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15年胃痛患者終於好了,陳寶貴治療胃痛八法

張麗陳慧媧

胃脘痛是臨床常見病, 以上腹部近劍突處經常發生疼痛為主症, 常兼見納差、噯氣、呃逆、腹脹、嘔惡, 甚至嘔血、黑便等症狀。多見於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胃痙攣、胃神經官能症等疾患。

近10多年來, 在臨床上對消化性潰瘍及慢性胃炎的治療, 西醫以H2受體阻滯劑、質子泵抑制劑為主, 輔以一些黏膜保護劑, 這些方法在解除患者痛苦、短期內使潰瘍癒合等方面有較好療效, 但仍有不少難以解決的問題。如大約有5%~10%的病人經多個療程重複治療後, 潰瘍仍不能完全癒合, 與潰瘍並存的胃竇炎仍持續存在, 已癒合的潰瘍在數月內容易復發, 即使維持半年的治療, 仍有25%~ 30%的病人在10年內復發。
另外, 長期服用上述藥物, 會出現頭痛、口渴、反應遲鈍等副作用, 因胃酸過度抑制還可出現上腹疼痛、脹氣、腹瀉、噁心嘔吐等胃腸神經功能紊亂症狀。因此, 如何利用中醫藥提高治癒率, 減少復發率和副作用, 是一個值得研究、探索的重要課題。

第三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天津市武清區中醫醫院院長陳寶貴主任醫師, 在脾胃病治療的臨床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取得了顯著的療效。我們有幸拜師、待診于陳寶貴主任醫師, 現將其治療胃脘痛的八種法則和臨床用藥思路介紹如下:

一、疏肝和胃法

葉天士雲:“ 肝為起病之源, 胃為傳病之所。

”肝主疏泄, 調暢氣機, 協助脾胃之氣升降,所以疏肝和胃法是消除胃脘痛的最基本方法。臨床症見:胃脘脹痛, 以脹為主, 或攻竄兩脅, 或胃脘痞滿, 惱怒生氣則發作或加重, 噯氣得舒,胸悶歎息, 納呆腹脹, 排便不暢, 舌苔薄白或薄黃, 脈弦。方選柴胡疏肝散為主, 藥用柴胡、芍藥、川芎、香附、陳皮、枳殼、甘草。方中柴胡主散能升, 長於舒展氣機, 疏解鬱結, 此外柴胡在方中還具有引諸藥入肝之長;枳殼行氣導滯, 與柴胡相配, 一升一降, 舒肝胃, 導壅滯;柴胡配柔肝緩急之芍藥, 調肝護陰, 剛柔相濟, 相輔相成,既除芍藥之膩, 又緩解柴胡之燥, 體用兼顧, 互為制約;芍藥合甘草, 緩急舒攣, 止痛和中;香附、陳皮行氣疏肝理脾;川芎為血中氣藥, 善於行散開鬱止痛, 上述諸藥共成疏肝和胃之劑。

臨床若見肝鬱化火, 氣火上逆, 則兼有頭痛頭脹, 目赤口苦, 急躁易怒, 脅肋灼痛等症, 可加丹皮、川連、左金丸;脹痛甚加元胡、沉香、郁金;噯氣頻作加旋覆代赭湯;腹中脹滿加厚樸、檳榔;胸中痞悶加佛手、香元、砂仁、栝樓等。

二、養陰益胃法

胃痛日久, 鬱熱傷陰, 胃失濡養, 漸致胃脘痛。臨床症見:胃脘隱痛或灼痛, 嘈雜噯氣, 咽幹口燥, 大便幹結, 舌紅少津或剝苔、少苔, 舌面有小裂紋, 脈小弦或細數。治以養陰益胃, 方用益胃湯合芍藥甘草東加減, 藥用沙參、麥冬、生地、玉竹、石斛、芍藥、甘草。

