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口味略重:逛淘寶的的代價——讓我教你如何在18世紀剁去雙手

雙十一雙十二,控制不住自己的雙手怎麼辦?

明天公司開會,還要熬夜玩手機怎麼辦?

上課星期開的工資,這個星期已經不見了怎麼辦?

答案很簡單:

剁手啦!!!!

什麼?你說你不會?!。。。。。。

沒事我教你啊。

當然,要完成如此精密且複雜的工作是需要大量的工具的。

沒錯就是這些上面這些工具。簡單而且實用,可以說是居家必備,殺人越貨之極品。

不要說我不替你著想,你在決定剁手之前,就已經把所有積蓄都花光了吧?還有可能欠了不少外債吧?債主們分分鐘把你扒皮抽筋吃肉喝血吧?在上述這種情況之下,你們還有錢去醫院或是找個靠譜的大夫麼?只能自己在家裡用刀硬拉了吧。

好吧,讓我來幫你介紹一套自18世紀以來就廣為應用的古董外科手術刀具。

現在咱們開始進入正題——截肢手術刀的選擇

在剁手之前可以先用腳來試試效果

在18-19世紀,外科手術是非常慘不忍睹的,過程簡單粗暴不說,術後死亡率也高得驚人,甚至有相當一部分治療連病因和處理思路都錯得離譜……比如痔瘡的治療是用燒紅的熨斗去燒掉患處。或者將癲癇病人的眼球摘除作為治療手段。

據說用熨斗這個方法還是由希臘的著名內科醫生希波克拉底提出來的

看到這些你還討厭看醫生嗎?而且如果來參觀下18世紀的手術器械,回去就會對現代手術臺感激涕零了——那時的工具腦洞大開、宛如刑具、看著就疼,

而且現代手術器械的精准、無菌、塑膠塗層……一概沒有哦~

一套完整的剁手工具{當然也可能是剁別的}大概就長這樣

這是一套18世紀的外科手術工具包,為了攝影的美觀當然是加以清洗的。但在18世紀的時候,這套手術包的真面目則不會這麼有光澤:鏽跡斑斑的刃面,血跡和肉沫並存的盒子,還有陣陣腐敗的臭味傳來。抱歉,我說不下去了。咱們還是看看其中截肢的主要工具吧。

剁手必備器材之截肢刀1.0——彎

看到上面的鐵銹了麼?

說真的我不建議你使用這種彎的截肢刀。不過在18世紀的時候,如果你碰巧不行穿越回來那個時代的外科病房,又剛好因為疾病、外傷或壞疽感染之類原因而不得不截肢(這也是當時施行截肢手術的主要原因),那麼這種詭異的彎成鐮刀狀的截肢刀可能是唯一的選擇。在這100年之內,主流的剁手方法是:先用這種刀環繞骨頭割一圈,切斷皮和肉,小刀找補一下不好切的部分,然後用鋸子來搞定骨頭。所以最好還是收起你的什麼格格夢或王爺夢,因為在你穿越後睜開眼睛看到的可能不是紫禁城,而是一群手拿鐮刀的大鬍子抱著你砍下來的大腿沖你樂。

這個稍顯精緻點,希望能安慰你一下

但是這樣做的後果也顯而易見:首先你會獲得一個圓形的切面,暴露在空氣中……在止血手段簡陋、無菌概念完全沒有的18世紀,之後的事情你就聽天由命吧。所以,短短100年之後,這種手術方法就失寵了。醫生們改變了手術方法,因為——他們發現還是直刀好用……

剁手必備器材之截肢刀2.0——直

在上文提到的環切法後期,這些大鬍子大夫們發現留下些皮膚用來包裹住皮膚的截肢傷口是一種更為美觀而且會使存活率更高的方法。此時大夫們開始流行用直刀。首先抓著胳膊刷刷上下來兩刀片掉肌肉,之後斜著切到骨頭,留下的兩個皮膚用來封閉傷口,然後縫合,包紮,簡直完~美~

就是這部分操作……起碼至少傷口美觀多了,也算一大進步。不過,在“露出骨頭”和“縫合皮瓣”之間,我們依然繞不開那個艱難的步驟——鋸骨頭。

剁手必備器材之——鋸

就是上圖這種鋸,用來在截肢手術中鋸斷骨頭,乃至肌肉、筋等等一切用刀不好切的部分。使用方法大家都很熟悉,你家怎麼鋸木頭,大鬍子們就怎麼鋸你手……沒錯就是那麼粗暴……

剁手必備器材之——鏈鋸

如果覺得直鋸不好用,我們還有鏈鋸,原理差不多。王木匠啊不王大夫,您看您使哪個順手?

