自身的辦學能力,而合併後,將給這些院校提供同台競技的可能。”儲朝暉說。

專家建議今後應完全取消錄取批次

為何需要取消錄取批次,有專家分析,此前,之所以人為設立一、二、三批次的錄取批次,其主要是為了方便錄取工作,而隨著高校數量增多,大批民辦院校、獨立學院成立並招生,今天的分批錄取格局逐漸形成。

“但與此同時,本科一批院校錄取分數線往往比二、三批次院校高,一本學校也比二、三本好,這種‘刻板印象’隨之產生。”專家說。

儲朝暉此前分析,高校教學成果應該靠的還是高校自身的發展,但人為設立一本、二本、三本錄取批次,對學校辦學產生的則是一種外部影響,將影響高校包括招生、財政投入等相關資源的配置。

儲朝暉認為,合併錄取批次是大勢所趨,今後不光本科第二批、第三批要進行合併,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也該進行合併,“把大學人為分等級本身就有問題。把學校劃分等級,實際上,就是把人劃分等級”。

專家分析,今後若想完全取消錄取批次,主要的困難還在觀念上,受到來自學校利益的牽絆,但從教育發展的大趨勢來看,應該完全取消錄取批次,讓學校和學生有更大的雙向選擇空間。

哈哈哈哈哈!

看完我笑了!

都懂啦!

--END--

-文章由51美術網編輯整理-

往期看點

……

藝考必備-文化課複習資料

100天提高到450分

下方廣告位高調招租

北京師範大學近幾年的文學複試分數線都是50分,要遠低於國家線的55分或54分。2013年北京大學文學的複試分數線總分是340,而文學國家線的總分是350。

“34所”自劃線高校名單

北京大學

清華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

大連理工大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山東大學

復旦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

北京航空航太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天津大學

南開大學

中國農業大學

北京師範大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

吉林大學

同濟大學

南京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東北大學

東南大學

浙江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

西北工業大學

廈門大學

湖南大學

武漢大學

蘭州大學

電子科技大學

中山大學

中南大學

重慶大學

四川大學

985工程大學

“985”的生日和北京大學是同一天,只是出生的時間晚了100年。1998年5月4日,江澤民在北京大學百年校慶上的講話中提出中國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進水準的一流大學。為此,教育部決定開始建設一批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批國際知名的高水準研究型大學的高等教育建設工程,並以江澤民在北京大學100周年校慶的講話時間(1998年5月)命名為:“985工程”。

目前“985”高校有39所,其中34所是上文中的“34所”自劃線高校,這就意味著“985工程”高校中有5所並非自主劃線的高校,而是按照國家線來劃定其複試分數線。這也是考生需要引起注意的,因為自劃線一般都要遠高於國家線,“34所”的競爭更大一些,因此有不少考生既需要報考“985工程”高校又希望競爭沒有那麼大,於是便會把目標瞄向這5所高校。

這5所不太一樣的“985工程”高校是:中國海洋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國防科學技術大學、華東師範大學。

211工程大學

“211”的含義是“21世紀的100所重點大學”,將全國各地挑選出的約100個高等學校設立為重點高校,這些學校在資金中獲得優先對待。“211”誕生得比“985”要早一些,1990年開始醞釀,醞釀過程經過國家教委(教育部前身)、國務院、直至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的討論最終定型,1994年開始啟動預審,1996年確定第一批名單,2011年,“211工程”的規模已經穩定,共有學校112所,不再新增學校。

對於有志於讀研的學子來說,需要對“211”這個概念提起重視。這裡暫不討論“211”在複試中的潛在影響,單說直接影響。

(1)在保研(即推免)中,不少高校只接收“211”大學的學生,如《四川大學2013年接收校外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免試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辦法》申請條件中就明文規定“學生所在學校原則上應為‘211工程’及以上層次院校”,這樣規定的學校不在少數。

(2)調劑中,不少高校只接收“211工程”大學的調劑生,如中國政法大學2012年的調劑辦法中幾乎需要校外調劑的專業都要求:學生所在學校原則上應為“211工程”及以上層次院校。

(3)國內的不少頂級大學在招聘教師的時候,雖然大多未明文規定招聘物件的出身,但是據筆者瞭解不少高校在實際操作中要求本碩博的學校中需要至少一個“211”兩個“985”。