臨床若見胃中嘈雜、返酸, 可加左金丸;陰虛嘔惡可加竹茹、蘆根、半夏;胃酸減少可加烏梅、焦三仙;大便艱澀加栝樓、檳榔、大黃。

三、健脾溫胃法

飲食不節, 損傷脾胃, 胃病日久不愈, 漸使脾胃陽氣虛弱, 陽虛生寒, 胃絡失溫;或脾胃素虛, 均可致胃脘痛。臨床症見:胃脘隱痛喜按,食欲不振, 呃逆噯氣, 脘腹脹滿, 面色無華, 四肢無力, 日久消瘦, 大便稀溏, 手足發冷, 畏寒, 舌質淡苔白膩, 脈沉弱無力。治以溫胃健脾, 方用黃芪建中湯合四君子東加減, 藥用炙黃芪、桂枝、白芍、黨參、白術、茯苓、陳皮、半夏、甘草、生薑、大棗等。

臨床若見胃脘脹重加木香、佛手;大便稀加藿香、山藥、肉豆蔻;食欲差加砂仁、雞內金、焦三仙;脘腹冷痛用元胡配吳茱萸;泛酸加海螵蛸或煆瓦楞、蘇葉。

四、化滯開胃法

暴食多飲, 飲停食滯而致胃中氣機阻塞, 導致胃脘疼痛。臨床症見:胃脘脹滿疼痛, 拒按厭食, 噯腐吞酸, 噁心嘔吐, 吐後痛減, 或大便不爽, 舌苔厚膩, 脈弦滑。治以消食導滯, 開胃止痛, 方用保和丸加減, 藥用山楂、神曲、半夏、陳皮、茯苓、連翹、萊菔子。方中山楂、神曲、萊菔子合用, 消肉、酒、麥、面諸積;半夏、陳皮既有辛散開結之效, 又有降濁化氣之功;茯苓健脾行濕;連翹辛涼開結, 解鬱熱。諸藥共成化滯開胃之劑, 積去則胃痛自止。

臨床若見脘腹氣多脹甚者, 加枳殼、砂仁、檳榔等以行氣消滯。

五、泄熱清胃法

肝氣鬱結, 日久化熱, 邪熱犯胃, 而致胃痛。臨床症見胃脘灼痛, 心煩易怒, 泛酸嘈雜, 口幹口苦, 脈弦數。方選化肝煎合左金丸加減, 方中青皮、陳皮、丹皮、梔子並用, 以增苦降泄熱、涼血安胃之功;稍佐吳茱萸, 取其辛散開鬱之效,堪合辛開苦降並用之法;用白芍、甘草則取酸甘化陰、緩急止痛之意, 既防熱鬱大傷胃陰, 也增止痛之功。

臨床若見嘔惡, 可酌加半夏、竹茹;吞酸酌加海螵蛸、煆瓦楞子。

六、祛濕健胃法

無論濕邪困阻脾胃, 還是脾胃功能失調, 濕邪內生, 作為病理產物及病因的濕邪在脾胃病中是不容忽視的。濕鬱型胃脘痛臨床症見:胃脘隱隱作痛, 纏綿不愈, 口淡無味或口渴而不欲飲, 還可兼見倦怠身重, 肢節重痛, 大便溏薄, 頭重如裹, 舌淡苔膩, 脈沉細或而濡等。治以健脾胃祛濕之法, 方用二陳東加味, 藥選半夏、陳皮、茯苓、甘草、川芎、蒼術、厚樸、藿香等。方中用蒼術、川芎、茯苓芳化苦燥, 淡滲並用, 增藿香之芳化開提, 增陳皮、半夏、厚樸之苦燥降濁健胃,共成祛濕健脾胃之劑。

臨床若見濕熱蘊結, 可加車前草、茵陳、黃連等。

七、化瘀調胃法

胃為“水穀氣血之海” , 故脾胃之病, 易傷氣及血, 入胃絡而致血瘀。臨床症見:胃脘部疼痛如針刺, 固定持續, 晝輕夜重, 經久不愈, 甚或嘔血、黑便, 舌質紫黯, 或有瘀點瘀斑, 脈沉澀或細弦澀。治以溫中理胃、活血化瘀之法, 方用桃紅建中湯, 藥用桃仁、紅花、桂枝、白芍、生薑、大棗、飴糖、甘草等。方中飴糖益脾氣而養脾陰,溫補中焦兼可緩肝之急;桂枝溫陽氣, 白芍益陰血, 炙甘草甘溫益氣, 與飴糖益氣、生薑溫胃、大棗補脾相合, 溫中益肝滋脾, 升騰中焦生髮之氣;桃仁、紅花活血化瘀。諸藥合用, 共奏溫中補虛、和裡緩急化瘀之功, 使脾氣得運, 氣血得暢, 胃氣因和, 胃絡得養, 胃痛自除。