一把典型的19世紀中期手術鏈鋸,帶烏木把手。

骨頭一直是個硬角色,即便是如今的骨科手術臺也宛如木工活現場,但至少,現在的手術臺是無菌的,而且我們有麻醉……是的,那時的手術完全沒有麻醉。1841年,美國醫生克勞福德•朗(Crawford Williamson Long)第一次使用乙醚麻醉進行了頸部手術,但之後過了相當一段時間麻醉技術才成熟起來。所以以上的過程中,不管是切肉也好,斷筋也好,鋸骨頭也好,病人都是全程清醒的,很可能還在不停掙扎哀嚎,需要助手幫忙摁住……畢竟他們不知道關二爺刮骨療傷這一段典故。

即使是貴族甚至皇上,遇見這幫木匠大夫們也要這待遇。

剁手必備器材之——止血帶

當然,在動刀之前,還有個關乎性命的重要步驟:固定止血帶

先把兩個墊子夾住要手術的肢體的近心端,比如剁手的話就夾胳肢窩,用束帶勒緊並固定,然後擰上螺絲進一步勒緊。

在如此簡陋的情況下,一刀下去鮮血噴湧的情況是很正常的,加上上文說了大鬍子們完全不懂麻醉,於是,“手快”就成了衡量外科醫生的重要指標。那個時代的外科醫生不得不選擇以快取勝,盡一切可能縮短手術時間。說到這裡就不能不提傳奇外科醫生羅伯特•李斯頓了,傳說中28秒卸一條腿的終極木匠......

木匠界,啊不,截肢界的業界翹楚——羅伯特.李斯頓

羅伯特·李斯頓(Robert Liston,1794-1847),活躍於19世紀上半葉的一位外科醫生

在當時的人看來,李斯頓絕對是吊炸天的大夫。比如在求快這方面,他可謂是做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真·小李(斯頓)飛刀。那時候的他不僅手很快,而且體力也好,身高1.88的他,截肢手術只需要一個助手幫忙摁著腿就能做了。除了28秒卸一條腿之外,他還曾經在4分鐘之內切過45磅的陰囊腫瘤,創造了各種各樣的傳說。相比今天從容細緻的外科手術,這種場景真是難以想像……據說李斯頓大夫很為自己的技術感到驕傲,也樂於展示。在手術開始時,他還會專門跟旁邊的人說“幫我計時,先生,幫我計時!”,很有一種好戲開場的感覺(這也是他的手術都有時間記錄的一個原因……)。

不過這種匆忙的手術顯然還是有不少風險的。在一場著名的截肢手術中,他大刀闊斧一鋸子下去,腿應聲而斷,但同時切斷的還有幫忙扶病人腿的助手的手指……病人于翌日感染死亡(這在當時非常常見),助手也同樣感染死亡。而另一位在場觀摩的名醫,因為被他刺中雙腿之間的要害,也當場恐懼休克而死。這就是外科史上著名的“一台死亡率300%的手術”……不過總體來說,後人對李斯頓的評價還是很正面的。以那時的觀點來看,他擁有相當高超的手術技巧,而且也為後人留下了許多學術著作,也算是為外科的發展做出了不少貢獻。

來,讓你挑個趁手的裝備

既然是讓你們來選刀的,現在就該進入正題了。下麵有各式各樣的截肢器械。來,選完了咱們就去找李斯頓約手術去吧。

最後祝君剁手愉快。

血跡和肉沫並存的盒子,還有陣陣腐敗的臭味傳來。抱歉,我說不下去了。咱們還是看看其中截肢的主要工具吧。

剁手必備器材之截肢刀1.0——彎

看到上面的鐵銹了麼?

說真的我不建議你使用這種彎的截肢刀。不過在18世紀的時候,如果你碰巧不行穿越回來那個時代的外科病房,又剛好因為疾病、外傷或壞疽感染之類原因而不得不截肢(這也是當時施行截肢手術的主要原因),那麼這種詭異的彎成鐮刀狀的截肢刀可能是唯一的選擇。在這100年之內,主流的剁手方法是:先用這種刀環繞骨頭割一圈,切斷皮和肉,小刀找補一下不好切的部分,然後用鋸子來搞定骨頭。所以最好還是收起你的什麼格格夢或王爺夢,因為在你穿越後睜開眼睛看到的可能不是紫禁城,而是一群手拿鐮刀的大鬍子抱著你砍下來的大腿沖你樂。

這個稍顯精緻點,希望能安慰你一下

但是這樣做的後果也顯而易見:首先你會獲得一個圓形的切面,暴露在空氣中……在止血手段簡陋、無菌概念完全沒有的18世紀,之後的事情你就聽天由命吧。所以,短短100年之後,這種手術方法就失寵了。醫生們改變了手術方法,因為——他們發現還是直刀好用……

