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你的教育方式是不是在逼著孩子成為一個“空心病“的孩子

1.

最近,“空心病“流行,指的是現代年輕人的虛無主義。

前段時間,北大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副主任徐凱文做了一場演講《時代空心病與焦慮經濟學》,他從北大學生的空心問題說起,據說:“北大四成新生認為活著沒有意義”“30%北大學生竟然厭學”。

這些孩子,他們有強烈的孤獨感和無意義感,他們從小都是最好的學生,最乖的學生。他們也特別需要得到別人的稱許,但是他們有強烈的自殺意念,不是想自殺,他們只是不知道為什麼活下去,

活著的價值和意義是什麼?

仔細看了演講的全文,為人父的我不禁捏了一把冷汗。

為什麼在這麼好的條件下,孩子卻變成了這樣?

跟朋友談及,覺得人還是要有夢想才行,特別是孩子,一定要有夢想。

而這個夢想不能僅僅止步於高考,也不能僅僅著眼于大學畢業後的工作。

社會通病個人是無力的,能改變的只有自己。

很多時候,我們會覺得談夢想過於空洞,甚至有人會把你當傻子。

“現如今誰談夢想啊,只談錢。有錢啥都好辦,就有夢想了。”

我想,那是把夢想和欲望混淆了。

有夢想的人有了錢,可以圓夢。

可是沒有夢想的人有了錢,只能在欲望中繼續沉淪迷失。

很多人已經在現實的生活中放棄了自己的夢想。

想起來也只是兒時的作文課裡那句,

“我長大了要做一個科學家“,我估計80後父母當年的集體理想就是做一個科學家,我也不知道為什麼,那時候大家幾乎都這樣寫的。

後來,每個人在自己的人生中掙扎前行。

要麼是隨波逐流,交付命運的安排。

要麼就靠父母安排,走著自己不想走卻不得不走的啃老路。

開一家書店,有大人,有孩子,有清茶、有故事,就是我的夢想

2.

為人父母的你,是否跟孩子談過自己的夢想呢?

“身為小孩眼中的'大人',將留給他們什麼樣的財富?”

你又是否想過,你會給你的孩子什麼樣的影響?

很多暴發起來的有錢人會給你一個這樣的答案:

前段時間,網上有一篇文章《在上海有七套房的家庭,孩子還要努力讀書嗎?》,

作者黃征宇講了一件事,可以說是當下中國社會人暴富之後的一個真實寫照。

“前不久我剛回國一次,當時我在機場用Uber叫了一輛車。在車上,這位司機朋友就和我天南地北地聊了起來。

當談到國內經濟發展和孩子教育現狀的時候,他告訴我說,家裡之前因為拆遷的原因分到了七套房,所以,他並不苛求孩子能有很好的成績。他笑呵呵地說:

“我兒子就算考最後一名也沒關係,因為家裡的錢夠我們家花一輩子的了。我現在開Uber也是為了體驗新事物,打發時間。”

當聽到他這麼說的時候,我沉默了很久。沉默的原因是:金錢不是生活的全部,擁有金錢的多少和是否學習進取不應該是非此即彼的關係。“

可惜的是,我們身邊還真有很多這樣的人,自己上班是為了打發時間,家裡什麼都有,自己還奮鬥啥?

朋友單位有一個官二代,家裡都是官。用他自己的話說,自己運氣差,沒進事業單位,但是自己運氣也好,隨便去哪上班,只要好玩就行,反正是打發時間。

但是歷史上無數的事例都告訴我們,金錢不會是永恆的,而精神和文化才能傳承千百年。

外公年輕時,因為家裡窮,所以沒讀多少書,但是他自己一直渴望讀書,邊務農邊自學,竟然還讀透了紅樓夢,在當地琴棋書畫樣樣精通。

老人在世前,卯足最後的氣力也送舅舅去讀了大學,雖然兩次高考落榜,他還是勉勵他“單槍匹馬再戰。“最後出人頭地。

他一生寫了很多詩文,但最重要的一句就是“勤儉持家久,讀書繼世長。”

希望我們子孫後代以讀書為重。

這就是精神的力量,每每想起,都會覺得內心有一種招呼和使命。

一時的富裕是不是富裕,一代的成就也不堪說是成就。

風雲際變,世事無常。歷史上多少豪強富族都歸於黃土,而有些卻生生不息。

只有一代一代的努力,才能真正的好起來。

3.

給孩子留一套房,不如留一屋書。

給孩子一個讀書的環境,培養孩子讀書的習慣。

有一位單親媽媽留言說,自己的孩子8歲,生怕沒有父親會對孩子造成影響。

其實,有很多的地方可以讓孩子得到愛的教育。

比如好的書本,裡面的故事會讓孩子的心靈得到滋潤。

生活總是充滿苦難和殘缺的,但是我們的精神力量會幫我們去克服這些困難。

臺灣小魯文化社社長陳衛平先生,他寫了一篇文章提到:

“父親突然撒手人寰,沒有留下任何財產,只留下一屋子的書籍。在家徒四壁的困頓下,母親曾問道于卜,蔔者說:“您的孩子家產不少,而且是父親留給他的。”

母親回家後失望地對我說:“我看靠命也沒個準兒,還是靠自己吧!”

