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國內牛羊肉產業就該這樣走!(超級乾貨)

我們總是驕傲的說我們某個產業的產量是世界第一第二之類的資料來給自己貼金,
其實衡量一個國家的某個產業發展不能只看該產業的生產量多大,更要看以下兩個方面的指標:

▍基礎設施薄弱

一是這個行業的產量雖然巨大,但這個產品的年人均消費卻很小。

比如中國是牛羊肉生產大國,羊肉產量居世界第一位,牛肉產量僅次於美國和巴西,居世界第三位。但是中國的牛羊肉食品年人均消費才約4公斤,不如美國的40公斤的1/10,

更不要說牛肉消費大國阿根廷和烏拉圭的年人均消費60公斤的牛肉。

二是這個行業的產量雖然巨大,但是這個行業的集中度不高,缺乏響噹噹的大品牌。

再拿中國的牛羊肉行業舉例,我們的整個牛肉產業市場容量在4000億元以上,但是排名前十的企業加起來不到400億的產值,而且在行業有一定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品牌跟其他食品消費品企業品牌相比也是無法比,

或者說在豬肉領域的雙匯、雨潤這樣的品牌都還未形成。在產業的上游更分散:年出欄500頭以上的養殖戶(企業)出欄占比僅8%,在屠宰端,前10大企業占比不足20%。與澳洲、紐西蘭、巴西等國在屠宰環節前10強佔60-70%以上的份額相比,差距很大。

但是,隨著中國居民消費水準的提高,特別是近幾年80後、90後消費群體的崛起,在肉類產品的消費習慣上更加容易接受牛羊肉類產品,或者說更加西化的飲食習慣中包括大量的牛排、羊排等牛羊肉類產品,

讓牛羊肉產業跟其他產業一樣,基礎雖然薄弱但是增長可期。

▍初級的產品形態亟待提升

中國的牛羊肉市場跟國外有個不太一樣的市場現狀。

因為中國的牛羊肉消費區域有比較明顯的分界線:中國比較廣大的華北地區內蒙古大草原和廣袤的大西北新疆、青海、甘肅等地區由於北方遊牧民族的傳統歷史文化和回族、維吾爾族的飲食習慣,

使得這部分地區天然是牛羊肉的主要產區和主要消費區。

而在羊肉的產品形態或使用方式上最普遍的是“涮”和“燒烤”,這個主要是從小肥羊餐飲在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從內蒙古大規模向全國擴張連鎖加盟店體系,

通過遍佈全國的七八百家涮羊肉店,培養和普及了全國人民在餐廳“涮”羊肉的習慣;而燒烤是通過市民休閒文化和夜生活的普及形成了獨特的燒烤生活。

而在大中城市逐漸增多的西餐廳、牛排餐廳,讓牛排、羊排等牛羊肉的獨特部位或不一樣的產品,成為都市白領和中產階層喜歡的飲食消費方式。

就像品牌裂變理論一樣,產品也是主鍵裂變的—從簡單形態到精緻形態,從大規格到小規格,從散裝到小包裝等。牛羊肉產品市場的增長絕不是大宗商品的發展,也不是原有傳統形態的指數式增長,肯定是新型的、新形態的、多元化的產品的裂變。

▍產品分類要從消費場景出發

我們的牛羊肉企業總是推崇產品的創新,因為產品創新是企業創新的重要的部分。但是,在於產品的創新上真正面臨的問題並非企業站在自己擁有的資源的角度進行細分或開發。比如,縱觀牛羊肉企業的網站或宣手冊,對於產品的分類推崇的幾乎一邊倒的“精分割”—意思就是依據動物解剖學理論,精准的將一頭完整的牛或羊,根據骨骼結構分割成不停地部位,這樣的部位肉就成了比較小的精緻的肉或骨頭,並進行獨立的真空包裝。因為我們之前消費牛羊肉基本都是在農貿市場和菜市場的肉攤或肉鋪子,沒有這樣的精細的分類或切割。

而,具體到企業的產品的種類的時候,無一例外都是企業根據自己所擁有的產品的種類來劃分的。根據無非有以下幾項:常溫熟食、低溫熟食、散裝熟食、冷凍食品、休閒食品、西式分割、中式分割方、調理預製、副產品等諸如此類不一而足。這種產品的分類是有問題的,因為這種產品的分類是站在“牛”和“羊”的角度來劃分的—意思就是把牛羊屠宰完之後,再根據企業的生產工藝能力和有利於儲存運輸的角度出現了“冷凍的肉”,“冷鮮的肉”或者“不同分割方式的肉”。本來這些你羊肉是要給消費者吃掉的,消費者要消費的產品,可是反而沒站在消費者(用戶)的角度來劃分。那麼,站在消費者(用戶)的角度劃分的話應該如何分類呢?

