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沒有這幾位被滿清封王的漢奸,中國歷史或許是另一番走向

中國歷史上異姓封王並不是件稀罕事,有鑒於大形勢需要,特殊環境下,特殊時期中,必然就會產生這樣的特殊產物。然而一待進入正軌,步入穩定時期,這一現象也自然逐漸消亡。

縱觀整個清王朝時期,異姓封王的例子也並不多見,大多集中在初期,其中尤其是漢人封王更少,滿打滿算也就五人,如果再算上死後封贈的王爵也就只有六人,看來想要在清王朝以漢人的身份封王確實是件很困難的事,這幾位仁兄又是怎麼做到的呢?

孔有德

孔有德出身于鐵嶺礦工,天啟年間,後金軍佔領遼陽後,前往投奔了駐守皮島的毛文龍。

毛文龍的軍隊一直襲擾著滿清的大後方,給予滿人極大的不方便,然而這支軍隊又有著無組織無紀律、獨立山頭等多種特性,因而也引起上級的諸多不滿。

袁崇煥督師遼東後,憑著手中權力,愣是將毛文龍處死,由於不服新來總兵黃龍的管轄,孔有德於崇禎年間投靠了登萊巡撫孫元化。

之後孔有德又在登州發動兵變,遭到明朝軍隊的圍剿。

崇禎六年(1633年),在明朝軍隊的全力打擊下,走投無路的孔有德率其部隊投降了清朝。崇禎九年(1636年),即清崇德元年,皇太極為表彰孔有德吃力扒外的“大漢奸”行為,封了孔有德為恭順王。

之後,在新主子面前,孔有德表現的極為賣力,清軍攻打朝鮮,迫使朝鮮降清,清軍入關,鎮壓各種反抗勢力,清軍征伐南明政權,

攻破桂林,都有著的他的身影閃現。

順治六年(1649年),孔有德被改封定南王。順治九年(1652年),孔有德被南明西寧王李定國圍困在桂林城,城破之際,自焚而死。

孔有德的兒子孔庭訓後來也被李定國處死,只留有一個女兒孔四貞倖存,後被孝莊太后收為養女。

圖:據說孔四貞就是還珠格格原型

耿仲明

耿仲明的早年經歷,是跟孔有德緊密聯結在一起的,一起在毛文龍手下效力,

毛文龍死後一起投了孫元化,後來又一起投了清朝。

崇德元年(1636年),耿仲明被封為懷順王,之後參與了清王朝征伐明朝、攻打朝鮮、剿滅南明的行動。

順治六年(1649年),耿仲明被清廷改封為靖南王。先前耿仲明一直和孔有德一起合作,改封後孔有德進軍廣西,耿仲明則是被清廷派往征討廣東。

也是在同年,耿仲明被清廷查出縱容部下藏匿逃人,耿仲明擔心逃不過處罰,軍隊開拔到江西吉安後自縊而死。

耿仲明死後,由兒子耿繼茂襲承了爵位,耿繼茂死後,又由兒子耿精忠繼承了靖南王爵位。

耿精忠參與了後來的“三藩之亂”,反反復複不定,一會兒叛亂,一會兒又降清,三藩徹底平定後,耿精忠被康熙下令淩遲處死。

尚可喜

尚可喜先前也是毛文龍的手下,官至廣鹿島副將。毛文龍死後,皮島總兵由黃龍接任,和這位繼任者尚可喜倒是沒有多大的矛盾。黃龍死後,沈世奎接任,兩人關係就沒這麼融洽了。

明崇禎六年、天聰七年(1633年),在沈世奎的打壓下,尚可喜帶著部隊投降了清朝。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改後金為清,尚可喜被封為智順王。

之後,尚可喜隨著清軍走上了對舊主子的窮追猛打之路,無論是征朝鮮,還是打南明,他都表現搶眼。

順治六年(1649年),尚可喜被清廷改封為平南王。正是在這年,他與耿仲明一起進軍廣東。當年耿仲明死後,雙方部隊都由他節制。順治七年(1950年),尚可喜率軍攻破廣州,從此駐守在廣東。

