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孩子記不住,真的是記性不好嗎?——ki媽兒童心理筆記之記憶

kiki的記憶真的有問題嗎?

最近遇到一件事情,有點讓我坐立不安。

kiki的英語課中,一直對自然拼讀的字母掌握不了,只能夠對其中的幾個印象深刻的有記憶。跟老師的言談之中,聽出老師有點著急,我也是第一次因為kiki的學習感到緊張,如果到了小學,出現這種情況,那家長估計會更著急。

於是特意抽了一個晚上,準備A-F的字母,對kiki進行強化訓練,這是唯一一次有點強制性要求kiki記憶的訓練,一改平時嘻嘻哈哈的狀態,kiki開始認真面對自己的問題(我說如果掌握不了就不許睡覺,

虎媽的架勢出來了)。看出她也是很認真的想去記住,但是,經過半個小時的練習,對字母的拼讀發音,還是沒有很好的記憶,不熟悉的依然還是不熟悉。

事情到這裡,當時我是有點氣餒。不過回過頭來想想,讓四歲多的孩子去記憶這些符號性極強又不好玩的字母也許真的是勉為其難。所以,分析了一下現實情況之後,就沒有再堅持下去,

給她嘗試了一些遊戲的方式來記憶,也沒有要求她必須掌握。

kiki的記性不好嗎?我看未必。

記得昨天當我拿出康定斯基的一幅抽象畫的時候,她說我們看過的,我知道她說的其實是米羅,他們的風格是有點像,一個月前,kiki看過米羅的畫,估計不超過1分鐘,這麼長的時間,也能夠在她的記憶中留下印記,為何字母這些多次練習,還是不能記住呢?

我對早期兒童的記憶發展產生了很大的疑惑,解惑的方法還是看看國內外大師們的研究成果,翻看了一下發展心理學、皮亞傑一些書籍,兒童的記憶發展走向,便慢慢的呈現出來。

教育局規定幼稚園不教授文字的依據在哪?

不得不說,兒童的記憶是慢慢不斷增長的過程,不管美國的學者還是日本的學者,

當然中國也是,都提倡在小學的時候才進行識字教育,除非孩子想自己掌握,所以,kiki很難掌握的字母就是屬於識字的範疇。那麼究竟為什麼這麼規定呢?有什麼科學依據呢,今天我也來刨根問底一番。

談到識字訓練,就不得不提及兒童的早期記憶,因為識字的目的就是需要將這些抽象的符號記憶。我們還是從3-6歲的孩子進行分析,這個階段的孩子基本是在幼稚園,

尚未接受正式的學校教育。

資訊加工理論家是這樣看待兒童早期記憶的

對記憶領域理論性研究,世界比較公認的是資訊加工理論。資訊加工理論家認為,記憶就是一台記憶體,包括了編碼、存儲和提取三個階段。我們說的想起起某件事情,就是處在記憶的“提取”階段。

雖然記憶系統的效率存在差異,但是大腦存儲資訊的方式具有普遍性。資訊加工模型把大腦看作包含感覺記憶、工作記憶和長時記憶的三個記憶體。

感覺記憶就是來自感覺資訊的暫時存儲,類似於疼痛等,一般時間比較短,如果資訊沒有進一步加工,那麼感覺記憶將會很快消失。

而工作記憶就不一樣了,他是個體積極加工資訊(試圖記憶、理解、思考)的短時記憶體。工作記憶的容量影響其效率,我們也可以試圖將這個比喻為“電腦的記憶體”,當然,工作記憶會兒童年齡的增長而快速增加。但是,我們依然發現,這個工作記憶還是短暫的。

而長時記憶,就是一個擁有無限容量且能夠長久保存資訊的記憶體。

那麼怎麼樣才能把記憶長久的存儲下來呢?在工作記憶和長時記憶中間,有一個“中央執行”功能,供養執行功能是指計畫和實施一些有目標定向的心理活動,它控制著工作記憶的加工過程,而中央執行到8-10歲才能夠發展成熟,它能將被編碼的資訊轉移到長時記憶中去。

3-6歲的孩子,資訊加工速度和效率都有了提高,而且他們開始形成長時記憶。這裡有一個比較有意思的實驗來測量孩子的工作記憶容量:研究員通過讓孩子回憶一系列倒序數字來測量工作記憶的容量,例如,研究員說出1-2-5-8-9,孩子就說成9-8-5-2-1,工作記憶容量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快速增加,4歲的兒童一般只能記憶起2個數字,而到了12歲,大部分兒童能記住6個數字。

