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2017年全球航太探索大會開幕進入倒計時

中國航太科技國際交流中心副主任、中國宇航學會副秘書長張鐵鈞表示,

此次大會將彙聚全球航太精英,共瞻航太探索前景。

央廣網北京5月25日消息在全球掀起深空探測熱潮的當下,大批世界航太精英即將相聚北京參加6月5日-6月9日召開的2017年全球航太探索大會(簡稱GLEX2017),他們將圍繞航太熱點議題,探尋全球航太探索未來發展路徑。這是中國航太科技國際交流中心副主任、中國宇航學會副秘書長張鐵鈞24日下午向媒體發佈的。

據介紹,這一世界航太領域的盛會主題為“分享”與“合作”,由國際宇航聯合會和中國宇航學會主辦,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中國國家航天局作為指導單位,並獲得了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中國航太科工集團公司和中國航太基金會的大力支持。大會將圍繞空間探測的科學目的與基礎設施;空間實驗室、空間站、空間探索;月球、近地小行星、火星及其他目的地探索;空間探索關鍵技術;載人空間探索的生保和醫學挑戰;空間探索的價值與新模式、相關法律問題和大眾認知、國際合作等諸多議題,

探討航太探索當前面臨的挑戰、解決方案及未來發展方向。同時,嫦娥五號對於中國深空探測有什麼意義?歐空局關於月球國際合作有什麼設想?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載人空間探索項目有什麼最新進展……這些有關於中國航太和世界航太的熱點內容,
專業人士及公眾都可以在大會上找到答案!張鐵鈞特別指出:大會亮點紛呈,值得期待。

看點一:哪些國際航太精英現身大會?本次大會將有近千名來自世界各地航太領域的科學家、企業家、機構代表和政策制定者參會,聚焦全球航太探索的尖端領域,共同探討空間探索領域的發展前景。參會者中,既包括人類第一個登上月球的飛行乘組成員巴茲·奧爾德林,中國首位進入太空的太空人楊利偉等航太明星,

也有歐空局局長約翰·迪特裡希·沃爾納,法國航天局局長讓·伊夫·勒加爾,義大利航天局局長羅伯特·巴蒂斯通及德國、加拿大、日本、韓國、南非、阿爾及利亞等國家和地區的航天局局長、官員或相關機構代表。

大會開幕後,航天局長全體會議將作為第一場“重頭戲”上演。在隨後的幾天裡,巴茲·奧爾德林將作題為《Cycling Pathways to Mars》(火星迴圈路徑)的主旨報告,

楊利偉將會介紹中國載人航太工程中的空間實驗室成果及未來空間站規劃。此外,波音公司、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空客公司、泰雷茲阿萊尼亞宇航公司等國際知名航太企業的代表,以及錢學森曾工作過的美國航空航天局噴氣推進實驗室(JPL)等頂級科研機構的科學家,也將在大會上就人類航太事業發展發表報告,表達見解。

此次大會由中國宇航學會理事長、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董事長雷凡培,國際宇航聯合會主席、法國航天局局長讓·伊夫·勒加爾擔任主席;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副總經理楊保華擔任地方組織委員會主席,國家航天局秘書長田玉龍、中國航太科工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劉石泉、國際宇航聯合會副主席于登雲擔任地方組織委員會副主席。

看點二:為何選擇深空探測作為大會主題?探索太空奧秘、追逐未知領域、開發太空資源,始終牽動著人類發展的神經。近年來,航太大國和新興國家都放眼“星辰大海”,制定了多樣的深空探測計畫。在中國航太乃至國民經濟的發展中,深空探測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提升國家綜合實力,服務國計民生。2016年,中國頒佈的《“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將“深空探測”列為2030前優先發展的6個科技創新重大科技專案之一。後續,中國還將進一步開展月球探測相關規劃論證,並開展火星採樣返回、小行星探測、木星系及行星穿越探測等方案深化論證和關鍵技術攻關,為開展深空探測活動提供技術支撐。在這樣的背景下,2017年全球航太探索大會的召開可謂恰逢其時。

看點三:大會上有哪些熱點議題,會爆出什麼猛料?本屆大會將舉行4場全體會議、7場主旨報告、12場全球網路論壇、23場技術分組討論等多項報告、交流活動。與會者將回顧近年來世界各國在航太探索領域取得的成就,聚焦“月球探索”“火星探索”“小行星探索”等13個技術領域,探討航太探索當前面臨的挑戰、解決的方案及未來發展方向。

看點四:GLEX2017為何選擇在中國召開?2017年全球航太探索大會,屬於國際宇航聯合會(IAF)單位競爭舉辦的專題性會議。該類會議至今已舉辦過5次,一般在每年5月~6月舉行,規模在200人-1000人之間。這也是繼世界月球大會(GLUC2010)2010年在北京舉辦後,國際宇航聯合會(IAF)全球系列會議時隔七年再次來到中國。2010年,國際宇航聯合會和中國宇航學會曾共同舉辦了世界月球大會。此前,1996年第47屆國際宇航大會(IAC)和2013年第64屆國際宇航大會都曾在北京舉行。近年來,中國儼然已成為深空探測領域的一顆耀眼“新星”,中國航太事業也在蓬勃發展,這表現在:空間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進入空間能力大幅提升,載人航太、月球探測、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等重大工程建設順利推進,空間技術、空間應用、空間科學取得豐碩成果。太空探索是全人類共同的崇高事業,IAF將GLEX2017選擇在北京召開,也足以證明是對中國航太的肯定和信賴。