臨床若見食少納呆, 加雞內金、焦三仙;噁心嘔吐加竹茹、半夏。陳師臨證喜加白芨一味,其性味苦幹, 入肺胃經, 走血分, 富有黏性, 止血消腫, 斂瘡生肌, 不僅能止血散瘀, 通絡緩痛, 且能改善胃脘脹痛、嘈雜等症, 促進胃黏膜潰瘍之癒合, 常被選為護膜止痛之上品。若出血量較多時, 常伍用雲南白藥內服以止痛止血。

八、開竅醒胃法

心主神志, 為五臟六腑之大主, 中醫認為“心腦相通” 。《吳醫匯講》提出“ 胃之權在心” ,充分說明胃的功能活動由心腦作用和支配。《素問·脈解篇》說:“ 陽明絡屬心” , 亦表明胃與心腦相通。若心神失調(包括腦血管病後)可影響脾胃功能, 使痰濁困脾, 出現納呆、胃脘脹滿隱痛、便溏等症狀, 而脾胃功能的失調亦可影響心神。陳師認為, 脾胃與心神的這種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係, 對於指導臨床治療胃脘痛非常有意義。他提出心(腦)胃相關理論, 運用開竅醒胃法, 自擬開竅醒胃湯, 配合自製的具有益腎活血、祛痰開竅的回神丹顆粒劑治療。藥用葛根、半夏、陳皮、膽星、枳殼、茯苓、菖蒲、遠志、桃仁、砂仁、雞內金、焦三仙等。

陳寶貴老師治療胃脘痛除了以上八種基本方法外, 為了提高胃脘痛辨治的療效, 針對胃病病因病機的差異性及兼夾症的多變性和複雜性, 在用藥組方上還提出如下幾點體會。

1 .陳寶貴老師治療胃脘痛, 一直強調“謹守病機, 各司其屬” , 審病辨證, 辨證治病。胃脘痛是多種胃病的主要症狀, 要中醫辨證與辨病相結合, 重視和結合現代研究成果, 重建脾胃的生理功能, 才能進一步提高中醫藥療效。脾主健運, 其性升清, 為陰髒, 喜燥惡濕, 病多從寒化;胃主受納腐熟, 其氣主降, 為陽髒, 喜潤惡燥, 病多從熱化。脾胃受病, 升降失司, 寒熱失調, 運化失職, 則見濕邪困阻, 濕熱蘊結, 痰食交結, 在臨床上出現胃脘痛脹、痞滿嘈雜、泛酸等症。陳師強調重建脾胃的生理功能, 治療目的重在恢復脾胃功能, 使陰陽相合, 升降相因, 潤燥相濟。

(1)調整氣機升降:如中虛氣陷與氣滯氣逆並見, 症見噯氣嘔惡、少腹脹墜、大便溏泄, 甚則脫肛, 常用升麻配沉香、柴胡配枳殼、藿香配半夏、荷葉配茯苓、菖蒲配厚樸等。

(2)兼顧活血和絡:胃病初病多在氣, 久病入絡, 此為常理, 然而陳師治胃病在氣分者亦加入一、二味血分藥物, 如丹參、赤芍、川芎、桃仁、紅花、當歸等。因慢性胃炎的胃黏膜充血、水腫或伴糜爛出血, 使胃壁組織缺氧, 營養障礙。中醫學認為氣主煦之、血主濡之, 氣藥少佐血藥,有利於改善胃壁供血狀況, 促進康復。