剁手必備器材之截肢刀2.0——直

在上文提到的環切法後期,這些大鬍子大夫們發現留下些皮膚用來包裹住皮膚的截肢傷口是一種更為美觀而且會使存活率更高的方法。此時大夫們開始流行用直刀。首先抓著胳膊刷刷上下來兩刀片掉肌肉,之後斜著切到骨頭,留下的兩個皮膚用來封閉傷口,然後縫合,包紮,簡直完~美~

就是這部分操作……起碼至少傷口美觀多了,也算一大進步。不過,在“露出骨頭”和“縫合皮瓣”之間,我們依然繞不開那個艱難的步驟——鋸骨頭。

剁手必備器材之——鋸

就是上圖這種鋸,用來在截肢手術中鋸斷骨頭,乃至肌肉、筋等等一切用刀不好切的部分。使用方法大家都很熟悉,你家怎麼鋸木頭,大鬍子們就怎麼鋸你手……沒錯就是那麼粗暴……

剁手必備器材之——鏈鋸

如果覺得直鋸不好用,我們還有鏈鋸,原理差不多。王木匠啊不王大夫,您看您使哪個順手?

一把典型的19世紀中期手術鏈鋸,帶烏木把手。

骨頭一直是個硬角色,即便是如今的骨科手術臺也宛如木工活現場,但至少,現在的手術臺是無菌的,而且我們有麻醉……是的,那時的手術完全沒有麻醉。1841年,美國醫生克勞福德•朗(Crawford Williamson Long)第一次使用乙醚麻醉進行了頸部手術,但之後過了相當一段時間麻醉技術才成熟起來。所以以上的過程中,不管是切肉也好,斷筋也好,鋸骨頭也好,病人都是全程清醒的,很可能還在不停掙扎哀嚎,需要助手幫忙摁住……畢竟他們不知道關二爺刮骨療傷這一段典故。

即使是貴族甚至皇上,遇見這幫木匠大夫們也要這待遇。

剁手必備器材之——止血帶

當然,在動刀之前,還有個關乎性命的重要步驟:固定止血帶

先把兩個墊子夾住要手術的肢體的近心端,比如剁手的話就夾胳肢窩,用束帶勒緊並固定,然後擰上螺絲進一步勒緊。

在如此簡陋的情況下,一刀下去鮮血噴湧的情況是很正常的,加上上文說了大鬍子們完全不懂麻醉,於是,“手快”就成了衡量外科醫生的重要指標。那個時代的外科醫生不得不選擇以快取勝,盡一切可能縮短手術時間。說到這裡就不能不提傳奇外科醫生羅伯特•李斯頓了,傳說中28秒卸一條腿的終極木匠......

木匠界,啊不,截肢界的業界翹楚——羅伯特.李斯頓

羅伯特·李斯頓(Robert Liston,1794-1847),活躍於19世紀上半葉的一位外科醫生

在當時的人看來,李斯頓絕對是吊炸天的大夫。比如在求快這方面,他可謂是做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真·小李(斯頓)飛刀。那時候的他不僅手很快,而且體力也好,身高1.88的他,截肢手術只需要一個助手幫忙摁著腿就能做了。除了28秒卸一條腿之外,他還曾經在4分鐘之內切過45磅的陰囊腫瘤,創造了各種各樣的傳說。相比今天從容細緻的外科手術,這種場景真是難以想像……據說李斯頓大夫很為自己的技術感到驕傲,也樂於展示。在手術開始時,他還會專門跟旁邊的人說“幫我計時,先生,幫我計時!”,很有一種好戲開場的感覺(這也是他的手術都有時間記錄的一個原因……)。

不過這種匆忙的手術顯然還是有不少風險的。在一場著名的截肢手術中,他大刀闊斧一鋸子下去,腿應聲而斷,但同時切斷的還有幫忙扶病人腿的助手的手指……病人于翌日感染死亡(這在當時非常常見),助手也同樣感染死亡。而另一位在場觀摩的名醫,因為被他刺中雙腿之間的要害,也當場恐懼休克而死。這就是外科史上著名的“一台死亡率300%的手術”……不過總體來說,後人對李斯頓的評價還是很正面的。以那時的觀點來看,他擁有相當高超的手術技巧,而且也為後人留下了許多學術著作,也算是為外科的發展做出了不少貢獻。

來,讓你挑個趁手的裝備

既然是讓你們來選刀的,現在就該進入正題了。下麵有各式各樣的截肢器械。來,選完了咱們就去找李斯頓約手術去吧。

最後祝君剁手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