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大赦天下”赦的都是哪些人?

文/山鬼 (歷史研習社)

赦免一個人的罪過,可以說是統治者手中最具誘惑力的權柄,在如今的美國總統手中就有一道名為“總統特赦令”的權力,而這項權力最著名的受益人,就是中國人的老朋友——尼克森。

1974年8月尼克森因“水門事件”被宣判後,在黯然交出了總統大權的同時,還要面臨牢獄之災,最後是繼任的總統福特,一上臺就動用了這道總統特赦令,以兩人之間有著深厚情誼的理由,將尼克森一身罪過開釋過去。

每年都會特赦一隻火雞的美國總統

看起來這是多麼神奇的權力,但美國人可能不知道中國古代的最高統治者還有一個名為“大赦天下”的權力,比起現在只能赦免火雞的美國總統,可謂說是天壤之別。大赦天下也可以稱得上是皇帝們操弄權術,恩威並重,王霸相雜的最好例證。

確切的來說,大赦天下的恩典是分成兩個部分的:

一是:恩赦。歷代皇帝登基,先皇靈位進入太廟,冊立皇后以及皇帝們五十歲之後的生日,

皇太后六十歲之後的生日和軍隊凱旋之日,都可以舉行赦免囚犯的行動,這樣的稱為恩赦。

二是:恩旨。相對於恩赦來說,恩旨是經常會頒佈的,因為但凡皇帝壽辰,以及其他國家喜慶之事都可以由皇帝照例發佈中旨,宣佈赦免犯人,這樣的常例名為恩旨。

恩赦與恩旨雖然都是恩出於上的“赦典”,但從它們頒佈的頻率和影響的範圍來看,就可得知二者之間勢必會有所區別。

西洋人所繪的清代審訊圖像

恩赦頒佈之後,全國上下無論是被發覺還是未發覺,無論是結案還是正在審訊過程中的人犯,凡是死罪之下的均可釋放。但有些罪行是不能夠被恩赦的。清代就規定,凡是謀反、大逆、謀殺父母、祖父母,

以及妻妾殺夫、採生折割人、觸犯軍法等罪名都不在開赦之列。

因為根據乾隆皇帝“一命必有一抵”的判例,以及中國歷來殺人償命的慣例,所以故意殺人者概不寬恕。但在這不赦的罪名裡“採生折割”卻是我們不曾瞭解的罪行,其實所謂採生折割,指的就是一些乞丐或是流氓,勾拐良家兒童,將其人為的打斷手腳,割壞耳鼻口舌,製造成為殘疾人,驅趕到人群中乞討,

借此謀取同情,此外還有一些邪教組織會購買這些兒童,進行煉丹修道等行為。

這與今天我們在街道上經常會碰到的一些沿街乞討兒童的情形,又是何其相似。所以這樣泯滅人性的殘酷犯罪行為是歷代所不能容忍的,從隋代以來就對這樣的罪犯嚴厲懲處,到了明代甚至規定採生折割者:“淩遲處死,財產斷付死者之家。妻、子及同居家口雖不知情,並流二千里安置。為從者斬。”,所以針對那些惡性事件的犯人,恩赦也“無能為力”。而關於採生折割最嚴厲的打擊,就是清代乾隆年間,這一點可參照孔飛力所著《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

現代社會中殘忍的“採生折割”

至於恩旨,相對於恩赦而言,就有些“小氣”了,凡是死罪以下的人犯,按照犯罪事實,俱往下遞減一等罪行。但無論是恩赦還是恩旨雖然是皇帝的詔書和旨意,但必須也要在刑部將各處人犯審核完畢之後,再呈給皇帝名單和具體實行條例之後才可以正式啟動特赦程式。除了恩赦和恩旨以外,皇帝巡幸的地方,以及發生天災的區域,也都會有小範圍的赦免行為,但是這樣濫發特赦,顯示皇帝權威的做法,也擾亂正常的司法秩序。

明代嘉靖皇帝崇信道教,按照恩旨與恩赦的本意:上天有好生之德,這位道君皇帝應當會為了自己功德圓滿,早日飛升,時常大赦天下,向上天證明自己的寬厚,但事實卻絕非如此。在嘉靖四十一年,皇宮發生火災,三大殿全部被焚毀,隨後又費盡心力重建,當時大臣們以天災之後,三殿重修為大慶,懇求皇帝特赦天下,卻被嘉靖皇帝一句:“赦者小人之幸”,不允。強勢的堵了回去。

