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心理漫畫|你是照亮孩子的一道光,你若暗淡,讓孩子怎麼辦?

在閱讀今天的文章之前,先和大家分享身邊的一個真實故事:

她是比我大幾歲的一個姐姐,最近一直被家裡催著相親,但屢屢失敗。

其實她條件挺好的,在名企上班,踏實能幹,長相也很好看。以她的條件其實並不難找男朋友。

但在戀愛方面,她卻一直十分自卑,總覺得自己長相一般,不配找一個優秀的男性,所以每次朋友介紹物件都充滿了恐懼。難以真正的接納自己。

其實,這樣的心理源于她的原生家庭,在原生家庭裡她有一個地位明顯高於她的哥哥,

父親、母親寵愛著哥哥,使她在內心裡想通過努力工作證明他並不輸給男性。

但另一方面,面對男性她也無比的自卑,只能回避。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多麼巨大。

今天跟大家談論一個話題,從一個我們很熟悉的名詞:「原生家庭」開始。

文章有點深度,但是值得您去看,看懂了您就能明白自己家庭中為什麼會存在一些問題,

自己為什麼會存在一些問題,而又是為何,這些問題又在孩子身上重複出現了。

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

但也不要把原生家庭當作不肯成長、改變的藉口,因為,你的幸福、快樂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而作為父母請你一定記得:你現在就是你子女的原生家庭!你在重新創造一個文化。

過去不對的事情,不要持續下去;過去好的經驗,要把它傳承下去。你會影響孩子未來的家庭幸福。

1

原生家庭

我們人的一生中有兩個家。一個是我們從小長大的家,

有爸爸媽媽,也許還有兄弟姐妹。另一個是我們長大以後,自己結婚成家的那個家,我們把第一個家叫做原生家庭。

現在記得的事情,和當你年幼在原生家庭時一些不記得的事情,哪個對你的影響比較大呢?

其實,是那些我們不記得的事情對我們的影響更大。

人好比一台運行良好的電腦,平時我們看到的電腦介面是我們需要看到的介面,但決定呈現這些介面的程式卻隱藏在電腦編好的程式中。

因此,我們也受一些看不見的程式的驅使,而表現出現在的行為。

在人際互動中,很多時候我們是在仿照自己在原生家庭裡不知不覺中學到的一些行為,有些時候也會反其道而行之。

2

別隨便畫等號

比如一對新婚夫妻,妻子堅持牙膏要從底部開始擠,丈夫卻從中間一捏,就把牙膏擠出來了。妻子會說牙膏本來就該從底部擠,丈夫會說:「你的本來和我的本來,本來就不一樣。」

我們來自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習慣和規則。

3

強烈感受影響一生

童年經歷過的一些非常強烈、痛苦的經驗感受,往往使當事人在不知不覺中做了影響一生如何待人接物的重大決定。

比如一個非常漂亮、品學皆優的女孩子,找物件的時候總是找條件比自己差很多的男孩子,相處一段時間,又很難勉強自己而分手。

原來,在她六歲的時候父母離異,母親為了養家不得不做幾份工作。有一天晚上,母親還在工作,她一個人回家,看到漆黑的房間,冰箱裡什麼吃的也沒有。

這種孤獨淒傷的感受如此刻骨銘心。從此她做了一個決定——絕不要被人拋棄。所以她找物件的時候不敢找和自己一樣優秀的男孩子。

這些潛意識中產生的「隱形的內在誓言」,常在當事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際關係上造成決定性的影響。

這個影響一生的決定,並不見得一定是壞的。它曾在你人生中某一階段保護了你,對你有幫助。

只是到後來,當你的人生環境改變時,過去這保護你的行為在新的環境裡,反而變成了阻礙。

每一個人要學習為自己的心理情緒負責。

你沒有辦法使風不吹,但你可以調整風帆,讓你的船到達目的地。最沒有影響力的人,往往是那些絕對不接受別人影響的人。

過去原生家庭中發生的一些事情,你不需要負責任。但是,從今天開始,你所做的每一個選擇,你都要自己負責任。

請記得:你現在就是你子女的原生家庭!你在重新創造一個文化。過去不對的事情,不要持續下去;過去好的經驗,要把它傳承下去。

4

什麼樣的家庭對孩子成長最好?

