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騎兵的歷史有幾千年,為何蒙古騎兵達到了頂峰?

蒙古兵法本質上是進攻性的,它的內容按軍事學的分類可有戰術和戰略兩大部分。

戰術一,密集隊形和散兵隊形結合的作戰方式。西方人稱它是“拉瓦戰術”,具體描寫道:“由霧內湧現出十名一列之蒙古騎兵三隊,

來馬並不高大,腿粗毛長,兵士身著蘭色長袍,鐵盔鐵甲,最前列之十名騎兵,由一老者率領,……未幾,派出著鐵甲皮冑之騎兵千名,直趨花刺之模軍中央,意在正西突破,蒙古軍之第二及第三千名大隊繼之出動,……各千名大隊高度發揮騎兵特點,在各色各樣的小旗指揮下,時而攻擊,時而撤退,時而分散,時而集結,……”。這是蒙軍使用密集隊形和散兵隊形結合戰術的生動寫照。

這一戰術的力量在於它發展了密集隊形和散兵隊形各自的優勢,設法彌補了它們各自的弱點。密集隊形本是遊牧民族戰鬥的基本方式,它在部落戰爭中起過重要作用,特別在突然襲擊中具有很大的衝擊力。這是它的優勢。

它的弱點,是受地形的限制,不宜在髙山密林中使用,此外這種隊形一旦遭到強阻擊就會變成單騎格鬥。這種無隊形的作戰,等於失掉了整體的戰爭力。針對密集隊形的這些弱點,蒙古兵法則用散兵術加以補充和充實把密集隊形的組成單位由單騎變為十騎,並把它作為獨立的作戰單位,這樣就能克服地形的限制條件,在戰鬥中不會出現單騎作戰。同時在散線作戰中易於集結兵力,
維護密集隊形的戰鬥力。

散兵的歸入,使密集隊形增強了靈活性,有了較強的應變能力。但這種能力的大小全在於隊形分離和組合的速度,而這速度在蒙軍是靠騎兵實現的。騎兵本身是機動靈活的兵種,再加上嫺熟的技術,使密集隊形的靈活性有了保證。

戰術二,梯次隊形的作戰方式。1203年合蘭鎮沙駝之戰,鐵木真迎王罕的進攻時將部隊分為梯次陣容,命忙忽惕部為先鋒。王罕的陣容也是梯次的,只兒斤部是前鋒,土綿土幹部為二波,董合亦惕人為三波,豁裡失列門為四波。在戰鬥中各波逐次投入,形成波浪式的衝擊,推出幾個廝殺高☆禁☆潮。這就是梯次隊形的戰例。

梯次作戰方式實際上是密集隊形和散兵隊形結合的作戰方式的延伸和擴充,

散兵術運用於密集隊形可以從橫面把密集隊伍分成許多小的獨立作戰單位,也可以從縱向分割出不同的作戰單位。梯次隊形就是縱向劃分的獨立參戰的隊伍,它同橫向劃分出的作戰單位的不同是,人數眾多以千戶為單位,再就是時間上有先後,不像橫向散兵單位同時投入戰鬥。

梯次隊形的採用,使蒙軍密集隊形的威力又升一級,梯隊的目標並不在打破對方的隊形,而擇其一翼或指揮中心給予衝擊。梯隊的使用等於在攻擊點上增加了幾倍的力量,使密集隊形的力量得到充分的發揮。

為使密集隊形成為有機的整體,成吉思汗對舊的密集隊形做了多次的改編。1189年鐵木真成為蒙古部首領時,重新組編了軍隊,委派火兒赤(箭筒士)、寶兒赤(後勤)、浩尼赤(牧羊者)、扯必兒(參謀)、斡都赤(帶刀士)等官職。這樣就把原來靠信義關係維持的那可兒按君臣等級制度固定下來,1203年他同客列赤特部作戰,感到有必要改造接古列延組建的部隊,並在1204年初,攻打乃蠻部前將部落制改為千戶制,組成了十人、百人、千人編制的新隊伍。1206年蒙古帝國建立時,又一次擴大和完善了這個隊伍。

千戶的軍制,也是密集隊形的單位,作戰對千戶就是一個梯隊,作為一個密集隊形被使用。顯然,千戶的密集隊形和古列延的密集隊形大不相同,它不再是鬆散的結合,而是有嚴密組織結合的整體,它不再愛地形限制,除廣闊平坦的草地外,還能適應其它地形,它不再局限於突然襲擊的戰法,而能較靈活地運用各種戰法。

而在戰略上,進攻是蒙軍兵法的出發點,特點,是實施戰爭的指導原則。進攻戰略並不排斥戰略防禦,只是以進攻達到防禦的目的。如1204年攻打西夏之前派兵追忽禿,赤刺溫和屈出律,征服畏吾兒,收降森林諸部,都有解除後顧之憂的防禦意義。而征滅西夏,對西進和南下的更大戰略進攻也是一戰爭防禦。從這個觀點來看,那種單純防禦的作法和武器是不可取的。

