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湖北推進“海綿市場”建設:“到武漢看海”將成為歷史?

說到武漢,有太多值得驕傲的資本。

它是著名的“吃貨福地”,它的高鐵技術世界領先,它的在校大學生人數位居全球前列,它擁有“千湖之省”的美譽……

但是,武漢也有它憂慮的事情,

比如:這座城市逢暴雨必澇、逢澇必堵,“到武漢看海”已經成為網路輿論的“老梗”。

2017年5月,湖北省政府出臺了《關於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實施意見》,頓時引起廣泛關注:“到武漢看海”將徹底成為歷史?

由雲夢大澤而來的武漢,水患的威脅由來已久

事實上,從沒有一座城市像武漢這樣,與“水”如此有緣……

據史料記載,在距今約10000年到2000年以前,那時還沒有武漢。長江出三峽、漢江出丹江口後,就在今江漢平原一帶奔湧交匯。

當時的江漢平原地勢低窪,是荒無人煙的沼澤濕地,被稱為“雲夢大澤”。

每年汛期,長江和漢水來勢洶洶,四處洪水漫流,整個雲夢大澤江湖不分,一片水天相連的狀態。同時,江水攜帶這大量泥沙而來,泥沙淤積出州灘,雲夢澤被分割解體,慢慢形成了江漢內陸三角洲,人們開始在這裡圍墾、生活,漢陽、武昌的雛形由此出現。

由雲夢大澤而來的武漢,水患的威脅由來已久,據《武漢地方誌》的記載,“大水”幾乎每三年就來拜訪武漢一次,在武漢市民的記憶中,印象深刻的洪水多達數十次,1931年,大水在丹水池破堤而入,漢口在洪水下浸泡數月之久;1954年武漢關水位達到29.73米;1998年,連續三個月的雨造成洪水一瀉千里,

武漢又一次成了“水城”……見慣了洪水的武漢人已經從容不迫,昔日的江灘成了武漢市民的游泳池,小孩子淡定的趟著齊膝深的水去學校。

如今,幾乎每年按時光臨的“看海模式”,不免有“雲夢大澤”歷史遺留下的原因,武漢與長江等水源也可謂是“相愛相殺”。

建設“海綿城市”,讓“看海”成為歷史

2017年5月,湖北省政府出臺了《關於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實施意見》,提出2017年起,全省各城市新區、各類園區、成片開發區以及有條件實施的新開工專案要全面落實海綿城市建設要求,

70%以上降雨得到就地消納和利用。該意見計畫到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縣城建成區50%以上的面積達此目標要求。

海綿是水的剋星,而湖北省將如何建成“海綿城市”來抵禦武漢每年定期造訪的雨水呢?據悉,“海綿城市”將從三個方面開啟“吸水”模式:

首先,需要加強源頭控制,提高水生態系統的自然修復能力。重點保護河流、濕地、坑塘、溝渠等水生態敏感區,讓內澇積水點基本得到解決。

其次,在城市建設和改造過程中,要嚴格保護現狀河流、湖泊、濕地、坑塘等城市自然水體,禁止填湖造地、截彎取直、河道硬化等破壞水生態環境的建設行為。

最後,要提高城市綠地系統的雨水吸納能力,推廣海綿型公園和綠地,因地制宜採取小微濕地、下沉式綠地、植被緩衝帶、雨水塘、生物浮床等低影響開發措施,園路、綠道和停車場等區域儘量避免採用傳統的瀝青水泥等,改用透水鋪裝。

同時,“海綿城市”還要求新建建築和社區要增加雨水自然滲透空間,可滲透地面面積比率應不低於40%;建築面積2萬平方米以上的專案,要配套建設雨水罐、蓄水池等雨水收集利用設施;機關、學校、交通站場和商業綜合體等各類大型公共專案建設,要率先落實海綿城市建設要求。

由此看來,若“海綿城市”的計畫順利實施,武漢將能改變“逢雨看海”的“老梗”。“到武漢看海”有望永遠地成為歷史。

最後,要提高城市綠地系統的雨水吸納能力,推廣海綿型公園和綠地,因地制宜採取小微濕地、下沉式綠地、植被緩衝帶、雨水塘、生物浮床等低影響開發措施,園路、綠道和停車場等區域儘量避免採用傳統的瀝青水泥等,改用透水鋪裝。

同時,“海綿城市”還要求新建建築和社區要增加雨水自然滲透空間,可滲透地面面積比率應不低於40%;建築面積2萬平方米以上的專案,要配套建設雨水罐、蓄水池等雨水收集利用設施;機關、學校、交通站場和商業綜合體等各類大型公共專案建設,要率先落實海綿城市建設要求。

由此看來,若“海綿城市”的計畫順利實施,武漢將能改變“逢雨看海”的“老梗”。“到武漢看海”有望永遠地成為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