一個爸爸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好好疼愛孩子的媽媽;

一個媽媽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欣賞並推崇孩子的爸爸;

可以在一起,也可以分開,但不能沒有愛。

尊重是最深層次的愛!孩子的一半來自父親,一半來自母親,否認孩子父母親的其中一方,等於無意識裡也否認了孩子的一半。

再者,孩子是由父母的細胞結合而來,因此每個孩子的潛意識都希望爸媽是結合的。

根據心理學家馬斯洛研究,當人的生理需求得到滿足,也就是吃飽穿暖之後,心裡最大的渴望就是愛與歸屬感,它們像心靈的食物,若是得不到,會令人感到空虛沮喪。

孩子心裡最大的渴望就是與爸媽連接的歸屬感,那是超越了一切事物的渴望,那麼,孩子是透過什麼方式與父母連接的呢?

如同前面提到的,就是做和父母相同的事,因為透過做相同的事,孩子可以感覺「我們是一起的」,這就是歸屬感的需求。

因此,孩子不會去管所做的內容是什麼,有時甚至是觸法也不管,因為強烈的心理需求就像饑餓時只要能吃飽,甚至犯險去偷食物。

因此,我們要瞭解孩子深層的心理需求,也就是他必須與父母雙方都有所連接,這樣才能滿足心中的歸屬感需求。

如果孩子對其中一方的連接有所缺乏,將會讓孩子感到空虛遺憾,而最令孩子難以忍受的是父母其中一方否定另一方、排除另一方,那就像自己內在的一半否定另一半一樣,結果必然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分裂。

「你爸爸是懶惰、不負責的人,你以後不要像他一樣!」

「你媽媽愛嘮叨,你以後不要像她一樣嘮叨!」

「你媽媽都不顧家,你以後千萬不可以像她一樣!」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肯定會出現這些行為:懶惰、不負責、愛嘮叨、不顧家。

為什麼?因為他心裡強烈需要和他的父母連接,但有關他父母的資訊卻全是負面資訊,他當然只能跟這些資訊連接,做出相同的行為來滿足與爸媽連接的歸屬感。

有人說,我只放在心裡沒說出來呀!不要自欺欺人了,孩子的感覺無比敏銳,就算表面上沒說,如果你心中有這些資訊,一定會在無意識裡顯露出來,而你的孩子一定會感受到。

那我們該怎麼辦呢?既然與父母連接是孩子天生的心理需求,那就提供更多正面的資訊來滿足孩子連接父母的需求。

不只是稱讚孩子,重點是稱讚孩子「像爸爸」「像媽媽」的地方,透過這種方式,孩子會朝好的資訊方向與爸媽連接,心中對歸屬感的渴望也會得到滿足。

「如果你像你爸爸,我會很高興。」

「如果你像你媽媽,我會很高興。」

當孩子連接的渴望被允許了,就不會那麼強烈地在暗地裡連接那些被否認的缺點了。

妻子堅持牙膏要從底部開始擠,丈夫卻從中間一捏,就把牙膏擠出來了。妻子會說牙膏本來就該從底部擠,丈夫會說:「你的本來和我的本來,本來就不一樣。」

我們來自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習慣和規則。

3

強烈感受影響一生

童年經歷過的一些非常強烈、痛苦的經驗感受,往往使當事人在不知不覺中做了影響一生如何待人接物的重大決定。

比如一個非常漂亮、品學皆優的女孩子,找物件的時候總是找條件比自己差很多的男孩子,相處一段時間,又很難勉強自己而分手。

原來,在她六歲的時候父母離異,母親為了養家不得不做幾份工作。有一天晚上,母親還在工作,她一個人回家,看到漆黑的房間,冰箱裡什麼吃的也沒有。

這種孤獨淒傷的感受如此刻骨銘心。從此她做了一個決定——絕不要被人拋棄。所以她找物件的時候不敢找和自己一樣優秀的男孩子。

這些潛意識中產生的「隱形的內在誓言」,常在當事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際關係上造成決定性的影響。

