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都說“養兒防老”,而這位老人的兒子幾十年來從來不給她吃的!

“子欲養而親不待,樹欲靜而風不止···”

這個道理人人都懂!“人人都恨不得把自己一天24個小時的時間,

把它掰開當48小時來用,因為這樣自己就有足夠的時間來陪伴父母了,心裡的內疚感也就會少很多,”可是想像總是美好的,現實卻總是不盡人如意的。抱有這種不切實際幻想的人,既想掙錢又想多陪父母,其實根本原因還是在於自己的心不夠真切、放不下捨不得當下的利益,心裡想的雖然美好,但是在行動上卻遲遲沒有付出···

如果你真的想減少自己對父母的“內疚和剔除這種不切實際的幻想,”那麼唯一的方式就是多擠出點時間,多回去看看父母們,只有這樣真正去做了的人,他們的內疚感和幻想才會慢慢地減少。

父母們把我們養這麼大相當的不容易,當你也真正為人父、為人母的那天開始,

你也就真正能切身體會到父母們的不容易和辛苦。

對於常年在外打工的我們也更能夠深刻的體會到那種“一年到頭見不上父母一兩回、一年到頭陪在父母身邊不到半個月的無奈和心酸”。

以上這些還算是好的了,屬於正常的現象,作為農村裡的年輕人,為了生活、為了家總是要與父母分別遠赴他鄉拼搏,這也是眾多農村家庭模式的一種普遍現象。

除此之外,下面這位我們農村的老人、這位老奶奶就可憐多了···她的情況或許是很多農村老人的縮影,也絕非個別現象,據我所知在農村這種現象還真的一點也不少!

王奶奶從她兒子娶了媳婦的那天開始,她的兒子就徹底地淪為了“娶了媳婦忘了娘的典型代表”。

王奶奶在60歲那年失去了老伴,老來得子的她在63歲的時候,兒子剛好滿20歲,膝下一兒一女,這女兒畢竟是嫁了出去的,

天高皇帝遠,想照顧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啊!

養老、防老最終還是得靠兒子啊!

可是兒子自從娶了媳婦之後就跟變了一個人似的,結婚後不但和王奶奶分了家,還把王奶奶一生的積蓄拿來蓋了一間紅磚瓦房。至此,王奶奶的積蓄已是力殫財竭了,

本來還指望著兒子每月給點大米等糧食作物生活的,也不知是受媳婦的教唆還是媳婦本來就是個歹毒的婦人,又或者是這媳婦跟王奶奶結下了什麼恩怨,總之從兒子結婚後,開始的那幾年斷斷續續地給了些糧食,後來給著給著就完全斷了,對於銀票王奶奶壓根兒就沒接過他們的,後來的幾十年裡幾乎就再也沒有給過糧食了,直到王奶奶96歲去世的那年,在收拾她的遺物的時候,米缸裡是空空如也啊!

王奶奶在兒子既沒給糧食也沒給錢的那二三十年裡,幾乎完全靠是自己的一門絕活養活著自己,她的絕活,即是:“專門幫村裡的小孩和附近村民的孩子若是嚇到了,或者身體有些狀況異常等等,家長們就會把孩子帶到王奶奶身邊,然後請王奶奶幫孩子驅走身上的那些所謂不乾淨的魂魄,雖然有些迷信,但農村信這個!”本來王奶奶是不收費的,可是帶小孩來的家長都會封個紅包給她。

王奶奶就是靠這個錢養活著自己,附近的村民或者親戚知道她兒子的不孝是敢怒不敢言,畢竟這是別人的家事,沒有人敢光明正大地去指責她兒子的不孝和沒良心,所以村民們和親戚也只能把這種氣憤放在心裡,他們也會把自己家種的新鮮蔬菜,隔三差五地給王奶奶送點過去,王奶奶就是靠自己的絕活和村民、親戚的施捨安然地度過了那讓她心寒的晚年生活。

