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民間故事:騾子傳說,騾子的由來

騾子傳說

在王莽的追趕下,劉秀東奔西跑,四處周遊。

他看到,廣大農民在戰亂中,用人拉犁拉車,磨爛了肩頭,累折了腰,但打下的糧食填不飽肚皮。條件好一點的戶,有牛、驢、馬用,但牛幹起活來慢騰騰,馬容易鬧病,驢力氣小。劉秀看在眼裡,記在心上。他很同情農民的苦處。他親口對部下們說:“多會兒把天下平定下來,我一定找一種比牛、驢耕地快,比馬少生病的牲口。來替人拉車耕地。”

時間過了不久,劉秀真的平定了天下,當上了皇帝。有一天,他想起了從前說的話。向大臣們下命令,去找比牛、驢跑得快,又不像馬那麼愛生病的牲口。這是件“無頭案”呀,所以,好長時間沒有找到。

劉秀生了氣,命令大批官員,騎上驢和馬,再四處去找。

派出去的人成群搭夥。有一夥人,騎的都是公驢和母馬。

公驢和母馬同圈休息,同槽吃草,時間長了,不防驢、馬交☆禁☆配在一起,不久,母馬們都下了駒。小駒既不是馬,也不是驢,可是既像馬又像驢。人們便把它餵養起來,等過了一二年長大以後,又機靈又壯實,走路快,幹活好,個頭力氣都不小,叫它馱人它馱人,叫它拉車它拉車,非常聽話。人們沒見過這樣的牲口,都把它當成稀罕物件。

他們回到京城,把這似驢非馬的東西獻給皇上。劉秀出來親自試了一遍,正是自己想找的那種牲口,心中大喜,對滿朝文武大臣說:“這種新牲口,把馬的好處和驢的好處都揮在一起了,我給它起了個名字,就叫騾(揮、騾同音)子吧!”

人們傳說,自打那時候才有了騾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