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秦始皇的三大傳奇工程之一,保護了中華文明,卻摧毀了自己的王朝

時光的侵蝕是無法抵擋的,歲月有足夠的力量,讓山河破碎,令王朝消亡。人類最早期的四大文明中,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都已經灰飛煙滅,唯有中國文明,歷經千年,源遠流長,

傳承不朽。這其中,到底是什麼因素,造成了現在的結局?

古巴比倫的《漢謨拉比法典》與輝煌的空中花園未能抵擋住波斯大軍的鐵蹄。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與偉大的宗教,也無法戰勝羅馬帝國染血的刀鋒。

大英帝國工業革命的濃煙,飄過重洋,遮住了泰姬陵上的藍天,震耳欲聾的槍炮聲中,古印度的尊嚴與文明,支離破碎。

波斯帝國擴張吞併示意簡圖

如此看來,武力,可以摧毀文明。

古代華夏文明初期發展之時,也遭到了周邊異族的侵擾和破壞,其中以北方胡人為禍最甚。西周固然是天子昏聵,而北方遊牧民族的強大武力,也當仁不讓的成為了最致命的屠刀。時至春秋戰國年間,北方各路諸侯,也無一倖免,或多或少遭到了胡人的侵擾和打擊。

甚至秦趙長平之戰的背後,也有胡人對趙國施加的強大壓力在作祟。待到秦滅六國,終結亂世之後,北方匈奴對華夏文明的衝擊,也越發激烈。

戰國時期,中原各國戰事激烈,無暇北顧,天性彪悍,弓馬嫺熟的遊牧民族如魚得水,四處劫掠。至戰國後期,來去如風的掠奪為狂野兇狠的欲望積累了大量物質基礎,匈奴社會已經逐漸開始從遊牧文明向奴隸制社會進化,

北方燕趙多次受到胡人侵擾,只得憑藉依山修建長城,採取守勢。秦滅六國後,廣袤的國土帶來的不只是令人沉醉的權力,隨之而來的還有更加漫長的防線。匈奴部落逐漸向擴大,最頂峰時,已經攻佔至河套地區。對當時華夏文明的政治經濟中心——咸陽,產生了巨大的威脅。而在硝煙和烈火中開創王朝的秦始皇,自然無法容忍這種壓迫,於是,大將蒙恬,率百戰秦軍精銳三十余萬,
由始皇長公子扶蘇親做監軍,揮師北上。

秦軍在蒙恬的率領之下,揮師北上,出擊匈奴

西元前215年,秦始皇三十二年,夏秋交替之時,已經衛戍咸陽十餘年的蒙恬,奉旨北征,兵分兩路,自率一部出上郡,自榆林,突進河套北部,另一部由義渠,

取蕭關之道,向河套南部推進,兩軍謹慎推進,沿途擊潰匈奴部落不計其數,至當年初冬,將河套地區匈奴勢力,全部肅清。兩部會師之後,蒙恬集結部隊,沿黃河南岸駐軍休整。秦軍向北推進之初,秦始皇已下令全國修建統一馳道,其中以為補給北征軍所用交通線為最先,全國籌集糧草軍餉,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前線,秦始皇首次出巡,即是至此。

華夏農耕民族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文明為蒙恬軍提供了穩定的支援,而缺乏物資過冬的匈奴軍則饑寒交迫,戰鬥力銳減。西元前214年春,修整了一冬的蒙恬先發制人,不等匈奴各部恢復戰力和完成集結,親率主力部隊強渡黃河,攻陰山,突破賀蘭山高地,在高闕、陽山等地拉網掃蕩,搜尋匈奴領袖,當發現頭曼單于所部主力及北方各部匈奴集結之地後,蒙恬果斷發起決戰,經歷了嚴冬的匈奴軍元氣未複,而修整完備的秦軍士氣正旺,兩軍一番激戰之後,秦軍大勝,正在由遊牧向奴隸制轉化發展的匈奴社會,遭到了近乎毀滅性的打擊。頭曼單于引殘兵向北後撤七百餘裡,退入生存條件極其惡劣的陰山以北地區,不久後,遭到其子冒頓的刺殺,匈奴內部發生了極其血腥的權力爭奪,短期內,再無南侵之力。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抱怨!

戰後,始皇大規模遷徙人口,設九原郡,置下三十四縣,屯墾建設,蒙恬也迅速按照既定戰略,拆除原秦趙、趙燕邊防城關,徵發民夫,修葺連接秦趙燕三國北部長城,開始建立一條西起臨洮、東至碣石的萬里長城。

長城修建之初,得到了全國百姓的鼎力支援,三十余萬秦軍威震匈奴,形成了“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的磅礴氣象。對中原華夏漢族文明起到了良好的保護作用,使中央集權制的封建王朝體系得到了寶貴的發展空間。而隨著大秦帝國王權的發展和執政者欲望的膨脹,修建長城的浩大工程漸漸充滿了殘暴血腥的味道。沉重的徭役和惡劣的環境令無數民夫埋骨荒山。民心生變,以至於修建工程本身,從保護百姓生存空間,變成了充滿血淚的壓迫。擊敗匈奴的蒙恬,至死也沒有想明白,那一段段巍峨的城牆,披堅執銳的驕兵悍將,並不是真正的金湯要塞。最堅固的長城,其實一直在老百姓的心裡。

雄偉的長城,千百年來默默地捍衛著華夏文明,但是修建長城的工程,卻動搖了秦王朝的根基

而缺乏物資過冬的匈奴軍則饑寒交迫,戰鬥力銳減。西元前214年春,修整了一冬的蒙恬先發制人,不等匈奴各部恢復戰力和完成集結,親率主力部隊強渡黃河,攻陰山,突破賀蘭山高地,在高闕、陽山等地拉網掃蕩,搜尋匈奴領袖,當發現頭曼單于所部主力及北方各部匈奴集結之地後,蒙恬果斷發起決戰,經歷了嚴冬的匈奴軍元氣未複,而修整完備的秦軍士氣正旺,兩軍一番激戰之後,秦軍大勝,正在由遊牧向奴隸制轉化發展的匈奴社會,遭到了近乎毀滅性的打擊。頭曼單于引殘兵向北後撤七百餘裡,退入生存條件極其惡劣的陰山以北地區,不久後,遭到其子冒頓的刺殺,匈奴內部發生了極其血腥的權力爭奪,短期內,再無南侵之力。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抱怨!

戰後,始皇大規模遷徙人口,設九原郡,置下三十四縣,屯墾建設,蒙恬也迅速按照既定戰略,拆除原秦趙、趙燕邊防城關,徵發民夫,修葺連接秦趙燕三國北部長城,開始建立一條西起臨洮、東至碣石的萬里長城。

長城修建之初,得到了全國百姓的鼎力支援,三十余萬秦軍威震匈奴,形成了“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的磅礴氣象。對中原華夏漢族文明起到了良好的保護作用,使中央集權制的封建王朝體系得到了寶貴的發展空間。而隨著大秦帝國王權的發展和執政者欲望的膨脹,修建長城的浩大工程漸漸充滿了殘暴血腥的味道。沉重的徭役和惡劣的環境令無數民夫埋骨荒山。民心生變,以至於修建工程本身,從保護百姓生存空間,變成了充滿血淚的壓迫。擊敗匈奴的蒙恬,至死也沒有想明白,那一段段巍峨的城牆,披堅執銳的驕兵悍將,並不是真正的金湯要塞。最堅固的長城,其實一直在老百姓的心裡。

雄偉的長城,千百年來默默地捍衛著華夏文明,但是修建長城的工程,卻動搖了秦王朝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