康熙十二年(1673年),吳三桂起兵,尚可喜並沒有回應,而是極力牽制,以致使反叛軍隊不能全力北上,同時也為清廷平叛製造了有利時機。

康熙十五年(1676年),尚可喜的兒子曾被清廷加封為鎮南王的尚之信發動兵變,軟禁了尚可喜。當年十二月,尚可喜病逝在廣州府邸中。

尚之信奪取政權後,曾一度回應吳三桂,不久後又反悔,投靠清廷,三藩之亂結束後,被康熙下令處死。

吳三桂

吳三桂的背景很深厚,他是袁崇煥手下大將祖大壽的外甥,二十七歲時就當上了甯遠團練總兵。

先前吳三桂一直在外防禦清軍入關,崇禎自縊後還一度想投靠李自成,後來幾經反復後,才開關投降了清廷。清王朝定都北京不久後,吳三桂就被封為了平西王。

在清廷的利用下,吳三桂成為一把鋒利的大殺器,李自成的殘餘勢力,張獻忠的餘部,南明的最後政權,都被他玩殘玩死。

順治十六年(1659年),吳三桂率軍攻下雲南,就此駐守雲南。康熙十二年(1673年),吳三桂再次反叛,誅殺雲南巡撫朱國治,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

由吳三桂挑起的這次“三藩之亂”,起初形勢對吳三桂極為有利,連連昏招錯招的發揮下,吳三桂軍隊不可避免地走了下坡路。戰場上的節節敗退,卻燒滅不了吳三桂的皇帝夢。

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竟然在衡州稱帝了,也就在當年八月,只做了五個多月皇帝的吳三桂內外交困下“駕崩”了,吳氏家族至此也離覆滅之路不遠了。

孫可望

孫可望原先是張獻忠的義子,他與李定國同為大西軍中的知名將領,先前兩人一起聯合南明對抗清廷頗有成績,但隨著李定國實力增強以及戰功顯赫,孫可望的妒嫉之心也漸增,兩人矛盾也從而加深以至不可調和。

順治十四年(1657年),在攻打李定國軍隊失敗後,孫可望跑到長沙,投降了清朝。順治十五年(1658年),為了給還在抵抗中的南明將領作個榜樣,清政府隆重接待了孫可望,並封他為義王。

順治十七年(1660年),南明抵抗勢力逐漸趨弱,孫可望的利用價值降低,清廷中大臣們彈劾孫可望的越來越多,以致使孫可望很不受待見,被迫下還上疏請求辭去王爵。當年十一月,孫可望竟然是豪無徵兆地死了。

清朝廷給出的官方說法是因病而逝,有些史家的說法是出去狩獵時被清軍射殺,更有甚者說他是被清廷毒死的,至於真相至今成謎。

孫可望死後,由他的兒子孫征淇襲封了義王。不久之後孫征淇病死,由他的弟弟孫征淳承襲了王爵。

孫征淳病死後,他的弟弟孫征灝想要襲封,清廷就不答應了,直接將爵位降低為慕義公才授封,而之後孫征灝死後,他的兒子孫宏相領到的爵位只能是一等輕車都尉,等到乾隆在位時,孫氏家族再也不襲封世職,算是徹底退出了政治舞臺。

黃芳度

黃芳度的老爹黃梧先前是鄭成功手下的總兵,駐守在海澄,後來投降了清朝,被封為海澄公。

康熙十三年(1674年)耿精忠反叛,派人到漳州招降,病中的黃梧交待黃芳度拒絕投降耿精忠,並提防著鄭經的偷襲。

黃芳度秉承父親遺志拒絕了耿精忠的招降,不久之後,鄭經派兵圍困漳州,黃芳度鎮守危城,屢次化險為夷,最終因內部人的出賣,城池被攻破,黃芳度本人投井自殺。

後來,清廷為表彰黃芳度的“義行”,追封他為郡王。

菊花茶,本名鄭良,網名菊花茶163,天涯新浪論壇知名歷史作家,資深三國控。曾發表過《華山論劍》、《歷史原來是這樣的》、《三國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快意恩仇的人生》、《禍起蕭牆》等文集。

耿仲明死後,由兒子耿繼茂襲承了爵位,耿繼茂死後,又由兒子耿精忠繼承了靖南王爵位。

耿精忠參與了後來的“三藩之亂”,反反復複不定,一會兒叛亂,一會兒又降清,三藩徹底平定後,耿精忠被康熙下令淩遲處死。

尚可喜

尚可喜先前也是毛文龍的手下,官至廣鹿島副將。毛文龍死後,皮島總兵由黃龍接任,和這位繼任者尚可喜倒是沒有多大的矛盾。黃龍死後,沈世奎接任,兩人關係就沒這麼融洽了。

明崇禎六年、天聰七年(1633年),在沈世奎的打壓下,尚可喜帶著部隊投降了清朝。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改後金為清,尚可喜被封為智順王。

