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悼念!郭德綱於謙拜過師學過藝的老先生金文聲逝世

評書這玩意兒早晚要失傳呀!”“我死了這玩意兒就沒了……可是我且死不了呢!”

——金文聲

今天上午,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金文聲先生因病在天津逝世,享年87歲。

金文聲桃李滿天下,名嘴“老梁”梁宏達曾拜師於他,

同為金文聲徒弟的郭德綱、高峰第一時間表達了對師父的哀悼。據金文聲的家人透露,老先生的告別儀式將於5月28日在天津舉行。

郭德綱:老先生就像父親一樣對我嚴格要求

郭德綱圈粉無數,一小半靠的是相聲,一大半靠的是“罵人”。

有人戲稱這一點也是有師承的,金文聲就是個中高手,老先生晚年在小書館說書時,針砭時弊、評點新聞多有妙語,觀眾也從中知道了很多相聲界的趣事。金文聲與郭德綱的師徒緣分也早就種下了。

金文聲的藝人生涯中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多地輾轉,1985年以後“落戶”在天津人民廣播電臺,雖然從事的是行政工作,但是因為跟藝人圈很熟,天津電視臺製作傳統相聲集錦時,

金文聲攬過了編導一職,也就是在那時候將郭德綱第一次推上了電視。

2006年12月20日,郭德綱和于謙、李菁、高峰在天津正式拜金文聲為師,老先生為四位愛徒分別賜名增福、增壽、增祿、增喜,並將全部快板文本作為禮物毫無保留地現場傳授。

記者聯繫郭德綱時,

他表示:“我現在人不在北京,心裡疼……老先生就像父親一樣對我嚴格要求,傾囊授教。其實我很早就是老先生徒弟了,1997年他在北京說書,我們是老相識,那時我每天給他開場。熟了以後,我說想拜他為師。他告訴我,要拜就拜名師,他沒什麼名氣。後來,我常來天津,到老先生家來求教。他對我是傾囊傳授,喂人從不保守,雖然在圈兒裡德高望重,但只要是他知道的,就一定會傳授給徒弟。
我和老爺子學了不少東西,感激老爺子給我的教誨。後來之所以和于謙、高峰一起拜師,是因為他們在金老先生教誨我的時候經常也在一邊旁聽,對老爺子也是仰慕已久。”

高峰:緊急從南京趕來天津

記者中午接通高峰的電話時,他正緊急從南京趕來天津。“我和師父感情太深了,現在心裡難受,也說不出來。本來晚上有演出,臨時安排演出救場,我第一時間來天津。

應該不到晚上,我就可以到天津,德綱師兄不在,我也替他送師父。師父這幾年身體不好,經常住院,我一有空就會到天津看看他。不來看看心裡不踏實,上次看他還感覺師父精神狀態很好,吃飯、睡覺都不錯,跟我聊了一些相聲師承的事情。讓我感動的是,他在病房裡賜我王派快板藝名——高啟明。每次看他老人家,都不忍讓師父講太多話,醫生告訴我他需要多休息,重症監護探視時間有限,我又有演出,匆匆來,再匆匆告辭離去,願師父一路走好……”

金文聲1930年生,幼年時學習京劇,後來因嗓音問題改學曲藝,先後拜師西河大鼓藝人張起榮,快板、相聲名家王鳳山。1957年,金文聲從山東去東北演出的路上,坐火車被小偷偷走了身上所有的錢,無奈,他只好在天津下車,來到當時的天津人民廣播電臺曲藝團(後來的天津市曲藝團),從此憑著自己的實力在天津火了起來。除了山東快書、評書、快板以外,他還說過相聲,曾經和張壽臣、馬三立等人同台演出,在曲藝界是名符其實的“四門抱”。

1958年,金文聲被下放,後來曾輾轉上海等地,說評書糊口。當時,因為不讓說傳統的評書段子,金老先生就把《基督山恩仇記》《茶花女》《三劍客》等世界名著改編成長篇評書,到上海的大學裡表演,很多學生和教授都拿著書去聽。闖蕩江湖多年後,金文聲1985年重回天津廣播電臺從事行政工作。