就這樣,我們走過了坎坷的歲月,而父親留下的一屋子書籍,在經歷二十餘載的變遷後,仍然完整無缺地保存下來。而我,在大學畢業,嘗試了各種不同行業的工作之後,終於發現自己最大的樂趣,還是和小時候一樣,做一個快樂的愛書人——我要把最精彩、最好看的故事,寫出來,出版給所有的小朋友看。”

父親沒有給他留下任何財產,只留下一屋子的書籍。但是,正是這一屋子的書,影響著成年後的他,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做著什麼樣的事。

陳衛平先生曾這樣歸納父親對他的影響:一是忠厚的個性,另一點就是理想主義,無可救藥的理想主義,不為五斗米折腰,不把世俗物質享受看在眼裡,只想著做一番有益社會的事業,有種知識份子的使命感。

4.

這世上沒有任何量尺可以測量出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到底有多麼深遠?

害怕孩子得了空心病,不如先看看自己是不是得了這個時代的空心病。

自己的教育方式是不是在逼著孩子成為一個“空心病“的孩子。

過於精細的計算,過於功利地強調學習地目的性。

都是非常可怕的。

對孩子來說,他們需要的不是你留多少錢。

而是在乎在他們最需要你的時候,你在哪裡?

在他們最需要你引導的時候,你做了什麼?

在他們的內心,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身為父母,自己為人處事的方式,才是關鍵。

在這個浮誇和炒作橫行的時代,更需堅守本心。

做一個有夢想的、有趣而愛閱讀的父母,

給孩子留下豐厚的精神財富,比什麼財富都管用。

(本文為魚爸原創,圖片來自網路)

因為家裡的錢夠我們家花一輩子的了。我現在開Uber也是為了體驗新事物,打發時間。”

當聽到他這麼說的時候,我沉默了很久。沉默的原因是:金錢不是生活的全部,擁有金錢的多少和是否學習進取不應該是非此即彼的關係。“

可惜的是,我們身邊還真有很多這樣的人,自己上班是為了打發時間,家裡什麼都有,自己還奮鬥啥?

朋友單位有一個官二代,家裡都是官。用他自己的話說,自己運氣差,沒進事業單位,但是自己運氣也好,隨便去哪上班,只要好玩就行,反正是打發時間。

但是歷史上無數的事例都告訴我們,金錢不會是永恆的,而精神和文化才能傳承千百年。

外公年輕時,因為家裡窮,所以沒讀多少書,但是他自己一直渴望讀書,邊務農邊自學,竟然還讀透了紅樓夢,在當地琴棋書畫樣樣精通。

老人在世前,卯足最後的氣力也送舅舅去讀了大學,雖然兩次高考落榜,他還是勉勵他“單槍匹馬再戰。“最後出人頭地。

他一生寫了很多詩文,但最重要的一句就是“勤儉持家久,讀書繼世長。”

希望我們子孫後代以讀書為重。

這就是精神的力量,每每想起,都會覺得內心有一種招呼和使命。

一時的富裕是不是富裕,一代的成就也不堪說是成就。

風雲際變,世事無常。歷史上多少豪強富族都歸於黃土,而有些卻生生不息。

只有一代一代的努力,才能真正的好起來。

3.

給孩子留一套房,不如留一屋書。

給孩子一個讀書的環境,培養孩子讀書的習慣。

有一位單親媽媽留言說,自己的孩子8歲,生怕沒有父親會對孩子造成影響。

其實,有很多的地方可以讓孩子得到愛的教育。

比如好的書本,裡面的故事會讓孩子的心靈得到滋潤。

生活總是充滿苦難和殘缺的,但是我們的精神力量會幫我們去克服這些困難。

臺灣小魯文化社社長陳衛平先生,他寫了一篇文章提到:

“父親突然撒手人寰,沒有留下任何財產,只留下一屋子的書籍。在家徒四壁的困頓下,母親曾問道于卜,蔔者說:“您的孩子家產不少,而且是父親留給他的。”

母親回家後失望地對我說:“我看靠命也沒個準兒,還是靠自己吧!”

就這樣,我們走過了坎坷的歲月,而父親留下的一屋子書籍,在經歷二十餘載的變遷後,仍然完整無缺地保存下來。而我,在大學畢業,嘗試了各種不同行業的工作之後,終於發現自己最大的樂趣,還是和小時候一樣,做一個快樂的愛書人——我要把最精彩、最好看的故事,寫出來,出版給所有的小朋友看。”

父親沒有給他留下任何財產,只留下一屋子的書籍。但是,正是這一屋子的書,影響著成年後的他,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做著什麼樣的事。

陳衛平先生曾這樣歸納父親對他的影響:一是忠厚的個性,另一點就是理想主義,無可救藥的理想主義,不為五斗米折腰,不把世俗物質享受看在眼裡,只想著做一番有益社會的事業,有種知識份子的使命感。

4.

這世上沒有任何量尺可以測量出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到底有多麼深遠?

害怕孩子得了空心病,不如先看看自己是不是得了這個時代的空心病。

自己的教育方式是不是在逼著孩子成為一個“空心病“的孩子。

過於精細的計算,過於功利地強調學習地目的性。

都是非常可怕的。

對孩子來說,他們需要的不是你留多少錢。

而是在乎在他們最需要你的時候,你在哪裡?

在他們最需要你引導的時候,你做了什麼?

在他們的內心,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身為父母,自己為人處事的方式,才是關鍵。

在這個浮誇和炒作橫行的時代,更需堅守本心。

做一個有夢想的、有趣而愛閱讀的父母,

給孩子留下豐厚的精神財富,比什麼財富都管用。

(本文為魚爸原創,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