(3)消補並用, 潤燥相宜, 動靜結合:把握補脾不滯氣, 如黃芪配陳皮、白術配枳殼;因胃燥脾濕並現, 要養胃不助濕, 用石斛配藿香、麥冬配半夏、花粉配薏苡仁、蘆根配荷葉等。同時在運用辛溫香燥藥物時, 掌握疏肝不忘安胃、理氣慎防傷陰的原則;對於虛寒相兼、實多虛少者,宜用扁豆、山藥、太子參等平補之品;實證用消法, 也要權衡輕重緩急, 體現了用藥輕靈、顧護脾胃的特點。

2 .在藥物的選擇上也很有講究, 如和胃常用白芍、荷葉、陳皮等;益胃常選石斛、玉竹、沙參等;養胃常用麥冬、佛手、藿香等;清胃常用青皮、丹皮、黃連等;溫胃常用桂枝、吳茱萸、細辛等;健胃常用白術、茯苓、山藥、蒼術等;開胃常用砂仁、厚樸、草蔻等。

3 .陳師還十分強調“治中焦如衡, 非平不安”的重要性。具體體現於臨床, 一方面必須根據患者的虛、實、寒、熱等的偏盛偏衰, 以藥物偏性糾正病理之偏性, 使脾胃功能達到正常的平衡狀態;另一方面, 必須針對中焦脾胃在生理特性和功能上矛盾對立統一的特點, 用藥時予以兼顧而不失之偏頗。陳寶貴老師指出, 每個病例的具體病情雖然有異, 但是通補兼施、升降同調、潤燥兼顧、寒熱並用以及氣血同治、動靜結合等乃是應當遵循的組方原則。

典型病例一

周某, 男, 45 歲, 2002 年3 月12 日初診。胃脘部疼痛反復發作15年, 常因受涼或勞累而加重, 經纖維胃鏡檢查, 診斷為慢性淺表性胃炎。近1個月來, 又因受涼而復發。症見胃脘脹滿刺痛, 痛有定處, 陣發性加劇, 痛無規律, 痛得溫而減, 納食減少, 神疲乏力, 大便稍溏, 舌暗有瘀斑, 苔薄白, 脈弦細。此為脾胃虛弱, 脾陽不足, 中焦虛寒, 健運失司, 而久病不愈又致氣機不暢, 瘀血內結, 治宜溫中補虛, 化瘀止痛。方用桃紅建中東加味。藥用:桃仁10g 、紅花10g 、桂枝10g 、白芍20g 、生薑3片、大棗5枚、飴糖30g 、炙甘草6g 、雞內金10g 、焦三仙各10g 。7劑後胃脘疼痛明顯減輕, 納食增多, 精神轉佳。原方再進7 劑, 諸症明顯好轉, 舌質紅潤。效不更方, 調治半個月, 服藥15劑, 胃脘痛完全消失。經纖維胃鏡複查, 病已治癒。隨訪一年, 未再復發。

典型病例二

劉某, 男, 75歲, 2003年8月18日初診。主訴納呆口黏, 胃脘脹滿隱痛, 偶有呃逆, 曾多方治療, 無明顯療效。一年前曾患腦梗塞, 診見舌質暗, 苔薄白, 脈弦滑。患者病屬腦中風後,痰濁困阻脾胃所致。治以開竅醒胃, 佐以活血,方用自擬開竅醒胃湯。藥用葛根20g 、菖蒲20g 、砂仁10g 、半夏10g 、陳皮10g 、焦三仙各10g 、雞內金10g 、萊菔子10g 、靈芝5g 、桃仁10g 、佛手10g 、香櫞10g 、甘草10g 。7 劑後口黏明顯減輕, 納食稍有增加, 仍偶有呃逆, 于上方加連翹15g 、郁金10g 以增加行氣散結之效, 7劑後症狀明顯好轉, 無明顯胃脘隱痛和脹滿感,納食正常, 無口黏、呃逆等不適, 舌質淡紅, 苔薄白, 脈弦。效不更方, 繼服7劑後, 同時服用自製回神丹顆粒劑, 至今未復發。

