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憶恩師」華榮——深切緬懷我的恩師李振華先生

華榮教授與國醫大師李振華

驚悉恩師李振華大師駕鶴西去,

學生悲痛萬分。2004年師父南下廣州收我為入室弟子,14載春秋難忘恩師披星戴月傳道授業解惑。

恩師教誨我們擔當中醫藥大任,音容宛在,叮囑仍在耳邊迴響。大師遠去,精神永存。

弟子定當繼承大師宏願,努力做人民放心滿意的醫生!

謹以此文緬懷我的恩師,恩師一路走好!

國醫大師李振華廣東弟子——

廣東省中醫院腦病中心 華榮教授

調理脾胃治百病,四季脾旺不受邪

跟隨國醫大師李振華學習14個春秋,在學術思想、臨證經驗和中醫思維方式等方面取得了顯著進步,同時也形成了自己治療疾病的風格和特色。我將李老大師治療脾胃病的學術經驗運用到偏頭痛、眩暈、中風等腦病的辯證論治,療效顯著,既有傳承又有發展。回首多年的跟師經過,我感觸最深的臨證體會就是——調理脾胃治百病,四季脾旺不受邪。

14年前拜師李振華老

2004年時,

我已經從事中醫臨床和教學15年,時為副主任醫師。在廣東省中醫院實施的名醫工程選拔中,有幸被李振華教授收為入室弟子。當年是國醫大師鄧鐵濤請李老出山來廣東省中醫院收徒,那年李老年過八旬。

要傳承名老中醫的學術思想和經驗,必須要有“接缽”的能力和水準。我怕自己能力不夠,理解不透,因此常加緊閱讀中醫經典,讀書領悟,經過老師指點,研讀老師的著作,

反復臨證實踐,還常打電話或書信請教老師。經過半年多學習,我寫了篇跟師體會總結,老師改後寫了評語:“見其學醫心切,治學認真,精益求精,謙虛務實,對餘之學術思想、治學經歷、診治要點,均有了一定掌握,余深感欣慰。漢良相張良之師對張良有‘汝子可教也’之語,可見學子易得,良徒難求,余今方悟張良之師用心之良苦。”

時任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雷于藍(左二)登門慰問國醫大師李振華。

弟子華榮(左一)、羅湛濱教授(右一)與廣東省中醫院名譽院長呂玉波(右二)展開的“問道國醫大師”之旅。

老師的不斷鼓勵和啟發,

激勵我刻苦鑽研。如今跟隨老師研習中醫14個春秋,對李老的醫德醫術、學術思想及其人生成長經歷尤為欽佩。李老雖年高體弱,但仍孜孜不倦,不懈追求中醫理論與臨床經驗的總結和昇華,帶病堅持培養徒弟,親自撰寫或帶領眾弟子著書立說,至今已出版或正在編撰學術專著10多部。尤其是《走進國醫大師李振華》一書,側重于中醫思維方法學傳承。書中詳盡介紹了李老的醫學人生經歷,從中華文化的高度、《易經》哲理的角度,深度闡述中醫學的科學性,總結中醫學的思維方式;運用中醫象思維詮釋中醫診療過程,提出“和諧”是中醫治則的總綱等;還從整個醫學發展進程,對中西醫結合之路提出新的展望。

老師在多年的帶徒期間,傾注無限的心血、精力與智慧,將自己的家傳和經驗傾囊相助,提攜後學,培養了大批中醫骨幹人才。李老這種鞠躬盡瘁,為中醫事業奉獻終身的精神,也時刻感染著眾多的徒弟和後學。老師贈送給我最珍貴的墨寶是“醫源于易,易歸於變,綜合分析,謹守病機,處方再現”,這是大師對中醫學治療特色的高度概括,亦是吾輩從醫的規範。

重視中醫思維方法培養

老師在帶教中尤為重視中醫思維方式的培養,總結了臨床治病30字:“深研四大經典,精於辨證論治,執和致平,法無常法,常法無法,方有別,醫無界”。他強調“學中醫,必須文理通,哲理通,醫理通”;學習哲學和辯證思維,是學習理解中醫學的金鑰匙!這些思維方法學上的培養,我認為是跟師以來的最重要的收益。更深刻地體會了中醫學是具有整體觀、恒動觀、辯證觀、天人合一等思想特色,是自然科學和人文結合的科學。