為什麼kiki對見過的圖像很敏感,但是對多次出現的字母不敏感。這裡就說到了記憶提取的兩種類型。再認和回憶。再認就是能認出以前見過事物的能力,比如,看到以前看過的一本書,就表示以前看過的;而回憶就是指從記憶裡複製知識的能力,在沒有實物的情況下,純粹靠記憶獲取資訊。學齡前的兒童再認能力好於回憶,而且都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提高。對於記憶的提取,孩子更容易記住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如果他一直記不住,那麼有可能他對此一點也沒有興趣。

值得一提的是,早期兒童通常不會使用記憶技巧,除非提醒他們,否則他們也不會使用已經知道的技巧,我記得我們小學裡的時候,會通過使用各種方法來讓自己記住,但是年幼的孩子這塊通常還不會有意識。

如此說來,3-6歲的時候,記憶處在初期的發展階段,效率都還不高,記憶的儲存容量還很小,只能對印象深刻的形象事物進行短暫記憶,在這個時候教授文字內容,對他們而言不但沒有效果,也違背了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但是,如果孩子對文字非常感興趣,那麼也可以按TA的興趣教授一些。所以,如果幼稚園的孩子,對認知學習這塊記憶不是很好的時候,爸媽們也不要著急,慢慢的,當孩子的記憶上來之後,自然就會記住了。

為什麼孩子記不得以前發生的事情

孩子年幼的時候,我們經常帶孩子出去玩,但是過了半年之後,問孩子有沒有去過這個地方,他可能搖搖頭,壓根忘了這件事情。對我們成年人來講,這多麼不可思議,但是,對於早期兒童來說就很正常,因為他們早期的記憶大多很短暫。一個研究者根據記憶功能不同,把兒童早期的記憶分為三種類型:通用記憶、情景記憶和自傳體記憶。

通用記憶開始于孩子兩歲左右,類似於一個“腳本”,比如吃飯拿勺子,只是孩子熟悉的重複事件的輪廓,有助於幫助孩子指導該做什麼和怎麼做。

而情景記憶則是指具體的一些特定事件的記憶,比如去動物園玩的詳細情形。情景記憶只能持續幾周或者幾個月,然後消失。

自傳體記憶,就是我們平時說的,我記得我5歲時候的事情,它是構成個人生活史的複雜生活事件的記憶,大多數人的自傳體記憶通常可以追溯到3-4歲,而有些人不能記住8歲前的太多事情。為什麼有些自傳體記憶出現得比較早?可能是因為本身這個事情就比較獨特,其次,很可能孩子在裡面參與程度很高;第三,可能是和父母經常談論過去的事情。

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到,3-6歲的孩子對複雜性的事情確實不能記憶很多,只能記憶一些印象深刻的事件。這些是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孩子對自己經歷的有趣的事情還不能悉數記憶,更不要說他們對於不感興趣的內容。

如何促進孩子的記憶發展

雖然早期兒童的記憶還是相對比較弱的,但是如何幫助他們促進記憶的發展,還是有很多好處的。排除一些特定的記憶訓練方法(後面會出一期跟幼兒記憶訓練相關的專題),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跟孩子共同回憶以往的經歷,能夠幫助孩子更好的記憶相關的事情。

當然,父母跟孩子共同回憶的時候,採用的方式有兩種,一種就是檢測孩子是否還記得,父母直接提供資訊讓孩子確定;而另一種是父母提供了很多的附加資訊,讓孩子回憶起更多相關細節。如果是後者的話,那麼孩子慢慢的就可以參與到相關的更長、更詳細事件的談話中去,他們也會慢慢更好的記住這些事情。比如,當父母不斷提問“你是怎麼找到松果的?”“哪裡找到的”“和誰一起找的”時,兒童很快的就知道應該包含這些資訊,這樣便促進了孩子的記憶發展。

美國一項研究發現,分別向180名歐裔美國和中國的學齡前兒童、幼稚園兒童問下面兩個問題“你上一個生日過的怎麼樣?”“告訴我一件爸爸媽媽責備你的事”,與中國的兒童相比,美國兒童在講特定事件時,他們敘述的事件更長、更詳細、而且包含了更多的觀點和情緒。中國兒童的描述主要集中在日常活動、群裡活動、社會互動以及社會角色方面,他們的描述更短、更簡潔。美國兒童是自己故事的主角,而中國兒童與他人共用“舞臺”。這一部分源於,美國的家長在跟孩子一起回憶中,給孩子回憶的空間很多,而中國的爸媽,已經幫孩子回憶了大部分內容,需要孩子補充的空間很少。

你家孩子的幼稚園是“以兒童為中心”的嗎?

