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阿裡業績碾壓騰訊,AT對標時代還能持續多久?

文\楊國英

過去幾天,阿裡和騰訊相繼公佈了最新一季的財報。

不管習不習慣,騰訊都需要面對一個事實:就核心財務指標而言,阿裡在上一財年已經全面超越騰訊。

講道理之前,先擺事實。阿裡巴巴2017財年總收入達到1582.73億元人民幣,高出騰訊全年總收入4%,而在利潤和現金流上,阿裡的優勢是碾壓性的,17財年阿裡在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盈利578.71億元,超出騰訊26%,803.26億元的營運活動產生的淨現金流也超出騰訊23%。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客觀地講,騰訊的表現其實不差,今年一季度,騰訊淨利潤同比增長58%。只是,阿裡明顯更強。最有說服力的還是資料:五年前,阿裡年收入不及騰訊一個季度的利潤,2011年,騰訊全年利潤是阿裡的兩倍。目前,AT是中國僅有的市值3000億+美元的公司,但僅憑歷史資料我們就有理由懷疑,未來幾年,AT對標的時代是否將成為過去時?

“阿裡現象”似乎恰恰相反:阿裡的賺錢能力越來越強,靠的不是電商紅利,

而是頻繁的戰略佈局帶來的生態效應。螞蟻金服在1年前已經成為估值600億美元的金融獨角獸,雲計算全球排名前3,菜鳥網路的增長是幾何級數的,大文娛板塊也已經形成三大平臺和多個垂直縱隊結合的“3+X”陣容,電商業務則在佈局“新零售”……用馬雲的話說,“我們在創造一個歷史從來沒有誕生過的、跨邊界跨時空和跨國界的經濟體”。

簡而言之,騰訊還是騰訊,是一家遊戲公司,

一台“活在當下”的利潤收割機,而阿裡正在打造一個面向未來的經濟體。憑藉遊戲行業的壟斷地位和產品經驗,騰訊在過去幾年裡的戰略收縮顯得很有底氣,至於遊戲之外的增長源,僅僅是利用其社交媒體使用者群壯大其網路廣告業務。以寫文章打比方,騰訊相比阿裡的弱勢在於“有佳句無佳篇”,相比多點發力,單憑遊戲領域維持增長,天花板是顯而易見的。
而隨著社交產品的老化,以及主要精力投入遊戲,一旦有顛覆性的社交工具出現,社交板塊隨時會面臨萎縮的風險。

新技術革命時代和新的全球化時代賦予了互聯網企業重要的歷史性機會,因此,阿裡的戰略佈局是順應時代大勢之舉,同樣作為互聯網巨頭,騰訊一味盯住遊戲這個最賺錢的行業,短期盈利增長無虞,卻可能讓騰訊錯失整個時代,同時有失擔當。以全球化為例,

自去年以來,阿裡巴巴為全球中小企業積極奔走,有效推動了e-WTP落地和中國的價值輸出。騰訊也在做遊戲產業的全球化,但其全球化更多的意義在於控制遊戲產業鏈,通過拓展海外市場變現的空間並不大,因此無關價值輸出。至於社交工具的全球化,既往的嘗試已經被證明是失敗的。

對於騰訊來說,聚焦和封閉只是一個硬幣的兩個面。即便不考慮當下的時代變革,不對騰訊是否缺乏時代擔當做主觀評價,僅僅是作為全球排名前10的互聯網公司,騰訊在遊戲上的戰略聚焦也是失當的,畢竟,當收割遊戲紅利進入瓶頸之時,可能就是騰訊的戰略失焦來臨之日。事實上,遍觀當下最有代表性的全球互聯網巨頭,沒有一家像騰訊一樣聚焦於細分娛樂產業而不是基礎性的技術或商業服務,這也恰恰能夠證明,仍處“黃金時代”的騰訊為何在當下被阿裡反超。

不對騰訊是否缺乏時代擔當做主觀評價,僅僅是作為全球排名前10的互聯網公司,騰訊在遊戲上的戰略聚焦也是失當的,畢竟,當收割遊戲紅利進入瓶頸之時,可能就是騰訊的戰略失焦來臨之日。事實上,遍觀當下最有代表性的全球互聯網巨頭,沒有一家像騰訊一樣聚焦於細分娛樂產業而不是基礎性的技術或商業服務,這也恰恰能夠證明,仍處“黃金時代”的騰訊為何在當下被阿裡反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