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火眼金睛”探底 “諸葛亮會”選路

靜臥青山綠水間的寶瑤村。

編者按:洞口縣羅溪瑤族鄉寶瑤村自2015年以來,

在省財政廳扶貧工作隊和各級各部門的幫助下,立足當地實際科學規劃、精准施策,開闢了一條推進精准扶貧、建設美麗鄉村的新路子,寶瑤村被評為“全省脫貧攻堅示範村”。自5月24日起,邵陽日報推出系列報導,解讀精准扶貧的“寶瑤經驗”,以饗讀者。

5月22日,走進洞口縣羅溪瑤族鄉寶瑤村,展現在眼前的是寬敞整潔的民俗廣場、高標準炒砂路、風格統一的農舍、新改造的村級活動中心、高標準村級衛生室、光伏發電項目,

來自各地的遊客使得這個山村充滿活力。

古道瑤寨滄海桑田

如今,走在乾乾淨淨的炒砂路上,村民們告訴記者,扶貧隊沒來之前,這些道路都是泥巴路。一到雨季,路上牛糞和泥巴混合在一起,泥濘不堪、臭氣熏天。

寶瑤村有198戶728人,其中瑤族占總人口的85%,地處雪峰山腹地,羅溪國家森林公園境內。這裡現在還存有湘黔古道古驛站遺址。

村裡的老者介紹,那時的寶瑤古驛站與懷化的洪江古商城遙相呼應。寶瑤的湘黔古道曾經是湘、黔、桂陸上交通要道之一,洪江古商城則以水路交通著稱。寶瑤村黨支部書記舒爐寶指著湘黔古道兩旁的古驛站遺址介紹說:“當時的寶瑤古驛站遍佈著鐵匠鋪、客棧、小賣店、縫紉店、茶樓等,十分繁華。”

然而,隨著交通格局的改變,昔時靠馬馱肩挑的時代一去不返,

湘黔古道漸漸褪去繁華,悄悄隱入群山。寶瑤村也由於地處雪峰山腹地,遠離縣鎮,交通極為不便而日益貧窮、落後。

以實為本摸清底子

2015年4月14日,省財政廳駐村幫扶工作隊正式進駐寶瑤村。

看著眼前衰落破敗的景象和一組組貧困數據,隊長曹雲輝陷入深思。村居農舍的屋頂上,蓋的是急需更換的瓦片或樹皮;髒亂不堪的村道組路上,豬羊雞鴨到處亂跑;淤泥充塞的小河裡,

垃圾遍地污水橫流。才198戶728人的寶瑤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51戶182人,年人均收入不到2000元。寶瑤村山清水秀,空氣清新,生態環境良好,氣溫偏低,農作物生長期長、品質優良,但產量不高。由於地處雪峰山腹地,交通不便是制約村裡發展的最大瓶頸,加上山多地少、山高路遠,寶瑤村不適宜大規模發展常規種植和養殖。村民在家致富無望,只好紛紛外出打工經商,瑤寨裡大多是老人、婦女和小孩。

在年久失修的村部會議室,扶貧工作隊與寶瑤村幹部召開了第一次扶貧工作會。“我們的首要任務是用‘火眼金睛’現場考察、實地調研。”曹雲輝說,只有把情況摸透了,才能對症下藥、有的放矢。

在瑤寨走村串戶、登門造訪,與村民們促膝談心,和各級幹部研究討論,瞭解寶瑤村最需解決的困難和問題……經過近一個月的考察調研,扶貧工作隊向省財政廳遞交了一份厚厚的《調研分析報告》。

以准為先選定路徑

扶貧工作隊的《調研分析報告》,立即引起省財政廳領導的高度重視。

2015年來,省財政廳領導鄭建新、劉崇斌、郭秀宏、歐陽煌、石建國、莊大力、胡良安、林德勇、何偉文等,帶領廳機關各處室的同志,先後到寶瑤村實地考察調研。

2015年5月15日,時任邵陽市市長、現任市委書記龔文密深入寶瑤村調研指導扶貧工作。龔文密與扶貧工作隊深入交談,商議寶瑤村扶貧脫貧的產業發展方向。

領導的關注,為扶貧工作注入了新的動力。綜合分析當地比較優勢,省財政廳根據村情,多次召開“諸葛亮會”研究,明確以“開發鄉村旅遊為主、生態精品種植養殖為輔”的產業扶持思路,將“加快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通過旅遊帶動農產品就地消費和農民就地增收”作為寶瑤村的發展路徑。

思路決定出路,一幅幅脫貧攻堅的精彩畫卷,在寶瑤村徐徐展開。

以准為先選定路徑

扶貧工作隊的《調研分析報告》,立即引起省財政廳領導的高度重視。

2015年來,省財政廳領導鄭建新、劉崇斌、郭秀宏、歐陽煌、石建國、莊大力、胡良安、林德勇、何偉文等,帶領廳機關各處室的同志,先後到寶瑤村實地考察調研。

2015年5月15日,時任邵陽市市長、現任市委書記龔文密深入寶瑤村調研指導扶貧工作。龔文密與扶貧工作隊深入交談,商議寶瑤村扶貧脫貧的產業發展方向。

領導的關注,為扶貧工作注入了新的動力。綜合分析當地比較優勢,省財政廳根據村情,多次召開“諸葛亮會”研究,明確以“開發鄉村旅遊為主、生態精品種植養殖為輔”的產業扶持思路,將“加快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通過旅遊帶動農產品就地消費和農民就地增收”作為寶瑤村的發展路徑。

思路決定出路,一幅幅脫貧攻堅的精彩畫卷,在寶瑤村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