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大裁員背後,樂視體育大生態的夢醒時分

內部消息稱,樂視體育B輪融資的80億,除了總部挪走了30億外,剩下的50億已經全部見底。用兩年的時間瘋狂生長,但在耗盡了資本之時只得揮刀放血。用資本追逐市場,攤子越鋪越大,

但在商業模式未成熟之前,再大的場面,都只能是曇花一現。全文1452字,預計閱讀時間3分鐘。

文/張皓月

“負責裁員的人自己都走了。”

從鋪天蓋地的生態規劃、轟轟烈烈的融資新聞到驚心動魄的大裁員,樂視又一次被推到了風口上。據悉,此次裁員後,樂視體育員工將縮減至300人左右。

內部消息稱,B輪融資的80億,除了總部挪走了30億外,剩下的50億已經全部見底。而距離這次融資,不過短短一年的時間。

樂視給外界的印象就是一直在“燒”。融資和估值一輪比一輪叫的高,但業務卻越來越乏力。從張志勇、於航的出走到頻頻失去轉播版權,樂視體育的這輪裁員似乎是不得不下的一步棋。就連拯救樂視於水火之中的金主孫宏斌都說:“非上市體系這塊兒,

我們一直推動它該賣的賣,該合作的合作,讓它儘快變得正常。

他口中的“不正常”,就是樂視體育燒錢卻無法盈利的怪圈。而此次放血,既有可能是調整方向的重新出發,也有可能是樂視斬斷“體育大生態”的夢醒時刻。

負重前行的版權定位

“從樂視第一天失去亞冠中超轉播權,樂視APP就從我手機裡消失了。”網友笙如夏花的這條評論一共得到了306個贊。

從2017年起,樂視先後丟掉了中超、亞足聯賽事、ATP等多項重要頭部賽事版權。

但在2016年,它在內容平臺上擁有310項全球頂級賽事版權,72%都是獨家。也正因為如此,樂視體育才開始背負巨大的資金壓力:英超版權接近4億美元,與ATP簽下的5年新媒體轉播合同每年需支付2000萬美元,中超新媒體版權作價2年27億。據悉,現在仍有50%的合同款項目未支付。

最可怕的是,這些“窟窿”時不時就會冒出來,去年11月8日,樂視體育因拖欠版權費用被ATP停止上海大師賽轉播信號的傳送。

樂視體育隨後緊急調用資金,才挽回了合作。

而讓樂視體育始終負重前行的版權業務,其實一直以來都是定位的核心。2016年3月,樂視體育拿到融資後,先前的媒體業務拓展為了四大部分,即“媒體內容、賽事運營、智慧硬體和互聯網應用”結合的體育生態。而海量優質的版權正是體系的核心,樂視也正是希望依靠版權帶來巨大的流量和廣告、會員收入。

但在樂視瘋狂擴張的版權地圖中,很多賽事都略顯雞肋。樂視曾經在與騰訊和PPTV的競爭中錯失了NBA和西甲的版權,自此之後就開始瞄準了小眾賽事市場,比如棒球、高爾夫等等。但這類人群過於小眾,想要依靠這個來獲利似乎並不現實。

“不是說我們顯得aggressive(有侵略性),而是aggressive就是我們唯一的成功機會。” 2015年夏天,還未離職的於航在接受《商業週刊/中文版》採訪時曾如此表示。但這種風險高於利潤的鋪開方式,似乎在一開始就種下了資金艱難的種子。

杯水車薪的付費收入

在中國的版權市場,最可靠穩妥的盈利方式仍然是分銷,絕對不是to C端的播放。

樂視體育敗在了這一點,還是讓人出乎意料。畢竟,樂視影業最初的起家方式就是購買版權再二次分銷。但樂視體育卻採取了完全不同的打法。瞄準C端用戶,收取會員費用。按照雷振劍的說法,樂視體育到去年底已有超過300萬的付費用戶。以300萬用戶、590元年費計算,樂視體育獲得的17.7億元收入較之版權費,完全是杯水車薪。

況且,樂視購買的賽事版權面對的受眾基數小,其實無法激起其他人再次購買分銷的欲望。

之前雷振劍曾經公開表示,如果未來“付費模式”能真正全面鋪開,改變現有格局,中超的80億也不算貴。可這對於現有的用戶付費習慣而言,並不現實。

內部人員曾透露,花光的B輪50億,就是全部購買版權花光了,但是卻沒見到回頭錢。

孫宏斌談到樂視體育購買中超版權時曾說,“樂視體育去年為中超花費了13.5億,一共才收回來5000多萬,你虧了13億。這個事是不能幹的!”生意歸生意,愛好歸愛好。而曾經頻頻為樂視體育占台的賈躍亭,也越來越少為樂視體育發聲了。

目前,樂視體育也在進行轉型。失去了用資本搭起來的版權硬壁壘後,開始開發圖文短視頻媒體平臺,並邀請UCG入駐。但這對於估值215億的獨角獸而言,不可能成為支撐它前進的力量。

樂視體育用兩年的時間瘋狂生長,但在耗盡了資本之時只得揮刀放血。用資本追逐市場,攤子越鋪越大,但在商業模式未成熟之前,再大的場面,都只能是曇花一現。就在三天前,五棵松“樂視體育生態中心”的標牌也被摘下,曾經冠名的榮光也終於不再。

本文為尋找中國創客原創內容

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和使用

但這種風險高於利潤的鋪開方式,似乎在一開始就種下了資金艱難的種子。

杯水車薪的付費收入

在中國的版權市場,最可靠穩妥的盈利方式仍然是分銷,絕對不是to C端的播放。

樂視體育敗在了這一點,還是讓人出乎意料。畢竟,樂視影業最初的起家方式就是購買版權再二次分銷。但樂視體育卻採取了完全不同的打法。瞄準C端用戶,收取會員費用。按照雷振劍的說法,樂視體育到去年底已有超過300萬的付費用戶。以300萬用戶、590元年費計算,樂視體育獲得的17.7億元收入較之版權費,完全是杯水車薪。

況且,樂視購買的賽事版權面對的受眾基數小,其實無法激起其他人再次購買分銷的欲望。

之前雷振劍曾經公開表示,如果未來“付費模式”能真正全面鋪開,改變現有格局,中超的80億也不算貴。可這對於現有的用戶付費習慣而言,並不現實。

內部人員曾透露,花光的B輪50億,就是全部購買版權花光了,但是卻沒見到回頭錢。

孫宏斌談到樂視體育購買中超版權時曾說,“樂視體育去年為中超花費了13.5億,一共才收回來5000多萬,你虧了13億。這個事是不能幹的!”生意歸生意,愛好歸愛好。而曾經頻頻為樂視體育占台的賈躍亭,也越來越少為樂視體育發聲了。

目前,樂視體育也在進行轉型。失去了用資本搭起來的版權硬壁壘後,開始開發圖文短視頻媒體平臺,並邀請UCG入駐。但這對於估值215億的獨角獸而言,不可能成為支撐它前進的力量。

樂視體育用兩年的時間瘋狂生長,但在耗盡了資本之時只得揮刀放血。用資本追逐市場,攤子越鋪越大,但在商業模式未成熟之前,再大的場面,都只能是曇花一現。就在三天前,五棵松“樂視體育生態中心”的標牌也被摘下,曾經冠名的榮光也終於不再。

本文為尋找中國創客原創內容

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