臨床若見胃中嘈雜、返酸, 可加左金丸;陰虛嘔惡可加竹茹、蘆根、半夏;胃酸減少可加烏梅、焦三仙;大便艱澀加栝樓、檳榔、大黃。

三、健脾溫胃法

飲食不節, 損傷脾胃, 胃病日久不愈, 漸使脾胃陽氣虛弱, 陽虛生寒, 胃絡失溫;或脾胃素虛, 均可致胃脘痛。臨床症見:胃脘隱痛喜按,食欲不振, 呃逆噯氣, 脘腹脹滿, 面色無華, 四肢無力, 日久消瘦, 大便稀溏, 手足發冷, 畏寒, 舌質淡苔白膩, 脈沉弱無力。治以溫胃健脾, 方用黃芪建中湯合四君子東加減, 藥用炙黃芪、桂枝、白芍、黨參、白術、茯苓、陳皮、半夏、甘草、生薑、大棗等。

臨床若見胃脘脹重加木香、佛手;大便稀加藿香、山藥、肉豆蔻;食欲差加砂仁、雞內金、焦三仙;脘腹冷痛用元胡配吳茱萸;泛酸加海螵蛸或煆瓦楞、蘇葉。

四、化滯開胃法

暴食多飲, 飲停食滯而致胃中氣機阻塞, 導致胃脘疼痛。臨床症見:胃脘脹滿疼痛, 拒按厭食, 噯腐吞酸, 噁心嘔吐, 吐後痛減, 或大便不爽, 舌苔厚膩, 脈弦滑。治以消食導滯, 開胃止痛, 方用保和丸加減, 藥用山楂、神曲、半夏、陳皮、茯苓、連翹、萊菔子。方中山楂、神曲、萊菔子合用, 消肉、酒、麥、面諸積;半夏、陳皮既有辛散開結之效, 又有降濁化氣之功;茯苓健脾行濕;連翹辛涼開結, 解鬱熱。諸藥共成化滯開胃之劑, 積去則胃痛自止。

臨床若見脘腹氣多脹甚者, 加枳殼、砂仁、檳榔等以行氣消滯。

五、泄熱清胃法

肝氣鬱結, 日久化熱, 邪熱犯胃, 而致胃痛。臨床症見胃脘灼痛, 心煩易怒, 泛酸嘈雜, 口幹口苦, 脈弦數。方選化肝煎合左金丸加減, 方中青皮、陳皮、丹皮、梔子並用, 以增苦降泄熱、涼血安胃之功;稍佐吳茱萸, 取其辛散開鬱之效,堪合辛開苦降並用之法;用白芍、甘草則取酸甘化陰、緩急止痛之意, 既防熱鬱大傷胃陰, 也增止痛之功。

臨床若見嘔惡, 可酌加半夏、竹茹;吞酸酌加海螵蛸、煆瓦楞子。

六、祛濕健胃法

無論濕邪困阻脾胃, 還是脾胃功能失調, 濕邪內生, 作為病理產物及病因的濕邪在脾胃病中是不容忽視的。濕鬱型胃脘痛臨床症見:胃脘隱隱作痛, 纏綿不愈, 口淡無味或口渴而不欲飲, 還可兼見倦怠身重, 肢節重痛, 大便溏薄, 頭重如裹, 舌淡苔膩, 脈沉細或而濡等。治以健脾胃祛濕之法, 方用二陳東加味, 藥選半夏、陳皮、茯苓、甘草、川芎、蒼術、厚樸、藿香等。方中用蒼術、川芎、茯苓芳化苦燥, 淡滲並用, 增藿香之芳化開提, 增陳皮、半夏、厚樸之苦燥降濁健胃,共成祛濕健脾胃之劑。