所有的“985”985都是“211”但是“211”不一定是“985”

“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

在“985”高校和“211”高校中間還有一些學校是“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高校,這些高校的層次在“985”高校和一般的“211”高校之間。“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專案高校從屬於“211工程”建設的學校但不屬於“985”工程建設的學校中選擇。“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建設專案主要是在行業特色型大學的全國頂尖的優勢學科重點建設一批優勢學科創新平臺,以解決國家和行業發展急需的重點領域和重大需求,從而大力提高建設學科的科技創新能力和解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的能力,打造一批世界一流學科群。

“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基本上是沒有經歷過合併重組的行業特色型大學,學科精度極高,擁有一至兩個全國頂尖的學科,在行業內認可度極高,具有深厚的行業底蘊和學科積澱。只有國家中央部委直屬的“211工程”高校才有資格獲得“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

“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高校名單(24所)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北京郵電大學

北京化工大學

中央財經大學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中國政法大學

華北電力大學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中國礦業大學(徐州)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東北師範大學

上海財經大學

華東理工大學

河海大學

江南大學

合肥工業大學

武漢理工大學

華中師範大學

西南交通大學

陝西師範大學

中央部委直屬高校

上文中提到只有國家中央部委直屬的“211工程”高校才有資格獲得“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在這裡有必要厘清“中央部委直屬高校”的概念,其實在“985”“211”流行之前,這個概念引用率很高。

中央部屬高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部門(單位)直屬高等學校的簡稱,是指國務院組成部門及其直屬機構在全國範圍內直屬管理一批高等院校,其中教育部直屬的最多,有75所。其他部委直屬的都比較少,最多的是工業和資訊化部直屬高等學校7所,分別是北京航空航太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南京航空航太大學、南京理工大學、西北工業大學;最少的僅有1所,如外交部直屬的外交學院、共青團中央委員會直屬的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國家體育總局直屬的北京體育大學等。中央部委所屬高校並非全部具有碩士招生資格,其中有一些高校是僅具有本科招生層次和專科招生層次的高校。

對於學生最直接的影響可能就是碩士的補助即國家獎學金了,目前中央部委所屬高校的博士研究生普通獎學金為每月1000元,各校對博士研究生發放普通獎學金時,原則上可按上述標準向下浮動200元;碩士研究生獎學金標準為每月500元,原則上可按上述標準向下浮動100元。

小211

2012年10月10日,河北大學在其官網上更新資料,稱學校“是國家‘小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其他不少“小211”高校的學生也興奮地稱,可以借此“洗白”原來非“211”的身份,揚眉吐氣了。從2012年開始,我國發展與改革委員會、教育部組織實施重點扶持一批有特色有實力的地區省部重點大學,也稱“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

現在這一工程內的高校分佈如下:東北地區12所,華北地區15所,華東地區10所,華中地區19所,華南地區8所,西北地方17所,西南地區19所,共100所。這一工程開始不久,會有何影響還尚未可知。筆者預估,可能對考生的實際影響不大。

副部級大學

這個相對簡單,只是從高校校長的行政級別來進行劃分。有31所高校行政級別都為副部級(一般本科以上高校都是廳局級,專科高校是副廳局級),加上副大軍區級的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共計32所。這對於學生沒有什麼直接的影響,不過從行政級別可以看出學校的行政地位和國家的重視程度。這32所高校也都是國家“985工程”重點建設的大學(除東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湖南大學、電子科技大學、中國海洋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和華東師範大學外)。

本一、本二、本三

其實這個劃分是按高考錄取批次來定的,在分析考研報考高校時一般不用這個概念,只是考生處於慣性,一定程度上還會這麼分析。它對考研選擇院校沒有太大參考價值,而且不同的省份其對本一、本二高校的劃分有所不同。因為某個大學招生時所在的本科錄取批次是由各省級高校招生委員會根據本地招生工作的實際,以及高等學校的辦學品質、辦學條件、辦學歷史、生源情況和國家重點保障的學科等情況,經與有關高等學校協商後劃分的。如河北大學在河北省招生時是一本,但是在一些省份是二本。

全國重點大學

“全國重點大學”作為一個固定稱謂,已經是一個歷史上的概念了,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被國家重點支持的大學。1959年,《中共中央關於在高等學校中指定一批重點學校的決定》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20所高校確定為全國重點大學;1978年,國務院《關於恢復和辦好全國重點高等學校的報告》最終確定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88所大學為全國重點大學。

