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嚴複:聽子“忠言”,民主平等

在封建時代,家長的權威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但是嚴複卻是個例外,他在孩子們面前,擺出的是平等的姿態。對於孩子們的建議,他都非常看重,能接受兒女們的“忠言”。

有一次,一個傭人失手打碎了他最心愛的一隻瓷碗,嚴複見了,非常生氣,言語之間開始有責怪的意思。女兒看他這樣,就問:這世上有不碎的瓷器嗎?嚴複聽了,就立即平靜下來,不再責怪傭人。事情過後,嚴複誇讚這個女兒能“規父之過”。他對於孩子的一些行為,也是非常寬容的。

有一回,十六歲的三兒子看到嚴複的房內有本《金瓶梅》,就饒有興趣地讀了幾頁,結果發現這書內容太過露骨,料定是“壞書”,並當即丟到火爐裡燒了。燒完了感覺有些不對勁,就一溜煙跑了。嚴複平時嗜書如命,但知道兒子燒了他的書,也沒有說什麼。

平時在生活中,遇到什麼事他總是會徵求兒女們的意見,“兒以為然否”“兒以為如何耶”簡直成了他的口頭禪。而這個態度,不是刻意為之,而是自然而然的。對於孩子們好的意見,他也真的會採納。而孩子們受到他的薰陶,也會以平等的姿態向他徵求一些意見。

1921年1月,十七歲的嚴璿準備趁假期赴杭州遊覽西湖,嚴複在福州得知後,寫了一封鼓勵和教育的信。信中說,

你要去旅遊,我非常贊同,青年人觀覽山水、名勝古跡為樂,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這不僅可以愉悅精神,而且可以增進閱歷學問,激發奮發努力的志氣。信中特別寫了一句“更無論太史公文得江山之助者矣”,加以勉勵。這是指西漢司馬遷二十歲風華正茂時,由中原到東南,又折西北,走了許多地方。旅遊中採訪歷史傳聞、人物故事,瞻仰名勝古跡,瞭解民情風俗、地方物產,增廣了見識。
他搜集豐富的歷史資料,為日後寫作《史記》打下了基礎。嚴覆信中接著說,對旅遊要引起濃厚的興趣,需要預備各種學識。第一是歷史學識,對旅遊地,古人在這裡怎樣變遷發展起來的,這裡有什麼戰爭事件,用兵得失的史實?這裡的地勢、物產、人情、風俗如何?等等。知道了這些,身遊其地,自然懷有感慨、憑弔的心情,對這裡如何經略才能有益於時代的思想也會同時產生。第二是地質學識,
遊覽山川的人,如果有這種學識,對那裡的一水一石就能看出地質變化的過去和將來,並知道地底下當有什麼礦藏。這就是地質學。你在唐山路礦學校學習,地質學當是必修課,不知知識掌握到什麼程度了?第三是攝影記錄。這是旅行雅遊必須要做的,將景色及看到的事物拍攝下來,時間長了當會有所發現,並能“成一絕大事業”,就看青年人有沒有這種志氣了。

由於嚴複是以愛護、寬容、平等的心態出現在兒女面前,所以大家相處得很融洽親密。兒女都樂於向他敞開心扉,傾吐心曲。

(圖片源於網路,感謝原作者。)

由於嚴複是以愛護、寬容、平等的心態出現在兒女面前,所以大家相處得很融洽親密。兒女都樂於向他敞開心扉,傾吐心曲。

(圖片源於網路,感謝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