這個時候要分析消費者(用戶)消費食用你羊肉產品的時候的場景來劃分才比較妥當。因為我們在吃揉的時候總是有不同的食用的場景的,比如就是要解決哪吃?怎麼吃的問題?消費者會站在自己角度來考慮購買食用的牛羊肉類產品,可是企業卻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來劃分產品種類。

我們可以把消費者吃牛羊肉的場景劃分為以下四種,然後再依據四個不同的消費場景來劃分我們的產品,消費者就比較容易的能選擇和購買了,就是減輕消費者的選擇綜合征。

一、在餐廳吃。由於工作關係、由於家庭聚會、由於趕時間等原因,我們總是經常在餐廳吃飯。那麼在餐廳吃飯的時候選擇的牛羊肉產品是需要企業來考慮和研發的,比如要結合現在消費者對“快”的需求,開發半成品產品提供給餐廳,餐廳經過簡單的烹飪就能提供給顧客。

二、在家吃。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好不容易在家吃飯就要體驗做飯的樂趣,給家人奉獻自己的愛。這個時候對牛羊肉產品的需求可能就比較多元化了:要做一個土豆燉牛腩,或者要做一個煎牛排,或者要做一個孜然羊肉,或者要做一個乾炸羊排…。這個時候企業的產品分類就是照顧消費者的這個需求的產品,在美國興起的半加工食材或剛剛掛牌新三板的草原牛羊肉第一股的蒙都甘肅提出的“預製代餐”食品就屬於此範疇。

三、在外吃。這個還可以劃分兩個類別:1戶外野餐,燒烤。考慮到產品的操作過程的簡單,大家一起動手的樂趣,考慮配套的工具、調料的搭配等;2休閒零食—逛街啊看電影的時候吃。這個其實是休閒食品範疇了,就是小包裝食品。這個就是快速消費品的品牌打造路徑了。

四、送禮。中國是禮儀之邦,不但固定的逢年過節送禮,生病住院,喜遷新居、新婚祝壽、升學串門…,都要送禮。不但要順路商超買了親自提著送禮,還要電商下單委託快遞送禮上門。這類產品就要考慮送禮人的心情和面子,又要考慮收禮人的體驗。

牛羊肉企業在提出大市場大發展的豪言壯語之前,請先搞清楚你的產品分類的說法更實際。

▍管道要從消費者生活軌跡路徑出發

電商是趨勢,電商是未來。無論是PC電商還是移動電商,無論是入住平臺電商還是建設自主電商,反正電商成了所有食品企業轉型的“卡夫丁峽谷”。

但是,線上的電商難道會完全消滅實體店商嗎?

應該難。

考慮電商的牛羊肉企業的影響還要站在消費者購買的產品的場景來考慮。現在的城市白領主流人群的生活軌跡其實也很規律,通過掌握和利用這個消費者的生活規律的路徑便設設置產品體驗消費的策略。

一、寫字樓。就是城市白領或中產階級從週一到週五的主要場所,當然這個不只是商務寫字樓,還包括各類機關單位的政務寫字樓。所以在寫字樓做產品的展示、銷售、體驗和推廣是最精准的。我提出的“地推寫字樓別動隊”將會越來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二、住宅社區。白天寫字樓裡上班,晚上回到住宅社區睡覺。隨著現在社區功能的完備,社區商業服務行業已經成為“小而精,小而准”的行銷前沿陣地。牛羊肉企業如何利用社區的“最後一步”的功能黏住用戶值得深入研討。