之後,尚可喜隨著清軍走上了對舊主子的窮追猛打之路,無論是征朝鮮,還是打南明,他都表現搶眼。

順治六年(1649年),尚可喜被清廷改封為平南王。正是在這年,他與耿仲明一起進軍廣東。當年耿仲明死後,雙方部隊都由他節制。順治七年(1950年),尚可喜率軍攻破廣州,從此駐守在廣東。

康熙十二年(1673年),吳三桂起兵,尚可喜並沒有回應,而是極力牽制,以致使反叛軍隊不能全力北上,同時也為清廷平叛製造了有利時機。

康熙十五年(1676年),尚可喜的兒子曾被清廷加封為鎮南王的尚之信發動兵變,軟禁了尚可喜。當年十二月,尚可喜病逝在廣州府邸中。

尚之信奪取政權後,曾一度回應吳三桂,不久後又反悔,投靠清廷,三藩之亂結束後,被康熙下令處死。

吳三桂

吳三桂的背景很深厚,他是袁崇煥手下大將祖大壽的外甥,二十七歲時就當上了甯遠團練總兵。

先前吳三桂一直在外防禦清軍入關,崇禎自縊後還一度想投靠李自成,後來幾經反復後,才開關投降了清廷。清王朝定都北京不久後,吳三桂就被封為了平西王。

在清廷的利用下,吳三桂成為一把鋒利的大殺器,李自成的殘餘勢力,張獻忠的餘部,南明的最後政權,都被他玩殘玩死。

順治十六年(1659年),吳三桂率軍攻下雲南,就此駐守雲南。康熙十二年(1673年),吳三桂再次反叛,誅殺雲南巡撫朱國治,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

由吳三桂挑起的這次“三藩之亂”,起初形勢對吳三桂極為有利,連連昏招錯招的發揮下,吳三桂軍隊不可避免地走了下坡路。戰場上的節節敗退,卻燒滅不了吳三桂的皇帝夢。

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竟然在衡州稱帝了,也就在當年八月,只做了五個多月皇帝的吳三桂內外交困下“駕崩”了,吳氏家族至此也離覆滅之路不遠了。

孫可望

孫可望原先是張獻忠的義子,他與李定國同為大西軍中的知名將領,先前兩人一起聯合南明對抗清廷頗有成績,但隨著李定國實力增強以及戰功顯赫,孫可望的妒嫉之心也漸增,兩人矛盾也從而加深以至不可調和。

順治十四年(1657年),在攻打李定國軍隊失敗後,孫可望跑到長沙,投降了清朝。順治十五年(1658年),為了給還在抵抗中的南明將領作個榜樣,清政府隆重接待了孫可望,並封他為義王。

順治十七年(1660年),南明抵抗勢力逐漸趨弱,孫可望的利用價值降低,清廷中大臣們彈劾孫可望的越來越多,以致使孫可望很不受待見,被迫下還上疏請求辭去王爵。當年十一月,孫可望竟然是豪無徵兆地死了。

清朝廷給出的官方說法是因病而逝,有些史家的說法是出去狩獵時被清軍射殺,更有甚者說他是被清廷毒死的,至於真相至今成謎。

孫可望死後,由他的兒子孫征淇襲封了義王。不久之後孫征淇病死,由他的弟弟孫征淳承襲了王爵。

孫征淳病死後,他的弟弟孫征灝想要襲封,清廷就不答應了,直接將爵位降低為慕義公才授封,而之後孫征灝死後,他的兒子孫宏相領到的爵位只能是一等輕車都尉,等到乾隆在位時,孫氏家族再也不襲封世職,算是徹底退出了政治舞臺。

黃芳度

黃芳度的老爹黃梧先前是鄭成功手下的總兵,駐守在海澄,後來投降了清朝,被封為海澄公。

康熙十三年(1674年)耿精忠反叛,派人到漳州招降,病中的黃梧交待黃芳度拒絕投降耿精忠,並提防著鄭經的偷襲。

黃芳度秉承父親遺志拒絕了耿精忠的招降,不久之後,鄭經派兵圍困漳州,黃芳度鎮守危城,屢次化險為夷,最終因內部人的出賣,城池被攻破,黃芳度本人投井自殺。

後來,清廷為表彰黃芳度的“義行”,追封他為郡王。

菊花茶,本名鄭良,網名菊花茶163,天涯新浪論壇知名歷史作家,資深三國控。曾發表過《華山論劍》、《歷史原來是這樣的》、《三國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快意恩仇的人生》、《禍起蕭牆》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