1995年退休後,重操舊業,在天津名流茶館、燕樂茶社說書,常演的書目包括《三俠劍》《響馬傳》《袁文會》《槍斃劉漢臣》《白宗巍墜樓》《青紅幫演義》等,此外兼演山東快書,代表作有《武松趕會》《魯達除霸》等,不僅天津的愛好者喜歡看他的表演,很多北京等地的評書迷也專程來津觀看他的演出。

經過多年的打磨,金老先生可以做到進一個書場每天說兩個半小時,將《隋唐》《大征西》等20多部傳統評書背得滾瓜爛熟,將各朝代的歷史人物熟記在心。他說作為評書演員,必須是文學家、歷史學家、哲學家還得是演說家。“書中涉及的歷史背景不能出現一絲錯誤。行裡有句話,那就是‘不怕千人瞧,就怕一人看。’我必須要對觀眾負責任。”

2006年以後,金文聲因身體原因不再說書,並於年底收了郭德綱、于謙、李菁、高峰四個德雲社的徒弟。

2008年,金文聲以78歲高齡再次登臺,在北京德雲書館演說《火燒金光寺》《張廣泰出世》《五鼠鬧東京》《白玉雪》等書目,4月10日突然發病,後輾轉多家醫院終於有所好轉。後來的幾年,先生一直在家中養病。當談及是否會再登臺時,他說:“現在的‘氣口’不對,對不起觀眾,等到自己覺得能上臺的時候再說。

新報記者 翟翊 新報編輯 於穆銘

我又有演出,匆匆來,再匆匆告辭離去,願師父一路走好……”

金文聲1930年生,幼年時學習京劇,後來因嗓音問題改學曲藝,先後拜師西河大鼓藝人張起榮,快板、相聲名家王鳳山。1957年,金文聲從山東去東北演出的路上,坐火車被小偷偷走了身上所有的錢,無奈,他只好在天津下車,來到當時的天津人民廣播電臺曲藝團(後來的天津市曲藝團),從此憑著自己的實力在天津火了起來。除了山東快書、評書、快板以外,他還說過相聲,曾經和張壽臣、馬三立等人同台演出,在曲藝界是名符其實的“四門抱”。

1958年,金文聲被下放,後來曾輾轉上海等地,說評書糊口。當時,因為不讓說傳統的評書段子,金老先生就把《基督山恩仇記》《茶花女》《三劍客》等世界名著改編成長篇評書,到上海的大學裡表演,很多學生和教授都拿著書去聽。闖蕩江湖多年後,金文聲1985年重回天津廣播電臺從事行政工作。

1995年退休後,重操舊業,在天津名流茶館、燕樂茶社說書,常演的書目包括《三俠劍》《響馬傳》《袁文會》《槍斃劉漢臣》《白宗巍墜樓》《青紅幫演義》等,此外兼演山東快書,代表作有《武松趕會》《魯達除霸》等,不僅天津的愛好者喜歡看他的表演,很多北京等地的評書迷也專程來津觀看他的演出。

經過多年的打磨,金老先生可以做到進一個書場每天說兩個半小時,將《隋唐》《大征西》等20多部傳統評書背得滾瓜爛熟,將各朝代的歷史人物熟記在心。他說作為評書演員,必須是文學家、歷史學家、哲學家還得是演說家。“書中涉及的歷史背景不能出現一絲錯誤。行裡有句話,那就是‘不怕千人瞧,就怕一人看。’我必須要對觀眾負責任。”

2006年以後,金文聲因身體原因不再說書,並於年底收了郭德綱、于謙、李菁、高峰四個德雲社的徒弟。

2008年,金文聲以78歲高齡再次登臺,在北京德雲書館演說《火燒金光寺》《張廣泰出世》《五鼠鬧東京》《白玉雪》等書目,4月10日突然發病,後輾轉多家醫院終於有所好轉。後來的幾年,先生一直在家中養病。當談及是否會再登臺時,他說:“現在的‘氣口’不對,對不起觀眾,等到自己覺得能上臺的時候再說。

新報記者 翟翊 新報編輯 於穆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