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2017養老金各省市排名,標準上調5.5%後你能領多少?

養老金,是我們大多數人退休後主要的收入來源。

以前一直流行著養兒防老的說法,但現代都市生活壓力較大,子女難以承擔,對老人的照顧和關心就會減少。如果我們都有養老金,

在退休後還能每月拿到穩定的收入,無疑會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水準,同時也能降低子女的經濟壓力。綜合來講,養老金政策的初衷符合了人們的需求。

前段時間,財政部網站公佈了《關於2017年中央對地方稅收返還和轉移支付預算的說明》,從2017年1月1日起,按照平均5.5%的幅度提高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養老金標準。

在養老金調整比例出臺後,很多人都比較關心這個話題,

比如說今年養老金具體能漲多少錢啊?我在xx省xx市,我的養老金待遇水準今年是多少啊?

您所在的地區的養老金水準大約是多少?

我們根據《中國統計年鑒》的資料,計算了一下2016年各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平均養老基金支出水準。那麼這個計算,應該說跟大家領到手的養老金可能稍微有一點差別,這些資料跟每個地區退休職工實際上領取的養老金水準的差距大約在百元左右,

差距不是很大,大家可以借此做一下比較。

2016年,我們計算了全國養老金平均水準大約為每月2300元。既然是平均水準,意思就是說有些地方高,而另一些地方低,那麼養老金水準最高和最低的地區是哪個省呢?

估計大家肯定猜不到,養老金最高的地區為西藏,人均養老金水準為每月4071元;最低的是重慶,人均養老金水準為1817元。

影響養老金水準的因素有哪些呢?

1、退休員工職稱

最高的地區是西藏,原因可能跟西藏地區的有關,西藏退休的都是機關、事業單位、國企派駐在西藏工作的,所以他們的工資水準倒不一定能滿足西藏本地的這個經濟社會發展情況;而且在西藏離退休人員一共才3.8萬人,所以這個平均的4071元並不能說整個的一個水準就很高。

2、經濟發展水準

在經濟發展水準較高的地方,比如上海和北京,人均分別達到了3600元和3300元左右每月。

當地在職員工的收入水準較高,繳納的養老保險也相對較高,因此這些地區的養老金水準也會比其他地區高一些。

此外,咱們講的只是每個省的平均養老金水準,如果我們只看單獨城市時,就會發現,它們的養老金水準會比省平均水準高一些,比如深圳的養老金平均水準為3850元,而廣東省的養老金平均水準只有2598元。

3、當地的社會平均工資水準

養老金=基礎養老金+個人帳戶養老金

基礎養老金=(全省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2*繳費年限*1%

個人帳戶養老金=個人帳戶儲存額/計發月數

從養老金計算公式中我們可以看到,養老金水準跟當地的社會平均工資水準直接相關,像重慶、四川和吉林,社會工資水準比較低的,去年人均的養老金水準每月是1800元左右。

養老金水準會如何變化?

這是目前的養老金水準 ,那麼將來會怎麼樣?

將來的養老金不僅僅是取決於當地的工資水準,還取決於我們自己繳費的年限積累的額度,也就是常說的“多繳多得”。現在退休或者即將退休的在職員工,他的養老金主要是靠單位繳費那一部分;而現在的年輕人在未來二三十年以後領養老金,那主要是靠個人繳費和積累。

所以我相信未來養老金平均水準是多少不僅和你所在地區有關,也和你個人的實際收入水準相關聯,現在的收入水準高,繳的養老保險比例就高,那麼退休後的領取的養老金水準也就會跟著提高了。

內地各省養老金水準為多少?

