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共用單車讓人感歎歲月如梭,曾經滿大街的自行車

近期最紅火的資本市場莫過於自行車單車共用服務市場。越來越多的共用單車被投放到城市裡的人流密集地,像各大商圈,地鐵口,公交站,寫字樓以及大型社區附近。不少城市裡到處都可以看到共用單車的身影,

不管男女老少現在都喜歡騎上一把,似乎又回到了自行車的全盛時代。

在自行車的全盛時代,國際視角的中國印象,北京印象都少不了滿大街的自行車,一輛接一輛,與熙熙攘攘的人群一起朝著一個方向騎去。美國的總統老布希曾經就很瀟灑的騎著“飛鴿”自行車在北京的街頭穿梭,他訪華時他收到的國禮就是兩輛“飛鴿”自行車。

但是很可惜的是,自行車不是我們中國人發明的。1840年,英格蘭的鐵匠麥克米倫,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他在後輪的車軸上裝上曲柄,再用連杆把曲柄和前面的腳蹬連接起來,並且前後輪都用鐵制.前輪大,後輪小。這樣一來,人的雙腳真正離開了地面,由雙腳的交替踩動變為輪子的滾動。1842年,麥克米倫騎上這種車,一天跑了20千米。到了1861年,法國的米肖父子.在前輪上安裝了 能轉動的腳蹬板,

車子的鞍座架在前輪上面。他們把這輛車冠以“自行車”的雅名,並1867年在巴黎博覽會上層出,讓觀眾大開眼界。又經過了漫長的歲月的改進,無數個人們的心血,自行車才發展到了今天這個樣子。時至今日,自行車已成為全世界人們使用最多,最簡單,最實用的交通工具。也許人們應該永遠記住這些自行車的發明者們,他們的名字,絲毫不亞於汽車的發明者卡爾.本茨。

雖然自行車不是我們發明的,但是要是談起“自行車王國”的名聲就非我們中國人莫屬,就像足球起源於英國,但是巴西人才將足球玩的出神入化,成為足球王國。

自行車在我們中國的歷史也分不同的幾個歷史階段:

一.建國前

末代皇后在騎車

中國最早引進的自行車是1884年,中國出版的《申江勝景圖》首次記載了中國開始出現騎自行車的情景;1897年,中國開始從英國進口自行車;1937年日本人在中國上海、天津和瀋陽三地先後開設自行車廠,但產量極微;這個時候的自行車基本上還沒有普及,

只有很少的人才能用。末代皇帝溥儀和他的皇后也喜歡騎自行車,為了騎自行車將故宮的門檻都鋸掉了。這個也說明了這個時候,自行車只能屬於很少的一部分人才能擁有。

二.五十年代到七十年,成為中國人心中的“大件”

1949年中國自行車年產量只有1.5萬輛,建國後雖然各地的自行車產量都有所上升,但是自行車對於普通家庭來說,還是個奢侈品。一個普通工人不吃不喝要好幾個月才能買這麼一輛車,哪個時候誰家裡有一輛自行車好比你現在有輛好車一樣。哪個時候自行車比較流行的款式就是我們口中的“二八車”,現在稍微上了年紀的人都騎過這種自行車。哪個時候有了這個車,一家三口覺的出行很方便,這個車負重很好,品質過關。人們也很愛惜車,要是磕破點油漆都心疼的不得了。到了七十年代末期,隨著生活的逐步改善,“三轉一響”(自行車,縫紉機,手錶,收音機)成為大家結婚置業的必備條件一樣,就和現在我們年輕人結婚時要求的車子房子一回事。自行車作為大件之首當然是緊俏的不得了,“鳳凰”“永久”“飛鴿”自行車更是一車難求。

三.八十年代,真正的自行車王國

80年代,中國共有自行車製造廠60餘家,自行車零部件廠千餘家,基本上形成了完整的生產體系。到了1986年,全國自行車的產量就達到了3223萬輛,相當於平均每一秒鐘就有一輛自行車出廠。而且哪個時期,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人們的收入明顯提高,對自行車的款式也有了要求,老黑二八統治天下結束了,開始了多種型號,色彩,樣式的自行車,五花八門。到了八十年代末,有千萬人口的北京,卻有800萬輛自行車,幾乎達到了“一人一輛”的飽和狀態。這個時候不光是北京,全國各大城市在上班下班的高峰期,大街上密密麻麻的的全是自行車,就像現在我們上下班到處都是汽車一樣。這個時候中國到底有多少輛自行車估計也沒有人能統計清楚,就像誰都不知道巴西有多少人會踢足球一樣,中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自行車王國”。