我在2012年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的《國醫大師李振華學術傳承集》一書中詳細闡述中醫思維在臨床的應用體會,深感良好的中醫臨床思維對臨床療效的提高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李振華老師出生在人傑地靈、物華天寶的河南省洛寧縣,這是河洛文化發祥地。跟師14年中,北往鄭州多少次已經記憶不清。但印象最深的兩次河南之旅,一次是陪同老師和徒弟一行回其洛寧家鄉義診;另一次是2011年春去河南南陽祭拜醫聖張仲景。心懷敬仰之情,尋根問祖,來到中華文化的發源地,來到中華醫聖之故里。

我深感,中原出名醫,史已有之,當代亦有之,這之間似乎有著某種千年傳承的脈絡。河南南陽出了醫聖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開中醫辨證論治之先河;李振華大師被譽為“脾胃病國手”,他身處中原,善補脾胃,與醫聖同出中原。李振華大師的學術思想和理論成就繼承並創新了辨證論治在脾胃病的應用,強調肝脾胃同治,肝宜疏、脾宜健,胃宜和。先生的脾胃病學術思想在業界得到廣泛推崇,影響深遠,可以認為是在當代更好地發展了仲景學術思想。

如何學好中醫?尤其是中青年中醫師如何在實踐中領悟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掌握臨床基本功,提高臨床療效?這是李振華老師晚年帶徒弟、傳道授業解惑中特別注意的問題,他總結自己學習中醫成長之路,精練概括為“勤、恒、精、博、悟”。強調勤學善思,精讀經典,心領神會,並付諸臨床實踐,尤其要不斷拜名醫為師,名師指點常可起到畫龍點睛、事半功倍之功。經過大師的精心栽培,功夫不負有心人,幾年來我和其他多位徒弟,在中醫思維和診療水準上不斷積累提高,已經有兩人榮獲河南省政府授予的“河南省名中醫”稱號,我在臨床中治好了許多全國各地包括港澳地區慕名而來的疑難重症患者。

14年來,我繼承整理了老師的大量醫案醫論,任副主編編寫了《李振華醫案醫論集》,參編李振華名醫著作5部,系統整理學習李老治療中風、眩暈、頭痛、髒躁病(更年期綜合征)、脾胃病、梅核氣、慢性咳嗽等疾病的診治經驗,發表跟師經驗論文10餘篇……我深刻領會和運用老師“調理脾胃治百病,四季脾旺不受邪”的學術思想和臨證經驗,擅長調理脾胃、調和肝脾和氣血陰陽,論治內科疾病,在中醫藥診治神經系統疾病、腦血管病、脾胃病、外感熱病等方面積累了許多臨床經驗。先後培養中醫內科碩士研究生11人,其中有三人攻讀博士學位,他們已成為中醫臨床的骨幹人才。

本文作者:廣東省中醫院腦病中心華榮教授

從事中醫內科學臨床,教學,科研工作30餘年。

國醫大師李振華嫡傳弟子國醫大師張學文嫡傳弟子

師承全國名中醫兼中華腦病學會終身主委劉茂才教授

中華中醫藥學會腦病專業委員會委員

中華中醫藥學會專業委員會理論分會委員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眩暈病專業委員會第一屆常委

廣東省中醫藥學會腦病專業委員會第四屆常委

出診時間:

廣東省中醫院總院:

週三夜診:特需門診

週四上午:神經內科門診

週五上午:流派門診

總院地址:廣州市越秀區大德路111號

廣東省中醫院芳村醫院:

週二上午:特需門診

週二下午:內科門診

從中華文化的高度、《易經》哲理的角度,深度闡述中醫學的科學性,總結中醫學的思維方式;運用中醫象思維詮釋中醫診療過程,提出“和諧”是中醫治則的總綱等;還從整個醫學發展進程,對中西醫結合之路提出新的展望。

老師在多年的帶徒期間,傾注無限的心血、精力與智慧,將自己的家傳和經驗傾囊相助,提攜後學,培養了大批中醫骨幹人才。李老這種鞠躬盡瘁,為中醫事業奉獻終身的精神,也時刻感染著眾多的徒弟和後學。老師贈送給我最珍貴的墨寶是“醫源于易,易歸於變,綜合分析,謹守病機,處方再現”,這是大師對中醫學治療特色的高度概括,亦是吾輩從醫的規範。