三、核心商圈。週一到週五在寫字樓上班,週末便會到所住城市的核心商圈進行休閒消費,雖然包括服裝、家電、數碼等標準化商品收到電商的衝擊而下滑,但是電影、親子娛樂、美食、美容等具有功能性的服務行業卻迎來第二春。而核心商圈恰好也是上述企業產品分類的消費者的“在餐廳吃和在外休閒吃”兩個場景的載體,這樣,線上下管道方面的佈局也是企業應該考慮的。

四、互聯網。因為互聯網已經成為成為跟電一樣的存在,移動互聯網更是成為人們碎片化時間的絕對補充—在上衛生間的時候,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在排隊的時候都是利用移動互聯網佔領消費者的選擇的時刻,這個是連接上述三種消費者生活軌跡的全息紐帶,牛羊肉企業的線上管道的主要抓手。

而瞭解了上面四個消費者生活軌跡路徑後,企業便有了O2O的策略和佈局。

▍羊肉還需要更多培養市場

雖然總是在說牛羊肉牛羊肉,但是實際上牛肉和羊肉是不一樣的,我指的是首先在對產品的認知度和消費習慣上。

因為中國雖然是漢族佔據絕大多數,但是中國也是一個“十裡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的傳統文化濃厚的國度,反映在飲食上更是如此(有句話叫吾之蜜糖,汝之砒霜)。

還有一個就是羊肉的主產區的政府還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區域公共品牌”的包裝、提升和推廣,才能帶動羊肉企業的發展,也是一個打造背書品牌的過程。

牛羊肉企業在提出大市場大發展的豪言壯語之前,請先搞清楚產品分類的說法更實際。

從大規格到小規格,從散裝到小包裝等。牛羊肉產品市場的增長絕不是大宗商品的發展,也不是原有傳統形態的指數式增長,肯定是新型的、新形態的、多元化的產品的裂變。

▍產品分類要從消費場景出發

我們的牛羊肉企業總是推崇產品的創新,因為產品創新是企業創新的重要的部分。但是,在於產品的創新上真正面臨的問題並非企業站在自己擁有的資源的角度進行細分或開發。比如,縱觀牛羊肉企業的網站或宣手冊,對於產品的分類推崇的幾乎一邊倒的“精分割”—意思就是依據動物解剖學理論,精准的將一頭完整的牛或羊,根據骨骼結構分割成不停地部位,這樣的部位肉就成了比較小的精緻的肉或骨頭,並進行獨立的真空包裝。因為我們之前消費牛羊肉基本都是在農貿市場和菜市場的肉攤或肉鋪子,沒有這樣的精細的分類或切割。

而,具體到企業的產品的種類的時候,無一例外都是企業根據自己所擁有的產品的種類來劃分的。根據無非有以下幾項:常溫熟食、低溫熟食、散裝熟食、冷凍食品、休閒食品、西式分割、中式分割方、調理預製、副產品等諸如此類不一而足。這種產品的分類是有問題的,因為這種產品的分類是站在“牛”和“羊”的角度來劃分的—意思就是把牛羊屠宰完之後,再根據企業的生產工藝能力和有利於儲存運輸的角度出現了“冷凍的肉”,“冷鮮的肉”或者“不同分割方式的肉”。本來這些你羊肉是要給消費者吃掉的,消費者要消費的產品,可是反而沒站在消費者(用戶)的角度來劃分。那麼,站在消費者(用戶)的角度劃分的話應該如何分類呢?

這個時候要分析消費者(用戶)消費食用你羊肉產品的時候的場景來劃分才比較妥當。因為我們在吃揉的時候總是有不同的食用的場景的,比如就是要解決哪吃?怎麼吃的問題?消費者會站在自己角度來考慮購買食用的牛羊肉類產品,可是企業卻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來劃分產品種類。

我們可以把消費者吃牛羊肉的場景劃分為以下四種,然後再依據四個不同的消費場景來劃分我們的產品,消費者就比較容易的能選擇和購買了,就是減輕消費者的選擇綜合征。

一、在餐廳吃。由於工作關係、由於家庭聚會、由於趕時間等原因,我們總是經常在餐廳吃飯。那麼在餐廳吃飯的時候選擇的牛羊肉產品是需要企業來考慮和研發的,比如要結合現在消費者對“快”的需求,開發半成品產品提供給餐廳,餐廳經過簡單的烹飪就能提供給顧客。

