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這塊明朝留下的石碑立在韓國近400年 韓國人只敢怒卻不敢碰

現在的韓國首都首爾那裡有一塊叫做三田渡的地區。那裡有一個立了380年的小石碑,上面刻滿了漢、滿、蒙三種文字。但是在這碑首上刻著7個篆體漢字讓韓國人無數次想要把這石碑給扔了,

上面寫著“大清皇帝功德碑”。這石碑的來歷還要從明朝的末期說起,那時候的朝鮮是明朝的附屬地,由於距離很近,所以比起其他的國家更是勤快的朝貢,一個月一次讓明朝皇帝受不了了,命令他們2年來一次,沒事不要來才甘休。

但是時間過得很快,

後金興起對明朝展開了攻勢。朝鮮半島只是跟東北就隔著一條鴨綠江,作為外援可是非常的方便啊。所以朝鮮也是幫助明朝去跟後金,也就是清軍對抗。由於地理的優勢,經常給後方偷襲讓清軍苦不堪言。一次算了,兩次就忍,次數越來越多的朝鮮讓清軍徹底生氣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派了一大隊人,打穿了朝鮮,還用武力教育了一番,讓他們怪怪的俯首稱臣。
一勞永逸的方式讓朝鮮閉上了嘴巴,清軍也是很快的戰勝了明朝的軍隊。

但是朝鮮剛被平定,人心是很不穩定的,要是打了還不乖就麻煩了啊,於是就弄了一個東西讓他們知道自己的實力,這也就是石碑的來源。皇太極為了表現大清的實力,

要讓朝鮮的仁祖國王為他立碑頌德。雖然朝鮮國王不服氣啊,但是除了聽話還能怎麼樣呢,被迫的修了石碑,連碑文也要一字不差的按照皇太極的要求寫。立好了,還下了個命令,那就是要清朝官員時不時的來巡視這塊石碑。當然,朝鮮國王更是要帶著敬意去祭拜這塊石碑。而且不是看看就好的,要對著石碑行三拜九叩大禮。

甲午戰爭的失敗,日本把朝鮮半島控制住了。這個時候的朝鮮親日派做出了決定,把這個石碑給推掉了,而且深深的埋到了地下。但是也有好事之人想看看,於是又挖了出來,之後又有人感到羞恥就又埋了。這樣推了又立,立了又推。直到韓國總統全鬥煥下令,要好好的保存這個這塊石碑。當然不是為了觀光,

只是讓所以韓國人知道這是韓國的恥辱,要大家銘記。這也是可憐的韓國人的矛盾心理,過去了快400年還把怨氣發在一塊石碑上。他們那烈的民族自尊心也是體現出來了,但是他們那篡改歷史的行為只是他們悲哀的自信心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