戰略二,運動。蒙古騎兵的運動性,在當時各國軍隊中是少見的,運動的空間,從亞洲的東方到中亞,以至歐洲,從北方草原到中原平地,幾乎是馬蹄能到地方都為運動空間。運動的速度也是驚人的,據有人統計蒙軍長距離行軍的日速度達九十至九十五公里,這種高速運動的部隊,在冷器戰爭時代不說是絕無僅有,也至少是罕見的。

運動是實施戰略進攻的重要手段,蒙軍就是靠運動取得戰爭的主動權。花刺子模戰爭所以能出師取勝,首先應算是蒙軍運動的勝利,沒有在世界禁區帕米爾高原的七千米高山上運動,沒有十萬大軍通過六百公里沙漠的運動,河中戰役的勝利是不可能的。

戰略三,包圍。蒙軍在作戰中較成功地實施了戰略包圍。象歷時較長,規模較大的著名戰役,征花刺子模,取中都,滅金和宋,都是在包圍戰略的指導下進行的。

蒙軍的包圍是進攻性的,不具有防禦意義。包圍是蒙軍實現進攻戰略的途徑,通過包圍取得戰爭的主動權,達到進攻的目的。如取中都,開始用直取的作法,過居庸關,打中都未成,於是就用包圍戰略,先是取金東京和西京,切斷中都的左右臂,再就是兵分三路向全國內地大後方進軍,形成對中都的包圍,結果激化了中都統治者的內部矛盾,創造了取中都的有利條件。

包圍的規模和速度,依賴於部隊的運動性。這在蒙軍是靠騎兵的運動進行的。由於騎兵的高運動能力和兵士勇猛、吃苦的素質,使蒙軍的包圍戰略顯出自己的特色。

梯隊的目標並不在打破對方的隊形,而擇其一翼或指揮中心給予衝擊。梯隊的使用等於在攻擊點上增加了幾倍的力量,使密集隊形的力量得到充分的發揮。

為使密集隊形成為有機的整體,成吉思汗對舊的密集隊形做了多次的改編。1189年鐵木真成為蒙古部首領時,重新組編了軍隊,委派火兒赤(箭筒士)、寶兒赤(後勤)、浩尼赤(牧羊者)、扯必兒(參謀)、斡都赤(帶刀士)等官職。這樣就把原來靠信義關係維持的那可兒按君臣等級制度固定下來,1203年他同客列赤特部作戰,感到有必要改造接古列延組建的部隊,並在1204年初,攻打乃蠻部前將部落制改為千戶制,組成了十人、百人、千人編制的新隊伍。1206年蒙古帝國建立時,又一次擴大和完善了這個隊伍。

千戶的軍制,也是密集隊形的單位,作戰對千戶就是一個梯隊,作為一個密集隊形被使用。顯然,千戶的密集隊形和古列延的密集隊形大不相同,它不再是鬆散的結合,而是有嚴密組織結合的整體,它不再愛地形限制,除廣闊平坦的草地外,還能適應其它地形,它不再局限於突然襲擊的戰法,而能較靈活地運用各種戰法。

而在戰略上,進攻是蒙軍兵法的出發點,特點,是實施戰爭的指導原則。進攻戰略並不排斥戰略防禦,只是以進攻達到防禦的目的。如1204年攻打西夏之前派兵追忽禿,赤刺溫和屈出律,征服畏吾兒,收降森林諸部,都有解除後顧之憂的防禦意義。而征滅西夏,對西進和南下的更大戰略進攻也是一戰爭防禦。從這個觀點來看,那種單純防禦的作法和武器是不可取的。

戰略二,運動。蒙古騎兵的運動性,在當時各國軍隊中是少見的,運動的空間,從亞洲的東方到中亞,以至歐洲,從北方草原到中原平地,幾乎是馬蹄能到地方都為運動空間。運動的速度也是驚人的,據有人統計蒙軍長距離行軍的日速度達九十至九十五公里,這種高速運動的部隊,在冷器戰爭時代不說是絕無僅有,也至少是罕見的。

運動是實施戰略進攻的重要手段,蒙軍就是靠運動取得戰爭的主動權。花刺子模戰爭所以能出師取勝,首先應算是蒙軍運動的勝利,沒有在世界禁區帕米爾高原的七千米高山上運動,沒有十萬大軍通過六百公里沙漠的運動,河中戰役的勝利是不可能的。

戰略三,包圍。蒙軍在作戰中較成功地實施了戰略包圍。象歷時較長,規模較大的著名戰役,征花刺子模,取中都,滅金和宋,都是在包圍戰略的指導下進行的。

蒙軍的包圍是進攻性的,不具有防禦意義。包圍是蒙軍實現進攻戰略的途徑,通過包圍取得戰爭的主動權,達到進攻的目的。如取中都,開始用直取的作法,過居庸關,打中都未成,於是就用包圍戰略,先是取金東京和西京,切斷中都的左右臂,再就是兵分三路向全國內地大後方進軍,形成對中都的包圍,結果激化了中都統治者的內部矛盾,創造了取中都的有利條件。

包圍的規模和速度,依賴於部隊的運動性。這在蒙軍是靠騎兵的運動進行的。由於騎兵的高運動能力和兵士勇猛、吃苦的素質,使蒙軍的包圍戰略顯出自己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