在大學本科按照普通高等學校本一、本二、本三批次錄取之前,大學招生分為重點大學和非重點大學。現在的重點大學概念和歷史的重點大學概念有很大的不同,現在大家所說的重點大學一般指包括“985工程”大學在內的“211工程”大學和一些省屬重點大學,範圍比之前的88所要大得多。

有專家建議今後應完全取消錄取批次

“三本”正逐步退出歷史舞臺,日前,據教育部網站消息,截至2016年,已有河北、廣東等15個省份取消了本科三批。中新網記者注意到,明年起,北京、河南等省份也將合併二本、三本批次。

對此,有專家表示,“三本”退出歷史舞臺將給“原三本”院校提供更大的招生空間,相應地便於讓考生作更多選擇,同時,也有助於淡化學歷歧視。

已有15省份取消“三本” 北京今年將取消

當前,合併本科錄取批次已是大勢所趨。近年來,教育部積極推動各地開展高校招生錄取批次改革。此前,2014年9月,國務院發佈的《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提出,創造條件逐步取消高校招生錄取批次,2015年起在有條件的省份開展錄取批次改革試點。

在改革錄取批次上,許多省份均率先從合併本科第二和第三批次實施起,截至2016年,已有15個省份取消“三本”。此前,已有不少省份率先對合併錄取批次進行探索,從2011年起,山西、山東和福建便將二三批次合併。此後,2015年起,四川、廣西、浙江、天津將二三批次合併。

2016年,河北、江西、湖北、遼寧、重慶、貴州等省份都將二三批次合併招生,廣東則合併二本AB批次。同樣也是2016年,上海則“更進一步”,將一本、二本合併為一批錄取,如今只保留本科批次和專科批次。

2017年起,河南和北京也將合併本科二批和本科三批,此外,海南和山東明年起也將合併錄取本科第一、第二招生批次。

“三本”或將退出歷史舞臺 一些院校招生空間增大

如今,有越來越多的省份明確將合併本科二批和本科三批,這也宣告著“三本”或將在不久的將來退出歷史舞臺。

對此,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分析,取消“三本”將給“原三本”院校更大的招生空間,相應地也給考生更大的選擇空間,同時有助於淡化學歷歧視。

但也有觀點分析,二三本批次合併後,考生選擇學校的範圍更大了,但同時,為了相對準確地判斷一所學校的品質,考生需要查閱的資訊更多了。

對此,儲朝暉表示,二三本批次合併後,對於有些成績在中段的考生而言,確實,他們選擇的範圍大了,甚至有可能考到原三本院校,但這不代表不好。“畢竟有些原三本院校的專業比二本院校好,教育成果好不好,主要看的還是學校自身的辦學能力,而合併後,將給這些院校提供同台競技的可能。”儲朝暉說。

專家建議今後應完全取消錄取批次

為何需要取消錄取批次,有專家分析,此前,之所以人為設立一、二、三批次的錄取批次,其主要是為了方便錄取工作,而隨著高校數量增多,大批民辦院校、獨立學院成立並招生,今天的分批錄取格局逐漸形成。

“但與此同時,本科一批院校錄取分數線往往比二、三批次院校高,一本學校也比二、三本好,這種‘刻板印象’隨之產生。”專家說。

儲朝暉此前分析,高校教學成果應該靠的還是高校自身的發展,但人為設立一本、二本、三本錄取批次,對學校辦學產生的則是一種外部影響,將影響高校包括招生、財政投入等相關資源的配置。

儲朝暉認為,合併錄取批次是大勢所趨,今後不光本科第二批、第三批要進行合併,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也該進行合併,“把大學人為分等級本身就有問題。把學校劃分等級,實際上,就是把人劃分等級”。

專家分析,今後若想完全取消錄取批次,主要的困難還在觀念上,受到來自學校利益的牽絆,但從教育發展的大趨勢來看,應該完全取消錄取批次,讓學校和學生有更大的雙向選擇空間。

哈哈哈哈哈!

看完我笑了!

都懂啦!

--END--

-文章由51美術網編輯整理-

往期看點

……

藝考必備-文化課複習資料

100天提高到450分

下方廣告位高調招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