對於王奶奶來說,“養兒防老本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可是於她而言,有兒子和沒兒子沒啥區別”!即便是這樣,王奶奶也從來沒有抱怨過她的兒子不孝,隻字不提,如此大度的王奶奶或許心早已麻木了、心也早就死了···

王奶奶在世時經常說的一句話,一句很有哲理的話,至今仍舊徘徊在我腦海裡,她說:“我早不抱有希望了,心若沒了希望,也就裝不下失望。”這便是王奶奶對自己心裡痛苦的一種解脫,也是對兒子置之不理的無奈感歎,話語中絲毫沒有顯露出指責或者點名道姓的去怪罪她的兒子和媳婦···就是這樣一個大度的女人,卻落得如此令人唏噓的晚年,讓人很是憤怒和同情!

哎!對於這樣的不孝之子,在農村又還有多少呢?這,還真需要打個問號!

我不禁要問,“這究竟是兒子真的不孝呢?還是兒子背後的那個女人在使壞呢”?

這又真的需要那些有類似行為的兒女、媳婦們好好去反思了。

老人們縱有千萬的錯,也用不著以不顧他們的生死,把他們當成是一個透明的物體或者事不關己的人來對待!難道你不覺得很沒人性嗎和冷血嗎?你的良心都被狗吃了嗎?

假設再過個幾十年,你的兒子媳婦也來這樣來對你,你又作何感想呢?

---end---

在收拾她的遺物的時候,米缸裡是空空如也啊!

王奶奶在兒子既沒給糧食也沒給錢的那二三十年裡,幾乎完全靠是自己的一門絕活養活著自己,她的絕活,即是:“專門幫村裡的小孩和附近村民的孩子若是嚇到了,或者身體有些狀況異常等等,家長們就會把孩子帶到王奶奶身邊,然後請王奶奶幫孩子驅走身上的那些所謂不乾淨的魂魄,雖然有些迷信,但農村信這個!”本來王奶奶是不收費的,可是帶小孩來的家長都會封個紅包給她。

王奶奶就是靠這個錢養活著自己,附近的村民或者親戚知道她兒子的不孝是敢怒不敢言,畢竟這是別人的家事,沒有人敢光明正大地去指責她兒子的不孝和沒良心,所以村民們和親戚也只能把這種氣憤放在心裡,他們也會把自己家種的新鮮蔬菜,隔三差五地給王奶奶送點過去,王奶奶就是靠自己的絕活和村民、親戚的施捨安然地度過了那讓她心寒的晚年生活。

對於王奶奶來說,“養兒防老本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可是於她而言,有兒子和沒兒子沒啥區別”!即便是這樣,王奶奶也從來沒有抱怨過她的兒子不孝,隻字不提,如此大度的王奶奶或許心早已麻木了、心也早就死了···

王奶奶在世時經常說的一句話,一句很有哲理的話,至今仍舊徘徊在我腦海裡,她說:“我早不抱有希望了,心若沒了希望,也就裝不下失望。”這便是王奶奶對自己心裡痛苦的一種解脫,也是對兒子置之不理的無奈感歎,話語中絲毫沒有顯露出指責或者點名道姓的去怪罪她的兒子和媳婦···就是這樣一個大度的女人,卻落得如此令人唏噓的晚年,讓人很是憤怒和同情!

哎!對於這樣的不孝之子,在農村又還有多少呢?這,還真需要打個問號!

我不禁要問,“這究竟是兒子真的不孝呢?還是兒子背後的那個女人在使壞呢”?

這又真的需要那些有類似行為的兒女、媳婦們好好去反思了。

老人們縱有千萬的錯,也用不著以不顧他們的生死,把他們當成是一個透明的物體或者事不關己的人來對待!難道你不覺得很沒人性嗎和冷血嗎?你的良心都被狗吃了嗎?

假設再過個幾十年,你的兒子媳婦也來這樣來對你,你又作何感想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