我們根據統計年鑒以及網路中的相關資料,採集和整理了一個全國各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養老金平均水準的表格,做出了2016年全國各省、自治區和直轄市人均養老基金支出排名。

西藏最高,其次是上海和北京,吉林、四川和重慶最低。全國平均是2353元。

養老金排名

養老金替代率,即為養老金占退休前工資的比例。要維持一個較為合理的生活水準,保證退休後生活水準和收入不下降,世界銀行建議養老金替代率不低於70%;國際勞工組織建議替代率不得低於55%。《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測算了城鎮基本養老保險替代率。資料顯示,2002年替代率為72.9%,2005年為57.7%,2011年為50.3%,2016年下降至45%,也就是退休後的工資水準不到退休前的一半。

2010年人均養老金占城鎮在職職工平均工資比例,全國平均水準為49.79%。最高的是山東70.74%,新疆65.22%,青海64.06%;最低的是吉林45.75%,江蘇45.70%,重慶44.24%。替代率最高的省份比最低的省份高了25%。

2016全國各省市平均工資,排名前三依次是:北京平均工資:¥9227、上海平均工資¥8664、深圳平均工資¥7631。全國的平均工資是:¥5780/月。

圖源網路

養老金=基礎養老金+個人帳戶養老金

個人帳戶養老金=個人帳戶儲存額÷計發月數(50歲為195、55歲為170、60歲為139)

基礎養老金=(全省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2×繳費年限×1%

=全省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1+本人平均繳費指數)÷2×繳費年限×1%

注: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全省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本人平均繳費指數

舉例來說:你于2017年在重慶辦理退休,繳費年限為15年。2016年重慶市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為6000元,你歷年的繳費工資基數均是當地平均工資的0.6倍,那麼你的基礎養老金=6000×1.6÷2×15×1%=720元。

同時,假設你的繳費工資就是省平均工資,且每月相同,繳費時間為15年,退休年齡為60周歲。那麼個人帳戶儲存額度為6000×8%×12×15=86400。60歲的養老金計發月數為139,那麼每個月的個人帳戶的養老金額度為86400÷139=621元(約數)。

因此,我們退休後的養老金=基礎養老金+個人帳戶養老金=720+621=1341元(約數)。大多數企業職工在的養老金繳費額度都是8%,而繳費基數一般也只有6%,但是繳費年限可能會比15年更長,這裡只做假設。

從假設中可看出,一般的企業退休員工,如果繳費年限只有15年,那麼退休後每月可領取的養老金大約在1300元左右,如果是夫妻雙方都有養老金,那麼退休後可領取的退休金大約在2600元。一般的農村或者城鎮,2600元勉強夠用了。

養老金上調比例已經連續提高了13年,除2006年增幅為23.7%外,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每年以10%左右的幅度遞增,為何今年只上調5.5%呢?

據人社部介紹,今年按5.5%左右調整退休人員待遇,是國務院綜合考慮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和人口老齡化新形勢,慎重做出的決策。

養老金調整幅度的確定,需要考慮保障基本生活、分享發展成果、基金可負擔三項原則。今年上調幅度為5.5%,一方面原因是因為經濟發展速度,物價漲幅,職工工資增長率,財政收入增長幅度均變慢;另一方面原因是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退休人員養老金水準不斷提高,養老保險基金支付壓力越來越大。只要使養老金上調幅度不低於物價水準上升幅度,不高於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增長幅度,都屬於正常水準。

一般情況下,當人們知道養老金上調,特別是企事業單位的退休員工知道今年自己又能拿到比去年更多的養老金時,應該會感到十分高心才對,但事實上卻並非如此。養老金上調,讓人們更加擔心退休後的收入水準,對很多人來說,養老金上調比例對自己影響較小,一旦退休後收入水準大幅度下降,那後果將是無法面對的。

人們擔心的退休收入減少的問題,其實質是養老金替代率的問題。養老金替代率是指勞動者退休時的養老金領取水準占在職工職工資收入的比率,指退休以後領取的養老金占退休前工資的比重。例如退休前工資為10000元/月,退休養老金為5000元/月,養老金替代率就是50%。

資料顯示,我國養老金替代率由2002年的72.9%下降到2005年的57.7%,此後一直下降,2011年為50.3%,2014年的45%,而今年可能下降到40%左右。世界銀行組織建議,要維持退休前的生活水準不下降,養老替代率需不低於70%,國際勞工組織建議養老金替代率最低標準為55%。我國的養老金替代率已低於國際替代率最低標準。