一些國家的幼稚園教育主要是為上小學做好學習準備。相對而言,美國和很多西方國家的學前教育,傳統上遵循“以兒童為中心”的哲學觀,與年幼兒童的發展需要相一致,強調社會性和情緒的發展。當然,也有一些皮亞傑和蒙台梭利的理論,更強調認知的發展。

哪種類型的學前教育對兒童的發展最有力?美國的研究支持以學生為中心的發展取向。一項調查比較了隨機選取的721名4-5歲的兒童,這些兒童分別來自華盛頓三種類型的幼稚園:以兒童為中心的取向、以學習為導向和折衷導向。結果發現,以兒童為中心的幼稚園中的兒童主動知道自己的學習,其基本的學習技能表現突出;與學習為導向的幼稚園及折中取向的幼稚園相比,以兒童為中心的幼稚園中的孩子更具有高水準的動作技能,在行為和交流技能方面也要高於折中取向的幼稚園。這些結論也表明:單一的、一致的教育哲學可能比多種趨向混合更好,以兒童為中心的取向比以學習為導向的取向更有效。

kiki的學校應該就是以兒童為中心的幼稚園,著重于孩子日常的行為、情緒、獨立性的管理。當我們抱怨幼稚園怎麼什麼都不交孩子的時候,也許我們應該慶倖,畢竟身心健康發展的孩子,後勁更足!

後記

看到這裡的時候,基本還原了孩子的記憶發展的面貌,很多時候,在競爭日趨激烈的大環境下,有時候免不了要揠苗助長起來,現在想想幼稚園的小朋友身心都在發展完善階段,我們應該多給他一些自由的空間,少一些焦躁和催促。就像美國一位幼稚園老師說的:比起認識字母順序和能數到20更重要的是能安靜的坐下來,學會遵守規矩、學會等待以及調節自己的學習能力。

1、也許你正不小心破壞著孩子的天賦(乾貨文)——ki媽讀書筆記之《劍橋男孩成長記》

2、麻省理工超級媽媽的養育秘訣——ki媽讀書筆記之《佩蓉的媽媽經》

3、把六個子女培養成哈佛耶魯媽媽的教子秘訣——ki媽讀書筆記之《有奉獻精神的人培養大人物》

4、猶太人育兒的兩把金鑰匙(財商&社交)——ki媽讀書筆記《特別狠心特別愛》上篇

5、猶太人育兒:樂觀的孩子更容易接近幸福——ki媽讀書筆記《特別狠心特別愛》下篇

6、競爭or合作?哪個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ki媽兒童行為筆記

*******往期精彩推薦*******

diy“大自然水迴圈”展示瓶——ki媽科普啟蒙之天氣4

工程啟蒙之“橋樑”作品展示

孩子地理啟蒙,這招管用——ki媽地理啟蒙之地形地貌

變身科學爸媽,簡單實驗卻把寶貝深深吸引——ki媽科普筆記2之熔岩燈

邊玩邊學《fish color》(含魚旗手工製作)——ki媽英語啟蒙之fish1

邊玩邊學《my pet is a XXX》——ki媽英語啟蒙之pet

自然拼讀這樣玩起來效果更好——英語啟蒙之自然拼讀周1

邊玩邊學《play with colors》——英語啟蒙第一周3(topic:color)

邊玩邊學《color song》——英語啟蒙第一周2(topic:color

我是怎麼讓孩子愛上畫畫的——一位媽媽繪畫啟蒙的真實心路歷程

孩子的全球化視野從地理開始——系統的地理啟蒙來啦

雖然記憶系統的效率存在差異,但是大腦存儲資訊的方式具有普遍性。資訊加工模型把大腦看作包含感覺記憶、工作記憶和長時記憶的三個記憶體。

感覺記憶就是來自感覺資訊的暫時存儲,類似於疼痛等,一般時間比較短,如果資訊沒有進一步加工,那麼感覺記憶將會很快消失。

而工作記憶就不一樣了,他是個體積極加工資訊(試圖記憶、理解、思考)的短時記憶體。工作記憶的容量影響其效率,我們也可以試圖將這個比喻為“電腦的記憶體”,當然,工作記憶會兒童年齡的增長而快速增加。但是,我們依然發現,這個工作記憶還是短暫的。