臨床若見濕熱蘊結, 可加車前草、茵陳、黃連等。

七、化瘀調胃法

胃為“水穀氣血之海” , 故脾胃之病, 易傷氣及血, 入胃絡而致血瘀。臨床症見:胃脘部疼痛如針刺, 固定持續, 晝輕夜重, 經久不愈, 甚或嘔血、黑便, 舌質紫黯, 或有瘀點瘀斑, 脈沉澀或細弦澀。治以溫中理胃、活血化瘀之法, 方用桃紅建中湯, 藥用桃仁、紅花、桂枝、白芍、生薑、大棗、飴糖、甘草等。方中飴糖益脾氣而養脾陰,溫補中焦兼可緩肝之急;桂枝溫陽氣, 白芍益陰血, 炙甘草甘溫益氣, 與飴糖益氣、生薑溫胃、大棗補脾相合, 溫中益肝滋脾, 升騰中焦生髮之氣;桃仁、紅花活血化瘀。諸藥合用, 共奏溫中補虛、和裡緩急化瘀之功, 使脾氣得運, 氣血得暢, 胃氣因和, 胃絡得養, 胃痛自除。

臨床若見食少納呆, 加雞內金、焦三仙;噁心嘔吐加竹茹、半夏。陳師臨證喜加白芨一味,其性味苦幹, 入肺胃經, 走血分, 富有黏性, 止血消腫, 斂瘡生肌, 不僅能止血散瘀, 通絡緩痛, 且能改善胃脘脹痛、嘈雜等症, 促進胃黏膜潰瘍之癒合, 常被選為護膜止痛之上品。若出血量較多時, 常伍用雲南白藥內服以止痛止血。

八、開竅醒胃法

心主神志, 為五臟六腑之大主, 中醫認為“心腦相通” 。《吳醫匯講》提出“ 胃之權在心” ,充分說明胃的功能活動由心腦作用和支配。《素問·脈解篇》說:“ 陽明絡屬心” , 亦表明胃與心腦相通。若心神失調(包括腦血管病後)可影響脾胃功能, 使痰濁困脾, 出現納呆、胃脘脹滿隱痛、便溏等症狀, 而脾胃功能的失調亦可影響心神。陳師認為, 脾胃與心神的這種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係, 對於指導臨床治療胃脘痛非常有意義。他提出心(腦)胃相關理論, 運用開竅醒胃法, 自擬開竅醒胃湯, 配合自製的具有益腎活血、祛痰開竅的回神丹顆粒劑治療。藥用葛根、半夏、陳皮、膽星、枳殼、茯苓、菖蒲、遠志、桃仁、砂仁、雞內金、焦三仙等。

陳寶貴老師治療胃脘痛除了以上八種基本方法外, 為了提高胃脘痛辨治的療效, 針對胃病病因病機的差異性及兼夾症的多變性和複雜性, 在用藥組方上還提出如下幾點體會。

1 .陳寶貴老師治療胃脘痛, 一直強調“謹守病機, 各司其屬” , 審病辨證, 辨證治病。胃脘痛是多種胃病的主要症狀, 要中醫辨證與辨病相結合, 重視和結合現代研究成果, 重建脾胃的生理功能, 才能進一步提高中醫藥療效。脾主健運, 其性升清, 為陰髒, 喜燥惡濕, 病多從寒化;胃主受納腐熟, 其氣主降, 為陽髒, 喜潤惡燥, 病多從熱化。脾胃受病, 升降失司, 寒熱失調, 運化失職, 則見濕邪困阻, 濕熱蘊結, 痰食交結, 在臨床上出現胃脘痛脹、痞滿嘈雜、泛酸等症。陳師強調重建脾胃的生理功能, 治療目的重在恢復脾胃功能, 使陰陽相合, 升降相因, 潤燥相濟。

(1)調整氣機升降:如中虛氣陷與氣滯氣逆並見, 症見噯氣嘔惡、少腹脹墜、大便溏泄, 甚則脫肛, 常用升麻配沉香、柴胡配枳殼、藿香配半夏、荷葉配茯苓、菖蒲配厚樸等。

(2)兼顧活血和絡:胃病初病多在氣, 久病入絡, 此為常理, 然而陳師治胃病在氣分者亦加入一、二味血分藥物, 如丹參、赤芍、川芎、桃仁、紅花、當歸等。因慢性胃炎的胃黏膜充血、水腫或伴糜爛出血, 使胃壁組織缺氧, 營養障礙。中醫學認為氣主煦之、血主濡之, 氣藥少佐血藥,有利於改善胃壁供血狀況, 促進康復。