養老金替代率的高低決定了退休職工晚年生活水準的高低,如果養老金替代率能維持在70%~80%的水準,那麼退休後的養老金和退休前的工資水準差距就不會很大,生活水準也不會相差太遠。現在養老金替代率只有40%左右,退休工資不足在職工資的一半,人們的生活水準必定會嚴重下滑,就算養老金已經實現“13連漲”,人們還是會對退休之後的生活感到擔憂。

養老金制度設計非常複雜,涉及的面也非常得廣,不管是養老金入市,還是延遲退休,都是提高養老金水準,減少社會收入差距,提高人民幸福指數的方式。由於以前實行的是養老金雙軌制度,不利於社會公平原則和社會穩定,也是與全面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是相違背的,如果沒有從根本上消除養老金發放差距,就無法真正解決養老替代率低下的問題。

2014年12月,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方案經國務院常務會議和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審議通過。隨著機關事業單位全面完成基本工資標準的調整,養老金“並軌”也正式進入實質性啟動階段。自國務院《決定》發佈之後,各地政府相繼公佈了養老金並軌實施意見和辦法。截至目前,據不完全統計,向社會公佈了養老金並軌方案的省份至少已達13個。養老金並軌是一件系統工程,需要協調多個部門不同單位的意見,完全實現養老金並軌,縮小養老金收入差距,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相信在不遠的將來,養老金差距問題,會得到真正改善。

你所在的地區的養老金水準是多少呢?你領取的養老金有沒有達到當地平均水準呢?

來自:重慶中公教育 2017-04-01、04-16、05-04

更多公考資訊請查看:http://mudanjiang.offcn.com/

那麼將來會怎麼樣?

將來的養老金不僅僅是取決於當地的工資水準,還取決於我們自己繳費的年限積累的額度,也就是常說的“多繳多得”。現在退休或者即將退休的在職員工,他的養老金主要是靠單位繳費那一部分;而現在的年輕人在未來二三十年以後領養老金,那主要是靠個人繳費和積累。

所以我相信未來養老金平均水準是多少不僅和你所在地區有關,也和你個人的實際收入水準相關聯,現在的收入水準高,繳的養老保險比例就高,那麼退休後的領取的養老金水準也就會跟著提高了。

內地各省養老金水準為多少?

我們根據統計年鑒以及網路中的相關資料,採集和整理了一個全國各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養老金平均水準的表格,做出了2016年全國各省、自治區和直轄市人均養老基金支出排名。

西藏最高,其次是上海和北京,吉林、四川和重慶最低。全國平均是2353元。

養老金排名

養老金替代率,即為養老金占退休前工資的比例。要維持一個較為合理的生活水準,保證退休後生活水準和收入不下降,世界銀行建議養老金替代率不低於70%;國際勞工組織建議替代率不得低於55%。《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測算了城鎮基本養老保險替代率。資料顯示,2002年替代率為72.9%,2005年為57.7%,2011年為50.3%,2016年下降至45%,也就是退休後的工資水準不到退休前的一半。

2010年人均養老金占城鎮在職職工平均工資比例,全國平均水準為49.79%。最高的是山東70.74%,新疆65.22%,青海64.06%;最低的是吉林45.75%,江蘇45.70%,重慶44.24%。替代率最高的省份比最低的省份高了25%。

2016全國各省市平均工資,排名前三依次是:北京平均工資:¥9227、上海平均工資¥8664、深圳平均工資¥7631。全國的平均工資是:¥5780/月。

圖源網路

養老金=基礎養老金+個人帳戶養老金

個人帳戶養老金=個人帳戶儲存額÷計發月數(50歲為195、55歲為170、60歲為139)

基礎養老金=(全省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2×繳費年限×1%

=全省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1+本人平均繳費指數)÷2×繳費年限×1%

注: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全省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本人平均繳費指數

舉例來說:你于2017年在重慶辦理退休,繳費年限為15年。2016年重慶市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為6000元,你歷年的繳費工資基數均是當地平均工資的0.6倍,那麼你的基礎養老金=6000×1.6÷2×15×1%=720元。

同時,假設你的繳費工資就是省平均工資,且每月相同,繳費時間為15年,退休年齡為60周歲。那麼個人帳戶儲存額度為6000×8%×12×15=86400。60歲的養老金計發月數為139,那麼每個月的個人帳戶的養老金額度為86400÷139=621元(約數)。