看點五:中國為何要舉辦GLEX2017?發展航太技術、探索太空奧秘、開發太空資源,是全人類的共同追求。各國加強交流與合作、共同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類,已成為當前國際航太界的高度共識和一致意願。本次大會將聚焦未來中國空間站面向國際合作這個世界關注的話題,展現中國對於推動各國航太攜手共創美好未來的意願和立場。據悉,中國國家航天局將在會上向嫦娥四號國際合作夥伴頒發證書。會議期間,中外航太機構、企業和有關組織還將開展雙邊會談、多邊會談和座談會等,尋求未來合作機會。

看點六:青年學者及學生參加GLEX2017有什麼收穫?一方面,中國宇航學會熱情鼓勵中國航太科研人員踴躍報送論文,協助有關部門組織專場學術活動、精心安排技術參觀,向世界展示和分享中國在深空探測領域取得的豐碩成果;另一方面,也積極支持美國、俄羅斯和歐空局等航太大國及組織在會議期間舉辦專題學術活動,分享其最新技術成果。通過舉辦全體會議、主旨報告、全球網路論壇、技術分組討論、技術參觀等活動,GLEX2017將為廣大航太科技工作者搭建開展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的良好平臺,進一步拓展航太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的深度和廣度。

國際宇航聯合會主席、法國航天局局長讓·伊夫·勒加爾擔任主席;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副總經理楊保華擔任地方組織委員會主席,國家航天局秘書長田玉龍、中國航太科工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劉石泉、國際宇航聯合會副主席于登雲擔任地方組織委員會副主席。

看點二:為何選擇深空探測作為大會主題?探索太空奧秘、追逐未知領域、開發太空資源,始終牽動著人類發展的神經。近年來,航太大國和新興國家都放眼“星辰大海”,制定了多樣的深空探測計畫。在中國航太乃至國民經濟的發展中,深空探測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提升國家綜合實力,服務國計民生。2016年,中國頒佈的《“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將“深空探測”列為2030前優先發展的6個科技創新重大科技專案之一。後續,中國還將進一步開展月球探測相關規劃論證,並開展火星採樣返回、小行星探測、木星系及行星穿越探測等方案深化論證和關鍵技術攻關,為開展深空探測活動提供技術支撐。在這樣的背景下,2017年全球航太探索大會的召開可謂恰逢其時。

看點三:大會上有哪些熱點議題,會爆出什麼猛料?本屆大會將舉行4場全體會議、7場主旨報告、12場全球網路論壇、23場技術分組討論等多項報告、交流活動。與會者將回顧近年來世界各國在航太探索領域取得的成就,聚焦“月球探索”“火星探索”“小行星探索”等13個技術領域,探討航太探索當前面臨的挑戰、解決的方案及未來發展方向。

看點四:GLEX2017為何選擇在中國召開?2017年全球航太探索大會,屬於國際宇航聯合會(IAF)單位競爭舉辦的專題性會議。該類會議至今已舉辦過5次,一般在每年5月~6月舉行,規模在200人-1000人之間。這也是繼世界月球大會(GLUC2010)2010年在北京舉辦後,國際宇航聯合會(IAF)全球系列會議時隔七年再次來到中國。2010年,國際宇航聯合會和中國宇航學會曾共同舉辦了世界月球大會。此前,1996年第47屆國際宇航大會(IAC)和2013年第64屆國際宇航大會都曾在北京舉行。近年來,中國儼然已成為深空探測領域的一顆耀眼“新星”,中國航太事業也在蓬勃發展,這表現在:空間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進入空間能力大幅提升,載人航太、月球探測、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等重大工程建設順利推進,空間技術、空間應用、空間科學取得豐碩成果。太空探索是全人類共同的崇高事業,IAF將GLEX2017選擇在北京召開,也足以證明是對中國航太的肯定和信賴。

看點五:中國為何要舉辦GLEX2017?發展航太技術、探索太空奧秘、開發太空資源,是全人類的共同追求。各國加強交流與合作、共同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類,已成為當前國際航太界的高度共識和一致意願。本次大會將聚焦未來中國空間站面向國際合作這個世界關注的話題,展現中國對於推動各國航太攜手共創美好未來的意願和立場。據悉,中國國家航天局將在會上向嫦娥四號國際合作夥伴頒發證書。會議期間,中外航太機構、企業和有關組織還將開展雙邊會談、多邊會談和座談會等,尋求未來合作機會。

看點六:青年學者及學生參加GLEX2017有什麼收穫?一方面,中國宇航學會熱情鼓勵中國航太科研人員踴躍報送論文,協助有關部門組織專場學術活動、精心安排技術參觀,向世界展示和分享中國在深空探測領域取得的豐碩成果;另一方面,也積極支持美國、俄羅斯和歐空局等航太大國及組織在會議期間舉辦專題學術活動,分享其最新技術成果。通過舉辦全體會議、主旨報告、全球網路論壇、技術分組討論、技術參觀等活動,GLEX2017將為廣大航太科技工作者搭建開展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的良好平臺,進一步拓展航太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的深度和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