而長時記憶,就是一個擁有無限容量且能夠長久保存資訊的記憶體。

那麼怎麼樣才能把記憶長久的存儲下來呢?在工作記憶和長時記憶中間,有一個“中央執行”功能,供養執行功能是指計畫和實施一些有目標定向的心理活動,它控制著工作記憶的加工過程,而中央執行到8-10歲才能夠發展成熟,它能將被編碼的資訊轉移到長時記憶中去。

3-6歲的孩子,資訊加工速度和效率都有了提高,而且他們開始形成長時記憶。這裡有一個比較有意思的實驗來測量孩子的工作記憶容量:研究員通過讓孩子回憶一系列倒序數字來測量工作記憶的容量,例如,研究員說出1-2-5-8-9,孩子就說成9-8-5-2-1,工作記憶容量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快速增加,4歲的兒童一般只能記憶起2個數字,而到了12歲,大部分兒童能記住6個數字。

為什麼kiki對見過的圖像很敏感,但是對多次出現的字母不敏感。這裡就說到了記憶提取的兩種類型。再認和回憶。再認就是能認出以前見過事物的能力,比如,看到以前看過的一本書,就表示以前看過的;而回憶就是指從記憶裡複製知識的能力,在沒有實物的情況下,純粹靠記憶獲取資訊。學齡前的兒童再認能力好於回憶,而且都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提高。對於記憶的提取,孩子更容易記住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如果他一直記不住,那麼有可能他對此一點也沒有興趣。

值得一提的是,早期兒童通常不會使用記憶技巧,除非提醒他們,否則他們也不會使用已經知道的技巧,我記得我們小學裡的時候,會通過使用各種方法來讓自己記住,但是年幼的孩子這塊通常還不會有意識。

如此說來,3-6歲的時候,記憶處在初期的發展階段,效率都還不高,記憶的儲存容量還很小,只能對印象深刻的形象事物進行短暫記憶,在這個時候教授文字內容,對他們而言不但沒有效果,也違背了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但是,如果孩子對文字非常感興趣,那麼也可以按TA的興趣教授一些。所以,如果幼稚園的孩子,對認知學習這塊記憶不是很好的時候,爸媽們也不要著急,慢慢的,當孩子的記憶上來之後,自然就會記住了。

為什麼孩子記不得以前發生的事情

孩子年幼的時候,我們經常帶孩子出去玩,但是過了半年之後,問孩子有沒有去過這個地方,他可能搖搖頭,壓根忘了這件事情。對我們成年人來講,這多麼不可思議,但是,對於早期兒童來說就很正常,因為他們早期的記憶大多很短暫。一個研究者根據記憶功能不同,把兒童早期的記憶分為三種類型:通用記憶、情景記憶和自傳體記憶。

通用記憶開始于孩子兩歲左右,類似於一個“腳本”,比如吃飯拿勺子,只是孩子熟悉的重複事件的輪廓,有助於幫助孩子指導該做什麼和怎麼做。

而情景記憶則是指具體的一些特定事件的記憶,比如去動物園玩的詳細情形。情景記憶只能持續幾周或者幾個月,然後消失。

自傳體記憶,就是我們平時說的,我記得我5歲時候的事情,它是構成個人生活史的複雜生活事件的記憶,大多數人的自傳體記憶通常可以追溯到3-4歲,而有些人不能記住8歲前的太多事情。為什麼有些自傳體記憶出現得比較早?可能是因為本身這個事情就比較獨特,其次,很可能孩子在裡面參與程度很高;第三,可能是和父母經常談論過去的事情。

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到,3-6歲的孩子對複雜性的事情確實不能記憶很多,只能記憶一些印象深刻的事件。這些是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孩子對自己經歷的有趣的事情還不能悉數記憶,更不要說他們對於不感興趣的內容。

如何促進孩子的記憶發展

雖然早期兒童的記憶還是相對比較弱的,但是如何幫助他們促進記憶的發展,還是有很多好處的。排除一些特定的記憶訓練方法(後面會出一期跟幼兒記憶訓練相關的專題),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跟孩子共同回憶以往的經歷,能夠幫助孩子更好的記憶相關的事情。

當然,父母跟孩子共同回憶的時候,採用的方式有兩種,一種就是檢測孩子是否還記得,父母直接提供資訊讓孩子確定;而另一種是父母提供了很多的附加資訊,讓孩子回憶起更多相關細節。如果是後者的話,那麼孩子慢慢的就可以參與到相關的更長、更詳細事件的談話中去,他們也會慢慢更好的記住這些事情。比如,當父母不斷提問“你是怎麼找到松果的?”“哪裡找到的”“和誰一起找的”時,兒童很快的就知道應該包含這些資訊,這樣便促進了孩子的記憶發展。