二、在家吃。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好不容易在家吃飯就要體驗做飯的樂趣,給家人奉獻自己的愛。這個時候對牛羊肉產品的需求可能就比較多元化了:要做一個土豆燉牛腩,或者要做一個煎牛排,或者要做一個孜然羊肉,或者要做一個乾炸羊排…。這個時候企業的產品分類就是照顧消費者的這個需求的產品,在美國興起的半加工食材或剛剛掛牌新三板的草原牛羊肉第一股的蒙都甘肅提出的“預製代餐”食品就屬於此範疇。

三、在外吃。這個還可以劃分兩個類別:1戶外野餐,燒烤。考慮到產品的操作過程的簡單,大家一起動手的樂趣,考慮配套的工具、調料的搭配等;2休閒零食—逛街啊看電影的時候吃。這個其實是休閒食品範疇了,就是小包裝食品。這個就是快速消費品的品牌打造路徑了。

四、送禮。中國是禮儀之邦,不但固定的逢年過節送禮,生病住院,喜遷新居、新婚祝壽、升學串門…,都要送禮。不但要順路商超買了親自提著送禮,還要電商下單委託快遞送禮上門。這類產品就要考慮送禮人的心情和面子,又要考慮收禮人的體驗。

牛羊肉企業在提出大市場大發展的豪言壯語之前,請先搞清楚你的產品分類的說法更實際。

▍管道要從消費者生活軌跡路徑出發

電商是趨勢,電商是未來。無論是PC電商還是移動電商,無論是入住平臺電商還是建設自主電商,反正電商成了所有食品企業轉型的“卡夫丁峽谷”。

但是,線上的電商難道會完全消滅實體店商嗎?

應該難。

考慮電商的牛羊肉企業的影響還要站在消費者購買的產品的場景來考慮。現在的城市白領主流人群的生活軌跡其實也很規律,通過掌握和利用這個消費者的生活規律的路徑便設設置產品體驗消費的策略。

一、寫字樓。就是城市白領或中產階級從週一到週五的主要場所,當然這個不只是商務寫字樓,還包括各類機關單位的政務寫字樓。所以在寫字樓做產品的展示、銷售、體驗和推廣是最精准的。我提出的“地推寫字樓別動隊”將會越來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二、住宅社區。白天寫字樓裡上班,晚上回到住宅社區睡覺。隨著現在社區功能的完備,社區商業服務行業已經成為“小而精,小而准”的行銷前沿陣地。牛羊肉企業如何利用社區的“最後一步”的功能黏住用戶值得深入研討。

三、核心商圈。週一到週五在寫字樓上班,週末便會到所住城市的核心商圈進行休閒消費,雖然包括服裝、家電、數碼等標準化商品收到電商的衝擊而下滑,但是電影、親子娛樂、美食、美容等具有功能性的服務行業卻迎來第二春。而核心商圈恰好也是上述企業產品分類的消費者的“在餐廳吃和在外休閒吃”兩個場景的載體,這樣,線上下管道方面的佈局也是企業應該考慮的。

四、互聯網。因為互聯網已經成為成為跟電一樣的存在,移動互聯網更是成為人們碎片化時間的絕對補充—在上衛生間的時候,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在排隊的時候都是利用移動互聯網佔領消費者的選擇的時刻,這個是連接上述三種消費者生活軌跡的全息紐帶,牛羊肉企業的線上管道的主要抓手。

而瞭解了上面四個消費者生活軌跡路徑後,企業便有了O2O的策略和佈局。

▍羊肉還需要更多培養市場

雖然總是在說牛羊肉牛羊肉,但是實際上牛肉和羊肉是不一樣的,我指的是首先在對產品的認知度和消費習慣上。

因為中國雖然是漢族佔據絕大多數,但是中國也是一個“十裡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的傳統文化濃厚的國度,反映在飲食上更是如此(有句話叫吾之蜜糖,汝之砒霜)。

還有一個就是羊肉的主產區的政府還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區域公共品牌”的包裝、提升和推廣,才能帶動羊肉企業的發展,也是一個打造背書品牌的過程。

牛羊肉企業在提出大市場大發展的豪言壯語之前,請先搞清楚產品分類的說法更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