三.九十年代 自行車的沒落

還是隨著人們收入的增長,人們慢慢的開始擁有了自己的汽車了,到1997年2月,北京的機動車就突破了100萬輛了,而且是每年都快速向上增長,一直到今天搞的北京都要搖號買車了。北京已經進入了汽車時代了。駕車出行比例上升,騎車出行比例卻相反大幅下降。這個時候自行車作為一種出行的工具顯得不怎麼實用了,一方面人的活動範圍大大擴張了,自行車能到達的地方畢竟有限,這個時候自行車慢慢的有了時尚,運動,休閒等等的新定位了。這個時期款式新穎,騎行方便的變速車,山地車,已經是消費的主流了,這些成為了人們的寵兒了,這個時期騎車叫“玩車”。哪些大眾車就慢慢地被遺忘在角落裡了。

四.二零零年後,騎車成為一種環保

2000年後,人們開始關注環保問題,開始提倡“綠色出行”,又反過來讓自行車來代替私家車出行。而且由於城市的建設,很多私家車出現了出行難,停車難的問題,而且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這個時候自行車反而比私家車方便多了。還有有些大城市的主要地鐵口,公車站都修在主幹道上,離人們住的社區還有一段距離,這個就是所謂“最後一公里”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的好辦法就是自行車。所以導致了公共自行車系統在各個城市的出現。

共用單車也是這個公共自行車系統的一部分,共用單車熱潮的背後,是自行車的“蛻變’.自行車也從一個快要被淘汰掉的市場,變成了資本眼裡一個現象級支付和流量入口。其實自行車一直都沒有改變,改變的只是我們自己,時代不同了,我們對自行車的要求不同了,要它們來積極滿足我們的需求。

建國後雖然各地的自行車產量都有所上升,但是自行車對於普通家庭來說,還是個奢侈品。一個普通工人不吃不喝要好幾個月才能買這麼一輛車,哪個時候誰家裡有一輛自行車好比你現在有輛好車一樣。哪個時候自行車比較流行的款式就是我們口中的“二八車”,現在稍微上了年紀的人都騎過這種自行車。哪個時候有了這個車,一家三口覺的出行很方便,這個車負重很好,品質過關。人們也很愛惜車,要是磕破點油漆都心疼的不得了。到了七十年代末期,隨著生活的逐步改善,“三轉一響”(自行車,縫紉機,手錶,收音機)成為大家結婚置業的必備條件一樣,就和現在我們年輕人結婚時要求的車子房子一回事。自行車作為大件之首當然是緊俏的不得了,“鳳凰”“永久”“飛鴿”自行車更是一車難求。

三.八十年代,真正的自行車王國

80年代,中國共有自行車製造廠60餘家,自行車零部件廠千餘家,基本上形成了完整的生產體系。到了1986年,全國自行車的產量就達到了3223萬輛,相當於平均每一秒鐘就有一輛自行車出廠。而且哪個時期,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人們的收入明顯提高,對自行車的款式也有了要求,老黑二八統治天下結束了,開始了多種型號,色彩,樣式的自行車,五花八門。到了八十年代末,有千萬人口的北京,卻有800萬輛自行車,幾乎達到了“一人一輛”的飽和狀態。這個時候不光是北京,全國各大城市在上班下班的高峰期,大街上密密麻麻的的全是自行車,就像現在我們上下班到處都是汽車一樣。這個時候中國到底有多少輛自行車估計也沒有人能統計清楚,就像誰都不知道巴西有多少人會踢足球一樣,中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自行車王國”。

三.九十年代 自行車的沒落

還是隨著人們收入的增長,人們慢慢的開始擁有了自己的汽車了,到1997年2月,北京的機動車就突破了100萬輛了,而且是每年都快速向上增長,一直到今天搞的北京都要搖號買車了。北京已經進入了汽車時代了。駕車出行比例上升,騎車出行比例卻相反大幅下降。這個時候自行車作為一種出行的工具顯得不怎麼實用了,一方面人的活動範圍大大擴張了,自行車能到達的地方畢竟有限,這個時候自行車慢慢的有了時尚,運動,休閒等等的新定位了。這個時期款式新穎,騎行方便的變速車,山地車,已經是消費的主流了,這些成為了人們的寵兒了,這個時期騎車叫“玩車”。哪些大眾車就慢慢地被遺忘在角落裡了。

四.二零零年後,騎車成為一種環保

2000年後,人們開始關注環保問題,開始提倡“綠色出行”,又反過來讓自行車來代替私家車出行。而且由於城市的建設,很多私家車出現了出行難,停車難的問題,而且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這個時候自行車反而比私家車方便多了。還有有些大城市的主要地鐵口,公車站都修在主幹道上,離人們住的社區還有一段距離,這個就是所謂“最後一公里”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的好辦法就是自行車。所以導致了公共自行車系統在各個城市的出現。

共用單車也是這個公共自行車系統的一部分,共用單車熱潮的背後,是自行車的“蛻變’.自行車也從一個快要被淘汰掉的市場,變成了資本眼裡一個現象級支付和流量入口。其實自行車一直都沒有改變,改變的只是我們自己,時代不同了,我們對自行車的要求不同了,要它們來積極滿足我們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