(3)消補並用, 潤燥相宜, 動靜結合:把握補脾不滯氣, 如黃芪配陳皮、白術配枳殼;因胃燥脾濕並現, 要養胃不助濕, 用石斛配藿香、麥冬配半夏、花粉配薏苡仁、蘆根配荷葉等。同時在運用辛溫香燥藥物時, 掌握疏肝不忘安胃、理氣慎防傷陰的原則;對於虛寒相兼、實多虛少者,宜用扁豆、山藥、太子參等平補之品;實證用消法, 也要權衡輕重緩急, 體現了用藥輕靈、顧護脾胃的特點。

2 .在藥物的選擇上也很有講究, 如和胃常用白芍、荷葉、陳皮等;益胃常選石斛、玉竹、沙參等;養胃常用麥冬、佛手、藿香等;清胃常用青皮、丹皮、黃連等;溫胃常用桂枝、吳茱萸、細辛等;健胃常用白術、茯苓、山藥、蒼術等;開胃常用砂仁、厚樸、草蔻等。

3 .陳師還十分強調“治中焦如衡, 非平不安”的重要性。具體體現於臨床, 一方面必須根據患者的虛、實、寒、熱等的偏盛偏衰, 以藥物偏性糾正病理之偏性, 使脾胃功能達到正常的平衡狀態;另一方面, 必須針對中焦脾胃在生理特性和功能上矛盾對立統一的特點, 用藥時予以兼顧而不失之偏頗。陳寶貴老師指出, 每個病例的具體病情雖然有異, 但是通補兼施、升降同調、潤燥兼顧、寒熱並用以及氣血同治、動靜結合等乃是應當遵循的組方原則。

典型病例一

周某, 男, 45 歲, 2002 年3 月12 日初診。胃脘部疼痛反復發作15年, 常因受涼或勞累而加重, 經纖維胃鏡檢查, 診斷為慢性淺表性胃炎。近1個月來, 又因受涼而復發。症見胃脘脹滿刺痛, 痛有定處, 陣發性加劇, 痛無規律, 痛得溫而減, 納食減少, 神疲乏力, 大便稍溏, 舌暗有瘀斑, 苔薄白, 脈弦細。此為脾胃虛弱, 脾陽不足, 中焦虛寒, 健運失司, 而久病不愈又致氣機不暢, 瘀血內結, 治宜溫中補虛, 化瘀止痛。方用桃紅建中東加味。藥用:桃仁10g 、紅花10g 、桂枝10g 、白芍20g 、生薑3片、大棗5枚、飴糖30g 、炙甘草6g 、雞內金10g 、焦三仙各10g 。7劑後胃脘疼痛明顯減輕, 納食增多, 精神轉佳。原方再進7 劑, 諸症明顯好轉, 舌質紅潤。效不更方, 調治半個月, 服藥15劑, 胃脘痛完全消失。經纖維胃鏡複查, 病已治癒。隨訪一年, 未再復發。

典型病例二

劉某, 男, 75歲, 2003年8月18日初診。主訴納呆口黏, 胃脘脹滿隱痛, 偶有呃逆, 曾多方治療, 無明顯療效。一年前曾患腦梗塞, 診見舌質暗, 苔薄白, 脈弦滑。患者病屬腦中風後,痰濁困阻脾胃所致。治以開竅醒胃, 佐以活血,方用自擬開竅醒胃湯。藥用葛根20g 、菖蒲20g 、砂仁10g 、半夏10g 、陳皮10g 、焦三仙各10g 、雞內金10g 、萊菔子10g 、靈芝5g 、桃仁10g 、佛手10g 、香櫞10g 、甘草10g 。7 劑後口黏明顯減輕, 納食稍有增加, 仍偶有呃逆, 于上方加連翹15g 、郁金10g 以增加行氣散結之效, 7劑後症狀明顯好轉, 無明顯胃脘隱痛和脹滿感,納食正常, 無口黏、呃逆等不適, 舌質淡紅, 苔薄白, 脈弦。效不更方, 繼服7劑後, 同時服用自製回神丹顆粒劑, 至今未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