因此,我們退休後的養老金=基礎養老金+個人帳戶養老金=720+621=1341元(約數)。大多數企業職工在的養老金繳費額度都是8%,而繳費基數一般也只有6%,但是繳費年限可能會比15年更長,這裡只做假設。

從假設中可看出,一般的企業退休員工,如果繳費年限只有15年,那麼退休後每月可領取的養老金大約在1300元左右,如果是夫妻雙方都有養老金,那麼退休後可領取的退休金大約在2600元。一般的農村或者城鎮,2600元勉強夠用了。

養老金上調比例已經連續提高了13年,除2006年增幅為23.7%外,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每年以10%左右的幅度遞增,為何今年只上調5.5%呢?

據人社部介紹,今年按5.5%左右調整退休人員待遇,是國務院綜合考慮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和人口老齡化新形勢,慎重做出的決策。

養老金調整幅度的確定,需要考慮保障基本生活、分享發展成果、基金可負擔三項原則。今年上調幅度為5.5%,一方面原因是因為經濟發展速度,物價漲幅,職工工資增長率,財政收入增長幅度均變慢;另一方面原因是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退休人員養老金水準不斷提高,養老保險基金支付壓力越來越大。只要使養老金上調幅度不低於物價水準上升幅度,不高於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增長幅度,都屬於正常水準。

一般情況下,當人們知道養老金上調,特別是企事業單位的退休員工知道今年自己又能拿到比去年更多的養老金時,應該會感到十分高心才對,但事實上卻並非如此。養老金上調,讓人們更加擔心退休後的收入水準,對很多人來說,養老金上調比例對自己影響較小,一旦退休後收入水準大幅度下降,那後果將是無法面對的。

人們擔心的退休收入減少的問題,其實質是養老金替代率的問題。養老金替代率是指勞動者退休時的養老金領取水準占在職工職工資收入的比率,指退休以後領取的養老金占退休前工資的比重。例如退休前工資為10000元/月,退休養老金為5000元/月,養老金替代率就是50%。

資料顯示,我國養老金替代率由2002年的72.9%下降到2005年的57.7%,此後一直下降,2011年為50.3%,2014年的45%,而今年可能下降到40%左右。世界銀行組織建議,要維持退休前的生活水準不下降,養老替代率需不低於70%,國際勞工組織建議養老金替代率最低標準為55%。我國的養老金替代率已低於國際替代率最低標準。

養老金替代率的高低決定了退休職工晚年生活水準的高低,如果養老金替代率能維持在70%~80%的水準,那麼退休後的養老金和退休前的工資水準差距就不會很大,生活水準也不會相差太遠。現在養老金替代率只有40%左右,退休工資不足在職工資的一半,人們的生活水準必定會嚴重下滑,就算養老金已經實現“13連漲”,人們還是會對退休之後的生活感到擔憂。

養老金制度設計非常複雜,涉及的面也非常得廣,不管是養老金入市,還是延遲退休,都是提高養老金水準,減少社會收入差距,提高人民幸福指數的方式。由於以前實行的是養老金雙軌制度,不利於社會公平原則和社會穩定,也是與全面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是相違背的,如果沒有從根本上消除養老金發放差距,就無法真正解決養老替代率低下的問題。

2014年12月,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方案經國務院常務會議和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審議通過。隨著機關事業單位全面完成基本工資標準的調整,養老金“並軌”也正式進入實質性啟動階段。自國務院《決定》發佈之後,各地政府相繼公佈了養老金並軌實施意見和辦法。截至目前,據不完全統計,向社會公佈了養老金並軌方案的省份至少已達13個。養老金並軌是一件系統工程,需要協調多個部門不同單位的意見,完全實現養老金並軌,縮小養老金收入差距,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相信在不遠的將來,養老金差距問題,會得到真正改善。

你所在的地區的養老金水準是多少呢?你領取的養老金有沒有達到當地平均水準呢?

來自:重慶中公教育 2017-04-01、04-16、05-04

更多公考資訊請查看:http://mudanjiang.off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