這個影響一生的決定,並不見得一定是壞的。它曾在你人生中某一階段保護了你,對你有幫助。

只是到後來,當你的人生環境改變時,過去這保護你的行為在新的環境裡,反而變成了阻礙。

每一個人要學習為自己的心理情緒負責。

你沒有辦法使風不吹,但你可以調整風帆,讓你的船到達目的地。最沒有影響力的人,往往是那些絕對不接受別人影響的人。

過去原生家庭中發生的一些事情,你不需要負責任。但是,從今天開始,你所做的每一個選擇,你都要自己負責任。

請記得:你現在就是你子女的原生家庭!你在重新創造一個文化。過去不對的事情,不要持續下去;過去好的經驗,要把它傳承下去。

4

什麼樣的家庭對孩子成長最好?

一個爸爸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好好疼愛孩子的媽媽;

一個媽媽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欣賞並推崇孩子的爸爸;

可以在一起,也可以分開,但不能沒有愛。

尊重是最深層次的愛!孩子的一半來自父親,一半來自母親,否認孩子父母親的其中一方,等於無意識裡也否認了孩子的一半。

再者,孩子是由父母的細胞結合而來,因此每個孩子的潛意識都希望爸媽是結合的。

根據心理學家馬斯洛研究,當人的生理需求得到滿足,也就是吃飽穿暖之後,心裡最大的渴望就是愛與歸屬感,它們像心靈的食物,若是得不到,會令人感到空虛沮喪。

孩子心裡最大的渴望就是與爸媽連接的歸屬感,那是超越了一切事物的渴望,那麼,孩子是透過什麼方式與父母連接的呢?

如同前面提到的,就是做和父母相同的事,因為透過做相同的事,孩子可以感覺「我們是一起的」,這就是歸屬感的需求。

因此,孩子不會去管所做的內容是什麼,有時甚至是觸法也不管,因為強烈的心理需求就像饑餓時只要能吃飽,甚至犯險去偷食物。

因此,我們要瞭解孩子深層的心理需求,也就是他必須與父母雙方都有所連接,這樣才能滿足心中的歸屬感需求。

如果孩子對其中一方的連接有所缺乏,將會讓孩子感到空虛遺憾,而最令孩子難以忍受的是父母其中一方否定另一方、排除另一方,那就像自己內在的一半否定另一半一樣,結果必然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分裂。

「你爸爸是懶惰、不負責的人,你以後不要像他一樣!」

「你媽媽愛嘮叨,你以後不要像她一樣嘮叨!」

「你媽媽都不顧家,你以後千萬不可以像她一樣!」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肯定會出現這些行為:懶惰、不負責、愛嘮叨、不顧家。

為什麼?因為他心裡強烈需要和他的父母連接,但有關他父母的資訊卻全是負面資訊,他當然只能跟這些資訊連接,做出相同的行為來滿足與爸媽連接的歸屬感。

有人說,我只放在心裡沒說出來呀!不要自欺欺人了,孩子的感覺無比敏銳,就算表面上沒說,如果你心中有這些資訊,一定會在無意識裡顯露出來,而你的孩子一定會感受到。

那我們該怎麼辦呢?既然與父母連接是孩子天生的心理需求,那就提供更多正面的資訊來滿足孩子連接父母的需求。

不只是稱讚孩子,重點是稱讚孩子「像爸爸」「像媽媽」的地方,透過這種方式,孩子會朝好的資訊方向與爸媽連接,心中對歸屬感的渴望也會得到滿足。

「如果你像你爸爸,我會很高興。」

「如果你像你媽媽,我會很高興。」

當孩子連接的渴望被允許了,就不會那麼強烈地在暗地裡連接那些被否認的缺點了。