美國一項研究發現,分別向180名歐裔美國和中國的學齡前兒童、幼稚園兒童問下面兩個問題“你上一個生日過的怎麼樣?”“告訴我一件爸爸媽媽責備你的事”,與中國的兒童相比,美國兒童在講特定事件時,他們敘述的事件更長、更詳細、而且包含了更多的觀點和情緒。中國兒童的描述主要集中在日常活動、群裡活動、社會互動以及社會角色方面,他們的描述更短、更簡潔。美國兒童是自己故事的主角,而中國兒童與他人共用“舞臺”。這一部分源於,美國的家長在跟孩子一起回憶中,給孩子回憶的空間很多,而中國的爸媽,已經幫孩子回憶了大部分內容,需要孩子補充的空間很少。

你家孩子的幼稚園是“以兒童為中心”的嗎?

一些國家的幼稚園教育主要是為上小學做好學習準備。相對而言,美國和很多西方國家的學前教育,傳統上遵循“以兒童為中心”的哲學觀,與年幼兒童的發展需要相一致,強調社會性和情緒的發展。當然,也有一些皮亞傑和蒙台梭利的理論,更強調認知的發展。

哪種類型的學前教育對兒童的發展最有力?美國的研究支持以學生為中心的發展取向。一項調查比較了隨機選取的721名4-5歲的兒童,這些兒童分別來自華盛頓三種類型的幼稚園:以兒童為中心的取向、以學習為導向和折衷導向。結果發現,以兒童為中心的幼稚園中的兒童主動知道自己的學習,其基本的學習技能表現突出;與學習為導向的幼稚園及折中取向的幼稚園相比,以兒童為中心的幼稚園中的孩子更具有高水準的動作技能,在行為和交流技能方面也要高於折中取向的幼稚園。這些結論也表明:單一的、一致的教育哲學可能比多種趨向混合更好,以兒童為中心的取向比以學習為導向的取向更有效。

kiki的學校應該就是以兒童為中心的幼稚園,著重于孩子日常的行為、情緒、獨立性的管理。當我們抱怨幼稚園怎麼什麼都不交孩子的時候,也許我們應該慶倖,畢竟身心健康發展的孩子,後勁更足!

後記

看到這裡的時候,基本還原了孩子的記憶發展的面貌,很多時候,在競爭日趨激烈的大環境下,有時候免不了要揠苗助長起來,現在想想幼稚園的小朋友身心都在發展完善階段,我們應該多給他一些自由的空間,少一些焦躁和催促。就像美國一位幼稚園老師說的:比起認識字母順序和能數到20更重要的是能安靜的坐下來,學會遵守規矩、學會等待以及調節自己的學習能力。

1、也許你正不小心破壞著孩子的天賦(乾貨文)——ki媽讀書筆記之《劍橋男孩成長記》

2、麻省理工超級媽媽的養育秘訣——ki媽讀書筆記之《佩蓉的媽媽經》

3、把六個子女培養成哈佛耶魯媽媽的教子秘訣——ki媽讀書筆記之《有奉獻精神的人培養大人物》

4、猶太人育兒的兩把金鑰匙(財商&社交)——ki媽讀書筆記《特別狠心特別愛》上篇

5、猶太人育兒:樂觀的孩子更容易接近幸福——ki媽讀書筆記《特別狠心特別愛》下篇

6、競爭or合作?哪個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ki媽兒童行為筆記

*******往期精彩推薦*******

diy“大自然水迴圈”展示瓶——ki媽科普啟蒙之天氣4

工程啟蒙之“橋樑”作品展示

孩子地理啟蒙,這招管用——ki媽地理啟蒙之地形地貌

變身科學爸媽,簡單實驗卻把寶貝深深吸引——ki媽科普筆記2之熔岩燈

邊玩邊學《fish color》(含魚旗手工製作)——ki媽英語啟蒙之fish1

邊玩邊學《my pet is a XXX》——ki媽英語啟蒙之pet

自然拼讀這樣玩起來效果更好——英語啟蒙之自然拼讀周1

邊玩邊學《play with colors》——英語啟蒙第一周3(topic:color)

邊玩邊學《color song》——英語啟蒙第一周2(topic:color

我是怎麼讓孩子愛上畫畫的——一位媽媽繪畫啟蒙的真實心路歷程

孩子的全球化視野從地理開始——系統的地理啟蒙來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