重視中醫思維方法培養

老師在帶教中尤為重視中醫思維方式的培養,總結了臨床治病30字:“深研四大經典,精於辨證論治,執和致平,法無常法,常法無法,方有別,醫無界”。他強調“學中醫,必須文理通,哲理通,醫理通”;學習哲學和辯證思維,是學習理解中醫學的金鑰匙!這些思維方法學上的培養,我認為是跟師以來的最重要的收益。更深刻地體會了中醫學是具有整體觀、恒動觀、辯證觀、天人合一等思想特色,是自然科學和人文結合的科學。

我在2012年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的《國醫大師李振華學術傳承集》一書中詳細闡述中醫思維在臨床的應用體會,深感良好的中醫臨床思維對臨床療效的提高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李振華老師出生在人傑地靈、物華天寶的河南省洛寧縣,這是河洛文化發祥地。跟師14年中,北往鄭州多少次已經記憶不清。但印象最深的兩次河南之旅,一次是陪同老師和徒弟一行回其洛寧家鄉義診;另一次是2011年春去河南南陽祭拜醫聖張仲景。心懷敬仰之情,尋根問祖,來到中華文化的發源地,來到中華醫聖之故里。

我深感,中原出名醫,史已有之,當代亦有之,這之間似乎有著某種千年傳承的脈絡。河南南陽出了醫聖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開中醫辨證論治之先河;李振華大師被譽為“脾胃病國手”,他身處中原,善補脾胃,與醫聖同出中原。李振華大師的學術思想和理論成就繼承並創新了辨證論治在脾胃病的應用,強調肝脾胃同治,肝宜疏、脾宜健,胃宜和。先生的脾胃病學術思想在業界得到廣泛推崇,影響深遠,可以認為是在當代更好地發展了仲景學術思想。

如何學好中醫?尤其是中青年中醫師如何在實踐中領悟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掌握臨床基本功,提高臨床療效?這是李振華老師晚年帶徒弟、傳道授業解惑中特別注意的問題,他總結自己學習中醫成長之路,精練概括為“勤、恒、精、博、悟”。強調勤學善思,精讀經典,心領神會,並付諸臨床實踐,尤其要不斷拜名醫為師,名師指點常可起到畫龍點睛、事半功倍之功。經過大師的精心栽培,功夫不負有心人,幾年來我和其他多位徒弟,在中醫思維和診療水準上不斷積累提高,已經有兩人榮獲河南省政府授予的“河南省名中醫”稱號,我在臨床中治好了許多全國各地包括港澳地區慕名而來的疑難重症患者。

14年來,我繼承整理了老師的大量醫案醫論,任副主編編寫了《李振華醫案醫論集》,參編李振華名醫著作5部,系統整理學習李老治療中風、眩暈、頭痛、髒躁病(更年期綜合征)、脾胃病、梅核氣、慢性咳嗽等疾病的診治經驗,發表跟師經驗論文10餘篇……我深刻領會和運用老師“調理脾胃治百病,四季脾旺不受邪”的學術思想和臨證經驗,擅長調理脾胃、調和肝脾和氣血陰陽,論治內科疾病,在中醫藥診治神經系統疾病、腦血管病、脾胃病、外感熱病等方面積累了許多臨床經驗。先後培養中醫內科碩士研究生11人,其中有三人攻讀博士學位,他們已成為中醫臨床的骨幹人才。

本文作者:廣東省中醫院腦病中心華榮教授

從事中醫內科學臨床,教學,科研工作30餘年。

國醫大師李振華嫡傳弟子國醫大師張學文嫡傳弟子

師承全國名中醫兼中華腦病學會終身主委劉茂才教授

中華中醫藥學會腦病專業委員會委員

中華中醫藥學會專業委員會理論分會委員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眩暈病專業委員會第一屆常委

廣東省中醫藥學會腦病專業委員會第四屆常委

出診時間:

廣東省中醫院總院:

週三夜診:特需門診

週四上午:神經內科門診

週五上午:流派門診

總院地址:廣州市越秀區大德路111號

廣東省中醫院芳村醫院:

週二上午:特需門診

週二下午:內科門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