其實在“赦者小人之幸”後面其實還有一句,叫做“君子之不幸”,罪犯並沒有認罪悔改,而是因為特赦被放出,這對於那些良善百姓來說,生活中無異于又增加了危險,況且很多罪犯還會因為估算皇帝萬壽或者其他大事的時間去故意犯罪,因為犯事之後,可蒙特赦,在惡人心中根本就沒有對律法的畏懼。

針對這樣的情況,官方又制定出了“聞有恩赦而故犯律文”的法律,可是如何判定一個人是否故意在恩赦之前犯罪呢?這樣一來司法的灰色地帶不也就更大了?況且明知有人故犯,卻還要舉行特赦,只是因為天家的喜慶,展示皇帝的仁慈,但罪犯放出之後,卻依舊危害的是國家、是百姓。

竊以為,對於任何未曾悔改,並未付出代價的犯罪分子都不能有特赦的行為,犯罪就必須承擔後果。如果時常特赦,罪犯就會心存僥倖,那麼就會引發二次、多次犯罪,憑什麼善良的百姓就要承擔皇帝“仁慈”所帶來的危險呢?

參考資料:

《清史稿·刑法志》 中華書局 1977年

《明史·刑法志》 中華書局 1974年

《大清律例》 中華書局 2015年

《大清律例統考校注》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1992年

為從者斬。”,所以針對那些惡性事件的犯人,恩赦也“無能為力”。而關於採生折割最嚴厲的打擊,就是清代乾隆年間,這一點可參照孔飛力所著《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

現代社會中殘忍的“採生折割”

至於恩旨,相對於恩赦而言,就有些“小氣”了,凡是死罪以下的人犯,按照犯罪事實,俱往下遞減一等罪行。但無論是恩赦還是恩旨雖然是皇帝的詔書和旨意,但必須也要在刑部將各處人犯審核完畢之後,再呈給皇帝名單和具體實行條例之後才可以正式啟動特赦程式。除了恩赦和恩旨以外,皇帝巡幸的地方,以及發生天災的區域,也都會有小範圍的赦免行為,但是這樣濫發特赦,顯示皇帝權威的做法,也擾亂正常的司法秩序。

明代嘉靖皇帝崇信道教,按照恩旨與恩赦的本意:上天有好生之德,這位道君皇帝應當會為了自己功德圓滿,早日飛升,時常大赦天下,向上天證明自己的寬厚,但事實卻絕非如此。在嘉靖四十一年,皇宮發生火災,三大殿全部被焚毀,隨後又費盡心力重建,當時大臣們以天災之後,三殿重修為大慶,懇求皇帝特赦天下,卻被嘉靖皇帝一句:“赦者小人之幸”,不允。強勢的堵了回去。

其實在“赦者小人之幸”後面其實還有一句,叫做“君子之不幸”,罪犯並沒有認罪悔改,而是因為特赦被放出,這對於那些良善百姓來說,生活中無異于又增加了危險,況且很多罪犯還會因為估算皇帝萬壽或者其他大事的時間去故意犯罪,因為犯事之後,可蒙特赦,在惡人心中根本就沒有對律法的畏懼。

針對這樣的情況,官方又制定出了“聞有恩赦而故犯律文”的法律,可是如何判定一個人是否故意在恩赦之前犯罪呢?這樣一來司法的灰色地帶不也就更大了?況且明知有人故犯,卻還要舉行特赦,只是因為天家的喜慶,展示皇帝的仁慈,但罪犯放出之後,卻依舊危害的是國家、是百姓。

竊以為,對於任何未曾悔改,並未付出代價的犯罪分子都不能有特赦的行為,犯罪就必須承擔後果。如果時常特赦,罪犯就會心存僥倖,那麼就會引發二次、多次犯罪,憑什麼善良的百姓就要承擔皇帝“仁慈”所帶來的危險呢?

參考資料:

《清史稿·刑法志》 中華書局 1977年

《明史·刑法志》 中華書局 1974年

《大清律例》 中華書局 2015年

《大清律例統考校注》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199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